从《白雨斋词话》看陈廷焯“沉郁说”

2019-04-10 11:51孙依农
学周刊 2019年11期

摘 要:作为晚清三大词论之一的《白雨斋词话》,是陈廷焯词学主张的重要载体。从《词话》入手来探究“沉郁说”之主旨,并将其创作思想集中概括为沉郁顿挫和比兴寄托,以求进一步把握和阐释其“沉郁”内涵与理论意义。

关键词:沉郁说;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1-018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1.166

陳廷焯,字亦峰,江苏丹徒人,是我国晚清著名的词论家。透过《词话》,不难发现,陈廷焯论词的主要依据便是“沉郁”。全文包括自序在内,单“沉郁”一词便出现85次之多,加之将两字单用的情况,其条目大致过百,占据全书篇幅近七分之一,足可见其在陈氏词论中的重要地位。

一、探源“沉郁”之流变

“沉”,按甲骨字形看,应源于商代的用牲祭祀,表示将牛没入水中,又参考《说文解字》中陵上滈水(陵上因久雨所致积水)的解释,将其本义理解为沉没、沉积最为恰当。“郁”,起初指众人聚集丛林采集香草的过程,后来篆文增改字形,添入了烹煮香料之意,使其具备了葱郁、浓郁等含义。透过字面分析,“沉”“郁”应为表程度的词汇,且都有沉淀、积蓄之意。

“沉郁”作为词汇,最早见于屈原的《九章·思美人》,主要用来形容情致,表现诗人沉闷郁结之心境。后来随汉代察举制的实行,品藻之风大盛,“沉郁”也渐渐被运用到人物品评上,如南朝时钟嵘就曾在《诗品》序中用“沉郁”来赞颂梁武帝萧衍的文采。到了唐代,“沉郁”与文学的关系愈加紧密,不仅用于评点文章,更是进入到了诗学领域。如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评道:“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1],便是以“沉郁顿挫”来形容自己的文风。后来由于其诗中常表现出音情扬抑,情感深沉悲怆,表达又低回起伏的诗歌面貌,所以后世亦用“沉郁顿挫”来统概其诗风,也由此奠定了“沉郁”在诗学领域中的地位。

二、探微“沉郁说”之主旨

及至清末的《白雨斋词话》,由于诗词“同体而异用”等原因,陈廷焯便对“沉郁”进行了更符合词体特质的阐释,同时也将自己的创作主张融入其中,共同构成“沉郁说”的理论框架。《词话》中,陈廷焯一开篇便直接点明“沉郁说”之主旨,他说:“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2]这里“沉”与浮相对,也就是含蓄内敛之意,而“郁”与薄相对,则表示博大深厚。二者结合,恰是对“沉郁”内涵的最佳阐释,即含蓄的表达方式与深厚的情感积淀。

但由于词体本身长短交错的句式,与声情、音律等方面的限制,所以词之“沉郁”与诗歌相比,还要更多几分铺陈婉转和迂回深沉之美。如周邦彦的《兰陵王·柳》[3]便是词中“沉郁”之典范。一开篇词人先是以水边垂柳起兴,后又通过“送行色”“京华倦客”等句,层层铺叙出自己旅居京城而不得归,年来岁去总折枝柳送他人的“久客淹留之感”。至二叠处本该直抒胸臆,却又放慢笔触,使情感随着眼前的离别景致,与江水一道缓缓流泻。之后极自然地将描写镜头转到江上行客,“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幻想友人走后回首遥望自己的场景,一时间思归不得与惆怅难舍之情相互交织,愈加浓厚。结尾处“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写因思念故国亲友而在梦中暗自涕泪一事,将本应激烈外放的情绪宣泄转为内敛深沉的真情流露,似真而幻,似有还无,令人回味不尽。

三、探究“沉郁说”之创作

在《词话》中,陈廷焯还阐释了他的创作思想,来与“沉郁”主旨相表里。一方面他强调思想上以《诗经》和《楚辞》为源头,重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另一方面则主张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来实现“沉郁”的美学境界。

前者主要立足于词人的思想感情。《离骚》和“十五国风”都有利于词人内心真挚情感的挖掘与积淀,而温厚和平的诗教传统则可以起到收束情绪的作用,使情感流露更显起伏顿挫之美。

后者则主要针对词作的审美表达。“比”与“兴”同为《诗经》中重要的表现手法,早在《周礼·春官》中便有所提及,其中“比”近于今天的比喻和类比修辞,指作者借与本体相似的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式。“兴”则往往出现在作品开头,主要是借常见的浅显事物来兴起下文。“比兴”手法的运用,不仅利于铺叙情感,更使词作在反复形容中,平添婉约曲折之美。而寄托修辞则在扩充情感深度的同时,使作品语言更为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这种思想上的沉郁顿挫与表达上的比兴寄托,虽侧重不同,但却相辅相成。只有将二者融会贯通,才能使词体表现出其独有的抒情意蕴,从而抵达“沉郁”的至臻境界——“意在笔先,神余言外”[3],情深而幽隐动人,词尽而神韵绕梁。

陈廷焯的“沉郁说”作为晚清词学的重要组成,不仅与我国的诗歌传统紧密相连,更是以其宏阔思想进一步完善了词史结构,为日后词文学的品鉴提供了新视角与新参照。后世如王国维、吴梅、唐圭璋等学者就都曾受其启发。尤其是吴梅先生,早年还特意将《词话》印成讲义来给北大学生专门讲授,至今在其著作《词学通论》中我们仍可以看到诸多“沉郁说”的影子,可见陈氏思想理论对日后词学研究影响之深远。

参考文献:

[1]萧滌非等编.杜甫全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周邦彦.周邦彦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孙依农(1993.6— ),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唐宋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