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风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分析

2019-04-11 07:58雷莱周建强赵津津秦光耀
人才资源开发 2019年5期
关键词:风电新能源人才

□雷莱 周建强 赵津津 秦光耀

迄今为止,风电专业的职业教育已有8年历史,但目前我国的新能源职业教育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没有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或方案可借鉴。而且新能源产业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全球能源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我国继续对风电等新能源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新能源人才的需求。

一、风电产业发展现状

2000年以来,我国风电事业突飞猛进。截至2010年年底的数据表明,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总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最主要的风电市场之一。我们通过第三次全国风能资源普查统计的结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目前我国拥有的可开发风能总储量约43.5亿千瓦,而陆地上和近海总计可供开发和利用的风能达7亿-12亿千瓦,通过这一数据表明:我国风力发电潜力十分巨大。

二、风电产业的人才需求

研究文章《2020年我国电力工程科技人才需求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预测》中的数据表明,随着风电产业发展,届时我国需要各类风电人才达18.5万人。就拿河南来说,尽管河南风能资源与全国丰富地区相比一般,可开发量还是非常可观。在“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的风电将增加4倍,每年需要风电专业人才达600人。而现状是,河南省省内仅有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一所院校开设了风电类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与此同时,尽管我国许多地区风电行业在不断发展并初具规模,但大部分风电产业的核心技术都是引自国外。为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国内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高校设置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缓解风电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紧缺问题。

三、风电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

国外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早,职业教育起步早,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成熟,系统相对完善,高校中相关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也相对较早。我们以澳大利亚新能源教育为例,它的新能源专业教育主要有:职高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其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是在2003年开始设立可再生能源的本科专业,与此同时,新能源专业的评估标准首先由行业技能委员会统一制定,再由州行业培训局、企业专家和学校共同开发培训教材。美国等国也相继开设了新能源类的本科专业,有些课程还分为设计与分析方向和开发与管理方向,在教育中比较注重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方面,国内注重基础知识的学校,强调“宽基础”;国外注重体验教育和实践创新教育,注重管理能力的培养,课题多为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而且注重团队配合与分工。

以目前的教育情况来看,风电人才的培养着重存在的问题包括:实际培养的人数与行业本身需求总量之间的巨大差距;由高校培养出的风电专业人才与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节,未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培养的风电人才还存在结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风电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建设不完善,没有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既着眼当前又利于风电行业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人才培养采取的措施

通过调研、梳理已有风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和弊端,实地调研风电企业、电网公司等对风电人才的需求,我们针对风电人才培养过程当中的问题,将着重采取以下措施: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由于风电专业主要包括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风力发电原理和风力发电场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的知识、能力、职业素养需求,对传统教材知识点进行梳理,重新构建出真正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训课时和实习内容,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践水平,以达到风电行业对风电人才的需求标准。

2.采用基于信息化方式的教学手段。采用“双向课堂”模式,即线下实体课堂与线上虚拟教学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性设计,把信息科技与学科教学特点相结合,增强视觉性和互动性,使教学形式更加形象和多样。把课堂从传统的教师被动教授变为学生主动学,教师是讲师的同时也是教练,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打造基于学科竞赛的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中增加学科竞赛的模块,有益于风电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升。一方面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如举办风电设备装配、风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等方面的大赛;同时,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可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高校也可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实践课时,构建风电人才培养系统运行的保障机制和考评机制,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拓宽风电专业人才培养路径,适应现代风电产业发展需求。

4.培养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实践教学是风电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需要着重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可以掌握更多与企业实际相关的专业技能和职业修养。而对于风电专业而言,实践教学共包括:风电设备运行控制、风电设备的维护与检修、风电厂运行管理等。我们一方面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了解风电场的概况、风电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等环节,将已学习的知识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通过实训室的风电设备操作,完成风电设备的安装与检修、风电系统运行与调试等环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最后,我们还通过风电场实习,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风电场的运行、控制及维护,为日后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5.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也是培养风电专业人才的一个有效手段,其内容有以下几点:一是专家直接授课。邀请大量企业一线工程师及专家,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教学,与教师共同培养学生。专家直接授课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优势,能够让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更加密切,一线专家不仅能够带来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与技能,还能够分享最新技术应用成果,促使学生知识技能与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二是让学生有更多实践机会。学校与企业加强联合,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一线中实习,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实现工作能力的提升,并解决学校大型教学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三是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教师在申报科研项目时,除了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完成,也应带领优秀学生共同参与。这样不仅将企业设备与资金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也促使学校科研能力的提升,企业竞争力将不断增强,同时学生也有实践机会,为今后工作打牢基础。

风电属于新能源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朝阳产业,这对学校培养风电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满足社会、产业需求的人才的根本保证,相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信息化方式的教学手段,并通过学科竞赛的积极参与,能够从根本上帮助解决风电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猜你喜欢
风电新能源人才
人才云
基于递归模糊神经网络的风电平滑控制策略
风电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探讨
风电新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重齿风电
绿色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