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新高校茶文化传播的路径

2019-04-11 09:43秦名连李静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路径创新茶文化

秦名连 李静

摘 要: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邃,不仅融汇了儒、道、佛三家的优秀德育文化,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宽容谦让的民族精神。高等学校是茶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要顺应教育规律,结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规律,不断丰富茶文化宣传教育的形式,提升教育宣传的实效。

关键词: 茶文化 高校教育工作 路径创新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元素,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完美统一。它囊括了茶道、茶艺、茶德、茶诗及茶学等众多内涵,集中反映了“重德”、“尚和”、“崇俭”、“贵真”等价值观念。茶文化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对新时期各项事业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是社会的宝贵资源,提升他们的茶文化修养,高校责无旁贷。

一、茶文化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价值

高校广泛开展以“茶文化”为载体的宣传教育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培育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意义重大。具体而言,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德育价值

茶文化不仅知识广博深邃,而且融汇了儒、道、佛三家的文化精髓,因此,就其德育功能而言,既能体现儒家理念的因材施教,又能反映道家学说的无为而治,更能彰显佛教思想的圆觉融通。将传统茶文化引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利传承,又能够汲取茶文化的养分,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提供肥沃的土壤。首先,茶文化讲求的“重德”思想,呼吁大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明德”、“正德”,树立高尚的德行与道德行为标准。其次,茶文化推崇的“尚和”理念强调人与外界的和谐共生,这对大学生学习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树立一个重要的价值尺度。再次,茶文化提倡的“崇俭”的思想观念,鞭策大学生树立抑奢少费,崇俭守约的正确消费观。最后,茶文化蕴含的“贵真”思想,对大学生弘扬正气,践行“真、善、美”的优良品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二)文化传承价值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激烈。然而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当前,国内许多年轻人选择了全盘吸收,而对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则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因此,在“西风东渐”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成了当务之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广大青年学子肩负着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德才兼备,既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勇攀知识高峰以应对新的挑战,又要古为今用,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提炼精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借鉴参考。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和摸索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全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高校通过开展茶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青年一代全面准确地了解茶文化的实质与内涵,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为茶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发扬与丰富培养更多的合格继承人。

(三)社会服务价值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走出去”和“引进来”已成为高等教育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加强茶文化课程教育,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在对外交流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举办茶文化国际高校推介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参观者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水平,为深入开展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推动我国茶文化的良性发展和进行广泛的内外交流奠定基础;通过开展校外茶文化相关艺术活动,可以翔实地向社会公众介绍中国茶叶发展史、茶具变迁史、茶工艺发展史及丰富多彩的茶俗文化,为茶文化的普及提供重要平台。

二、高校传播茶文化的现状

当前,高校茶文化的传播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大学生们对茶文化的知识有整体的认识,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茶文化普及的深度还存在较大的可挖掘空间。

(一)茶文化在高校传播的主要途径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茶文化开展逐步被引入部分高校和中职教育学校的教学体系中。泉州师范学院、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还设置了茶艺专业,并开设了“茶道与茶艺”、“茶文化概论”、“茶文化历史”等文化课程。其他多数未开设茶学相关专业的高校也通过设置“中国茶文化”等选修课提升大学生的茶文化涵养。总体而言,高校在茶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仍以以往的教学形式为主,即:以教师为主体,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渠道,教材和教学课件为媒介,学生被动地接收茶文化相关知识。

(二)茶文化在高校传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高校通过开设与茶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从总体上提升在校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程度。但是,由于茶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手段过于单一,学生的兴趣很难得到有效激发,因此传播效果不佳。具体而言,一是重茶文化的理论教学,忽略实践教学的具体性和自觉能动性;二是教学内容过于学术性,缺少“接地气”的生活素材。这就需要各高校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开发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教学形式,推动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香飘四溢”。

三、高校传播茶文化的新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党和国家顺应教育发展形势,为把我国由一个教育大国转化为教育强国而提出的一条十分重要的现代教育思想。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情感规律和认知规律,广泛激发大学生对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高校寻找新的文化传播路径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思考:

(一)茶文化教育与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相结合

高校社团组织是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并符合学校相关管理规定,自发组建的团体组织,如茶艺社、围棋协会、动漫协会、手抄报设计协会……这些社团组织是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先进文化,搭建交流平台方面具有课堂教学难以比拟的优势。高校通过指导、支持、鼓励茶文化相关的社团(如茶艺社)开展活动,使茶文化教育与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相结合,有效提高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一是社团文化建设拓展了茶文化教育的载体形式,高校社团组织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其同样包含丰富的文化教育内容,社团成员基于对茶文化的爱好组织研讨、开展外宣活动,不仅能加强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且能将茶文化的精髓通过社团文化节等形式向全校师生进行推介,有效提升高校茶文化宣传的整体成效。

(二)茶文化的教学手段与“手抄报”等艺术形式相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优秀思想的基础上,明确论述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是使人的本质力量获得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当前,许多美好的艺术作品和高尚的艺术形式都对在校大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育产生积极的意义。因此,在茶文化的宣传与教育过程中融入艺术的形式,结合艺术的有益元素,能够使茶文化宣传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如组织学生排练采茶舞,让学生将茶文化的魅力通过柔美的舞姿进行展现,既是对舞者茶文化内涵的考验,又是对观众茶文化的再教育。同时,在茶文化的课程考核中,可以不拘一格,打破原有的笔试考核形式,采取更具艺术化的手段,如拍摄茶文化微视频、朗诵茶诗歌、制作茶艺术品等,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让茶文化的宣传“活”起来。此外,当前,一些高校将手抄报的制作作为茶文化课程的实践教学形式之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茶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茶文化宣传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高校茶文化宣传既要把校外优质的资源引入高校教育体系,提升教育质量,又要迈开“走出去”的步子,将高校茶文化宣传教育已取得的成果向社会进行输出,扩大普及面。高校茶文化的宣传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但是,由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很难将茶文化的精髓有效传授给学生。因此,高校要不断鼓励教师加强研修,尤其是参加重要影响力的茶文化论坛,开阔眼界,提升内涵,更重要的是高校要主动出击,将社会上有影响力、德高望重的茶文化学者或茶产业的一线工作者们请上讲台,让学生酣畅淋漓地领略大师风采,了解茶产业一线情况,坚定文化传承的信心。此外,高校还要积极作为,利用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动员教师和学生通过宣讲会、文艺表演、倡议书等形式向基层群众普及茶文化的有关知识,扩大高校茶文化宣传的覆盖面,发挥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邃,不仅融汇了儒、道、佛三家的优秀德育文化,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宽容谦让的民族精神。广大青年学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传承好、发扬好茶文化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高校作为茶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要通过路径创新,不断丰富茶文化宣传教育的形式,提升教育宣传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付正大.刍议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影响[J].福建茶葉,2018(06):305.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8.

基金项目:本文为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人文社会科学科技项目“手抄报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以遵义市为例”(课题编号:RW20150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路径创新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问题研究
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管理创新探讨
20世纪上半叶现代都市茶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