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原山诗歌浅析

2019-04-11 09:43朱芳菲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朱芳菲

摘 要: 青原山是江西历史文化名山,历代均有众多歌咏它的诗歌,其中明代诗歌所占比例最高,且内容最丰富。明代青原山诗歌描绘了青原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体现了“荆杏双修”的特点,记录了青原惜阴会的盛况。

关键词: 青原山 荆杏双修 惜阴会

青原山是江西历史文化名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河东镇东,是集佛教文化、名人文化和秀丽风景于一身的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贺周益公三层百尺楼》中称其为“山川江西第一景”。青原山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历代产生了众多歌咏它的诗歌。笔者通过对《青原志略》和《青原山志》中所选诗歌进行梳理,发现明代诗歌所占比例最高,且内容最丰富,本文主要分析明代青原山诗歌。

一、青原风光

(一)自然山水

青原山高峻凌空,极其雄伟,山势蜿蜒起伏数十里,有龙腾虎跃之势,吞云吐雾之貌。山虽不高,却陡峭险峻,林木茂密,瀑布、山泉、井潭点缀其中,山因水而灵动。在山水之间,巨岩怪石遍布,悬崖绝壁时露,幽洞深藏,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如邹元标的《游青原翠屏》:

翠屏千古自嶙峋,此日来游意独亲。忽听歌声林木起,始知天地独间身。

这首诗写作者在翠屏的所见所感,险峻的山峰、林间的歌声引发诗人落寞之感。翠屏是青原山的一处胜景,“拔石峭立数十仞,溪漱其趾,素濑穿石,鸣弦戛玉,能移人情,此胡邦衡所目为‘喷雪者也。对岸竹林,松樟交荫”。(《青原志略·卷一》)高达数十仞的奇石耸立山间,溪水从下流过,水流冲击石头发出如同敲击玉石般的声音,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悦。溪流的对岸是竹林,松树和樟树的枝叶交错成荫。如此美景,自然引发诗人吟咏之兴致。

再如刘应秋的《晚春游青原,偕王石夫给谏、甘子开侍郎》:

柳暗莺喧春欲阑,名山胜侣足盘桓。云开碧落岚光媚,风送青松峡气寒。仙径深幽闲水石,禅关寂寞老旃檀。丁宁莫厌重回首,待月溪头共倚栏。

刘应秋是江西吉水人,明万历年间进士,他笔下的青原山极为秀丽。晚春时节,柳树已脱新绿,莺鸟喧闹,云雾散开,可见山光之秀,凉风吹来,携带着青松之味。

在明代诗人的笔下,我们还可看到高峻的天狱峰、陡峭的西华山、深幽的朱陵洞等山水奇观,巨岩怪石、悬崖绝壁、深幽洞穴、飞湍瀑流、水清泉涌,是自然给予青原山的馈赠。

(二)人文景观

青原山集佛教文化、名人文化和秀丽风景于一身,唐宋以来,名公巨流,高僧羽客,亦诗亦文,造就了青原山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众多的人文景观。

如翁溥的《初游青原山寺》:

山寺逶迤青嶂合,杖藜遥历白云屯。上方宿雨龙归钵,兰若余香鹿过门。灵泉细入阶前树,高阁远窥原上村。物外登临悟无著,浮名千载更谁论。

这首诗写青原山寺,即净居寺。净居寺初名“安隐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后七祖行思到青原山开辟佛教道场,建净居寺,弘扬“顿悟”禅法,使得青原山成为佛教名山。青原山的袅袅佛音成为历代诗歌中的重要内容,禅宗思想在这些诗歌中得以窥见。

除了佛教文化景观外,青原山还拥有众多名人文化景观,如著名的青原墨迹三宝——颜真卿的“祖关”题字、黄庭坚的题诗碑和文天祥所书的“青原山”三大字。这些人文景观不单单作为意象出现在后代诗人的作品中,黄庭坚和文天祥的诗歌还直接影响明代如王守仁和如能等人的创作。

由于历史变迁,青原山的许多山水和人文景观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但在这些诗歌中还保留着美好的记忆,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二、荆杏双修

青原山是佛教名山,净居寺是唐代大德行思和尚的道场,下开曹洞、云门、法眼三宗,是禅门的祖庭。历代歌咏青原山的诗歌中有很多涉及青原山的宗教影响。如黄庭坚的《次周元翁同曹游青原山寺长韵》“市声固在耳,一源谢尘埃。乳窦响钟声,翠峰丽昭回。俯看行磨蚁,车马度城隈。水犹曹溪味,山自思公开。浮屠涌金碧,广厦构瑰才”。这首诗追溯青原山的佛教渊源,亦对青原古今之变做了比较。

明代青原山聚集了佛家高僧和儒家士子,僧人和士子時有交往,这时的诗歌呈现出“荆杏双修”的特点。荆,指的是佛教禅宗,相传行思禅师游于青原山中,见其景致秀丽,山水佳绝,便随手折下荆条一枝插入地中,言“此为灵地,树当活”,后来果然应验了。杏,即杏坛,书院也。明代中叶,邹守益、罗洪先等人在青原山借寺讲学,此山成为儒家之重镇。明代很多僧人本是士子出身,可谓半儒半释。

明代末年,青原山净居寺渐渐衰弱,邹匡明等本地名士发起修葺寺庙,重兴青原祖庭禅风,特地写信给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修葺工程结束之后,憨山德清写了篇《重兴青原山七祖道场序》。他还有一首《青原山水歌,寄赠庐陵南昌王明府》,开篇之句为“青原之山高入云,螺江之水无纤尘”,结束句为“何时一访白鹭洲,与君醉弄洲前月”,由此可见青原儒释之相依。在明代青原山诗歌中,我们还可见无学如能禅师和邹元标、李长庚等人的唱和之作。如能禅师,约生活在明末清初,万历年间在青原山修禅。邹元标在文中曾写道:“三十年前,从金陵知无学,既归,投我以诗,又时饮予,取酒浇之。”他还回忆了与无学如能在吉安作诗饮酒的快乐经历。如能有一诗为《文信公青原断碣龙蛇之韵,亦有和者,作〈龙蛇草〉以博邹公一笑》:“谁作乘云画,群龙笑一蛇。藏身山后路,待客雨前茶。崖险愁藤断,年深叹竹花。本无生死梦,大地总吾家。”这首诗仿文天祥的《青原寺》,是写给邹元标的唱和之作。邹元标是江西吉水人,明代东林党领袖之一。为人敢言,勇于抨击时弊,反对张居正,触犯了皇帝,屡次遭贬,一生仕途坎坷,居家讲学近三十年。从如能的这首诗来看,他以禅宗思想劝慰仕途不得意的邹元标,可见两人友情之深。

直接指出青原山“荆杏双修”特点的是邹匡明,他在诗歌《荆杏双修》中明确写道:“杏仁与荆沥,咀片随时吞。见性破情识,慧剑挥无痕。体仁藏诸用,兼中两足尊。”杏仁指儒家思想,荆沥指禅宗思想,可见在当时的青原山儒佛兼修是时代趋势。

三、惜阴会盛况

明朝正德五年,王阳明出任吉安府庐陵知县,虽然任期不到一年,但其对青原山的影响极其巨大。因为王阳明的到来,他的弟子及追随者在青原山开讲会、办会馆,宣扬研讨心学理论,延续百余年。在明代的青原山诗歌中,我们可以窥见青原惜阴会的盛况。惜阴会是一个有学术团体色彩的讲会组织。每年春天和秋天两季各举行一次讲会活动,先是吉安府治相邻的5县王门学者参加,后来扩大到吉安所辖的9县。邹守益在《惜阴申约说》里写道:“迩者绪山、龙溪二君,自浙中临复古,大聚青原,考德问业,将稽师门传习之绪。”在当时青原讲会得到了吉安府外其他王门弟子的支持和拥护,不远千里踊跃赴会,与吉安的同仁交流切磋。

在明代青原山诗歌中,我们亦可窥见当时惜阴会的盛况。王阳明在青原山留下了著名的《青原山次黄山谷韵》,描绘了青原山的自然风光,“名山特乘暇,林壑盤萦回。云石缘攲径,夏木深层隈”;也写到了当时出游的境况,“千古自同调,岂必时代偕。珍重二三子,兹游非偶来。且从山叟宿,勿受役夫催”。另邹守益有《侍阳明先生游青原次韵》、罗洪先有《午日,青原山同善山、晴川、东廓、明水诸公燕叙》、聂豹有《同中山赴会青原》。邹守益、聂豹、欧阳德、罗洪先是第一代吉安王门弟子,他们去世后,由第二代王门弟子如刘时槐、胡直、甘采等人担当起讲会的责任,他们在净居寺之右兴建五贤祠及传心堂,称作青原会馆,从此讲会有了固定的场所。在他们之后,主持青原讲会的吉安籍第三代王门弟子邹元标和郭子章等人。丁继嗣的诗歌对此有所描述:

青原山下匝清流,胜会年年两度游。漫对黄花彭泽径,好题红叶仲宣楼。雨余载酒鸣榔夜,风外听虫助秋竹。目极井奎星已聚,寒光惊起宿汀鸥。

“暮秋,郡县诸公邀邹南皋、甘宫亭、王儆所诸老会于青原山。山故十里遥,而七祖寺、五贤祠及宫亭书楼在焉。此会每年两举,足称盛事。余未及赴,怅然有怀”。

青原惜阴会主讲阳明心学,扩大了心学的影响,正是因为一批王门弟子的努力,使得吉安成为江右王门的重地,不仅造就了许多人才,振兴了地方文教,而且对明代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明代青原山诗歌描绘了神奇秀丽的自然山水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体现了“荆杏双修”的特点,记录了惜阴会的盛况。这些诗歌以独特的形式为青原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

参考文献:

[1][明]方以智,编.张永义,校注.青原志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2]青原山志编纂委员会.青原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

[3]高立人.白鹭洲书院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4]汪泰榮.吉安书院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温世亮.明代“江右王门”诗人及其诗歌考论[J].地方文化研究,2018(3).

[6]习罡华,李洋.明代吉安书院青原会馆研究[J].地方文化研究,2016(4).

基金项目名称:吉安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人文社科类项目“庐陵书院文化研究与现代传承——以白鹭洲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