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融合的浅思考

2019-04-11 09:43怀艳杰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高校思政课

怀艳杰

摘 要: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他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四个讲清楚系列講话”精神,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教育中,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

关键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思政课 融合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文化的内涵

对于“文化”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精确答案,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人类行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大众思想意识、想象结合。”有学者认为文化包含信仰、知识、习俗等。也有人认为文化是一种文本。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文化”,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意识及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毛泽东曾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首先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然后,一定形态的文化又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东西方辞书或百科中对文化有一个共同的解释:“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中国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经历几千年积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包含丰富的史书典籍及众多思想家的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儒家“民本思想”、道家“顺其自然”、法家“兼爱”“非攻”等诸子百家思想,还包含道德、礼仪、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是指导我们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导。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内在联系

一,教育目标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注重伦理道德的培养,将德行看作做人根本。《大学》开篇便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岳麓书院学规·引言》写道:“书院之设,所以讲明正学,造就人才,处则望重乡邦,出则泽施于人,非仅为工文藻、取科名、扬声誉已也。”这明确了书院的教育目标是通过道德教育,磨炼和修养高尚人格,为社会服务。

二,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发出“中国声音”,优秀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在内容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如,“中国梦”的提出就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姓对“小康”“均富”等的向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发展。

三,在教育方法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均注重个人修养和修身之道,如,传统文化强调“慎独”和“自省”,注重个人品德培养。高校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自律意识和道德反省能力。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方面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文化教育,高校很少专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或只把优秀传统文化当做选修课安排。学生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是网络或者报刊书籍,而不是学校课堂,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力度还远远不够。

在教材建设方面,目前各高校使用的教材大多是自行编写的。由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和学科特点不同,教材水平普遍偏低,使得社会中一直缺少一套系统的具有权威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材,无法满足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要求。

2.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分析,一些专职思政教师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基础,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领悟不够,不能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熟练地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而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而只停留在优秀传统文化语句和典故的了解或背诵阶段,难以达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学生认识方面

目前,一些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忽视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同学希望通过学习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可度,为就业增加筹码,甚至连兴趣的选择都要看是否可以增加就业机会,这样的价值导向使这些学生忽略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理论的学习。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只限于名人名言或对经典著作的一知半解。

此外,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知,兴趣不浓厚,对中国传统美德、传统节日、诗歌词赋、毛笔字等没有兴趣,反而热衷于各种西方文化与节日等。部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无论从知识储备方面,还是日常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量方面,都是相当匮乏的。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任重而道远。

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对策

1.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方面充实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课程设置方面,让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为了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相结合,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列入必修课或每个专业都要上的公共课。相关专业应结合系部特色制定本系部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案,有选择地选取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独特作用。

教材建设方面,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教案。各高校应從本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出发,结合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编写校本教材,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有力补充。

2.提高思政教师队伍传统文化水平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求思政教师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教育工作才能做得更好,但实际情况是部分高校思政教师都没有受过系统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太少,因此,要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务必提高思政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高校打出造一支优秀传统文化修养高、理论水平过硬的优秀教师骨干队伍。思政教师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经常参加传统文化的培训和研讨,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优秀传统文化修养,能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娴熟地运用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课中。

3.增强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意识

家庭、学校、社会应形成协同效应,致力于增强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学校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应发挥主角作用,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利用好网络和社交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学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应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等,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社会应大力弘扬优秀传统,在全社会营造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大众媒体应着眼大局,放眼未来,突破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局限,社会团体、公共部门应该最大限度地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文化场馆、走近经典、亲近传统。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薛俊武,冯艳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1).

[3]冯刚,刘晓玲.坚持以文化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

基金项目:1、河南省教育厅201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指导性计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ZDJH-334)。2、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KL-2018-971)。

猜你喜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高校思政课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