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地方高校本科生国际化培养的问题

2019-04-11 09:43吕庆飞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国际交流本科生国际化

吕庆飞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本科生国际化培养的主要模式,重点分析地方高校所面临的问题,包括学校资金条件、国际化培养项目情况、学生参与意愿及存在的困难等方面,结合本校近年来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措施,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本科生 国际化培养

当前各高校都在大力推进本科生的国际化培养,重点高校由于生源优质,学校资源丰富,能够有更加优越的国际化合作条件,因此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取得不错的成绩,无论在学生出国学习还是招生留学生方面。但是地方高校条件有限,虽然已经特别重视国际化培养,但是取得的成效依旧不容乐观,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地方高校本科生的国际化发展主要采用三种模式:一是中外合作办学,二是学生派往国外高校学习,三是招收国际留学生。

以浙江高校為例,中外合作办学最成功的当属宁波诺丁汉大学,该校原属民办高校,由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创办。宁波诺丁汉大学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优势学科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相结合,引进一系列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学位课程,实行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完全一致的教学评估体系,全英文授课,学生毕业后获得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位。几乎属于完全西化的中国高校,中外高校的世界排名完全不对等,虽然目前这一模式凸显了其在国际化培养方面的优势,但对于一般的公立高校很难采用该种模式,这包括办学目标、社会责任、学生招生和师资等各方面原因。

中外合作办学还有一种模式是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和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浙大爱丁堡联合学院以生物医学专业为依托,培养研究型的优秀本科生,中外师资共同教学和课程建设,中外学校的国际声誉相当。而且浙江大学中外合作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也相当高,可见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能够胜任这种全英文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型大学的平台和师生更有利于促进这种合作。

中外合作的另外一种模式是某个学院与国外高校联合在某个专业上培养学生,一般是学生前三年均在国内学习,且所执行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与本校普通专业差异不大,最主要的是增加一些双语教学课程。学生最后一年或两年在合作高校学习,若在前三年未达到语言要求,将无法前往国外高校完成后续的学习,只能继续在本校完成专业学习。这些中外合作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往往比普通专业还要低10分—20分,学生的本身能力素质不占优势,出国学习的费用更高,学生在三年后出国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这种模式近些年发展并不理想。

接收留学生方面,对于国内知名高校来说情况相对乐观,但是对于普通的地方高校,需要在很多方面努力。

通过对300名大一到大三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37份,其调查结果如下图表。

向国外高校派出学生交流学习近些年来在浙江高校大规模开展,主要是为期一个月和三个月的项目,这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标引导下积极开展,各高校往往花费大量的资金用于资助学生参加出国交流项目,有些专业的学生甚至是全公费地参加短期的国际交流项目,对于学生个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利用假期,出国学习一个月,自己所花费的费用甚至低于出国一周旅游,不过即便如此,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是缺少这样的条件。从短期的出国交流项目看,目的学校一般都是世界名校,不乏美国的常春藤名校,甚至哈佛、剑桥、MIT也时常有之,大部分都在全球排名100名之内的高校。不过从近些年出国情况看,情况远不如预想中的理想,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在为10%的出国交流比例努力,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学生意愿与国际化意识、项目内容和成效、项目经费支持、交流学习课程的认定及与校内课程安排冲突等。

(一)国际交流成本过高

亚洲项目3万—5万,欧美项目普遍花费在5万以上,对于普通的家庭负担是很大的,有些学校会有交流奖学金一类的资助,但是学生至少还得花费接近3万,比国内四年的学费还要多,因此对学校整体来说,能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学生比例还是较低的。若是学校资助更高的金额,对普通地方院校的压力是很大的,则会造成学生使用校内资源不平衡。

(二)短期交流效果局限

从学生交流的总结看效果,基本上属于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对语言和教学方式的初步了解,并没有真正进入专业课堂学习,对专业性课程学习的模式和难度缺少了解,不利于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掌握学习方法。另外,国外高校为交流学生开设的课程并不是原汁原味的,学生很少有机会与本校的同学混合听课,上课的老师会因为学生的语言能力特意降低语速、主动适应学生。

(三)长期交流课程冲突

相对来说长期交流项目的资金成本更高,但性价比会高一些。国外很多高校都是以3个月作为一个学期,因此长期交流项目能够达到国外高校的一个学期或者两个学期的时间跨度,为学生与本校学生混合上课提供可能性,学生能够在度过适应期之后顺利地步入正常学习轨迹,长期项目往往还有机会参与老师的实验室或者科研项目,收获会更多。但是长期项目有其弊端,资金成本大,能够承担得起的同学更少,而且即使承担得起相应的费用,时间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3个月以上不在校意味着至少一个学期的课程无法上,若在大学低年级段,则会有很多课程受影响,回来后补修压力非常大,若在高年级段则往往会与国内考研准备冲突。

(四)学生语言交流受阻

对于地方高校本科生来说,基础相对薄弱一些,英语交流能力普遍自信不足,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有一部分学生不敢开口交流,英语能力也阻碍学生出国交流的想法。还有部分学生克服自己的担心参与了国际交流项目,但在全英文的授课过程中还是会显得特别吃力,国际交流学习时在知识上的收获会有所欠缺。

十八大以来,强调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国际化发展及国际胜任的能力也是内涵式发展所要培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能由于各种原因而降低对国际化培养的重视程度。通过近几年我校国际化发展的历程,分析总结以下对策:

(一)建立长效的联动机制

国际交流活动涉及全校多个部门、学院、学生及家长等多个方面,因此要在各节点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和联动机制,确保学生顺利出国、学习、回国、受资助等。国际交流处与学院协同,加强宣传,推动更多的学生关注国际交流项目,同时做好出国前的引导和手续办理的指导。财务部门要做好经费使用的指导,避免没有经费组织交流活动或者有经费却难以使用的情况。学院要制定有效而稳定的政策,推动学生的国际交流,同时与学生做好充分的沟通。学生要主动深入了解交流项目和判断适合自身的项目,与家长充分沟通,确保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在参团后保证与团队的充分沟通和联系。

(二)拓展国际交流项目

加强合作,探寻更多性价比高的项目,当前很多高校的國际交流项目都是通过与中介机构合作形成的,且不说国外高校的收费高,中介服务也需要花费一些资金。学校、学院和教授学者们应该发挥所拥有的资源,在与国外高校科研合作的基础上开拓更多的本科生培养项目,并且将合作项目培育成长期、稳定、有可持续性并且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学习活动。例如我校与UTS的合作,就是建立在教师科研团队的合作关系上,共同培养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成本较低,学生学习收获丰富,不仅积极主动地感受和了解澳洲的人文和自然风景,更重要的是真正参与团队教师的科研项目及科研必需的专业课程学习,有机会与多位外籍教师长时间交流和学习,对学生的外语水平提高起到极大的作用。

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长期的交流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和经济负担能力及专业情况进行分类对待。因此,学校应为本科生建立长期、短期多种选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三)改革教学和管理模式

通过学校建设、平台整合等方式,建设内涵丰富,课程种类多样,学习时空灵活的网络课程,采用合理而严密的监督与考核办法,使得学生不在校内学习课程并完成考核成为可能。对于参加中长期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就不用担心部分课程推后影响整体教学培养过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国外学习的空余时间,不掺水分地完成少数影响后续课程修读的课程,消除中长期出国学习的后顾之忧。

对出国后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充分合理的认定,实现国外课程和国内课程的对接、替代和学分转换等操作,降低学生的整体学业压力,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促进学生更加多元化发展。

(四)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地方高校中部分学生不敢尝试出国交流或者出国留学主要是因为对自己的外语交流水平不自信,高校所能做的更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尤其是口头交流能力。为此我院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实践活动。

1.鼓励学生参加托福或雅思英语的考试,通过准备考试的过程提高英语的语言能力。在培养计划内规定,学生的托福或者雅思成绩达到一定程度,可以替代大学英语的必修课学分,以肯定学生的英语能力,避免学生多重学习和考试的压力过大。

2.由英语老师牵头,组成托福英语和雅思英语交流群,定期发送学习资料,研讨学习方法和相关考试信息,并组织线下的学习讨论活动。

3.多组织学生与留学生的交流活动,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使用英语交流,使得自身适应带有各国特点口音的英语交流,增强自信心。

(五)加强内涵教育和学生交流准备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看,有主动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意识的大学生并不是大多数,部分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出国交流学习的事情,也从来没有关心和关注学校的国交流项目。因此,要促进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必须在平时的课堂内外加强引导,通过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等多渠道、多层次、反复引导,推动学生主动考虑国际交流学习的活动。只有学生关注了,才会主动准备,最终才会有行动和结果。

本科生的国际化培养并非只是出国看看,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学习国外知名高校的教学方式方法,学习其前沿的研究成果、先进的思想和广阔的视野。因此,在出国前的充分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出国前,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所要访问的国家、地区、学校甚至是专业和知名教授等相关细节情况,在网络和文献资料中充分了解相关的人、物和事,带着疑问和探索精神出国交流。

国际化培养并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对方学校一样的学生,教育很明确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胜任能力的人才。因此,要教育学生看任何问题都站在国家的立场,从国情出发看全球。教育学生坚定中国梦的信念,出国是为了更好地爱国和建设祖国。

参考文献:

[1]鲁正,徐迪璐.本科生国际化教育办学模式对比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3):54-55.

[2]裴钰鑫.本科生国际交流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195-196.

[3]樊铁美,王炳涛.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国际素养培养机制的探索和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6(05):106-107.

[4]刘韬.地方高校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问题与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8(8):16-18.

[5]高薇.地方本科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9):238-240.

基金支持:本课题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度高等教育研究立项项目,YB201773。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本科生国际化
打造中原武术国际交流新IP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国际交流与合作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