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实践模式创新初探

2019-04-11 09:43赵晓春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实践模式团体心理辅导

赵晓春

摘 要: 团体心理辅导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又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将团体心理辅导创造性地运用于集体主义教育有利于完善集体主义教育主体人格,使集体主义教育事半功倍。本文对集体主义团体心理辅导体系模式进行构思,提出“正确处理与自我的关系”、“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正确处理与社会的关系”三大模块设计,指出在实践中要结合高校实际实现团体心理辅导的大众化、本土化。

关键词: 集体主义教育 团体心理辅导 实践模式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价值观趋于稳定但仍具有可塑性。新时期思考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新途径,探索提高集体主义教育效率的新模式,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并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为集体服务、为集体奉献的行为习惯,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社会结构转型最激烈、价值观最多元的时期。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个人成才与社会需要、利益调整与个人承受能力、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物质诱惑等各种矛盾之中,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价值取向偏颇、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缺乏团队精神等问题。

目前,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或以班级、社团、宿舍等载体进行,取得一定的效果。高校集体主义教育如果只注重外部手段控制和思想政治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内化的过程,忽视道德情感的体验与行为的训练,就会使集体主义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所以,集体主义教育必须走入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必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成长和健康人格的形成[1]。如果说集体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最佳切入点的话,那么,从心理教育着手,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就是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着力点。当代大学生自我选择性强、个性张扬、有主见、更务实,介入生动活泼、新颖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既是对以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的创新,又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使集体主义教育效果具有可持续性。本文以心理教育促进品德教育,探索以团体心理辅导为载体,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提高集体主义教育实效的新模式。

一、团体心理辅导简述

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是心理咨询的一种方式,借助团体活动与讨论的形式,模拟社会生活的情景,通过团体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和体验,实现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增强成员的社会适应性,促进成员健康人格的成长[2]。团体心理辅导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又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它以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和相互作用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为主要理论基础。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由一至两位团体指导者主持,参加人数一般在20至40人。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也不同于一般的班会课和学生团体活动,主要有如下特点:

活动性: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以往“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方式,而是以学生的活动构成其基本环节,精心设计的活动是辅导成功的关键。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在活动中互动、感悟、成长。

高效性: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指导者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一个指导者可同时指导几十个学生,省时省力,事半功倍。成员可在有引导的相互影响中多视角地学习,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反馈,从而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

趣味性:团体心理辅导从情景体验开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多样的活动设计生动有趣,使学生喜闻乐见,专注投入。角色扮演和道具的使用,更能使学生兴趣盎然[3]。

和谐性:团体心理辅导可营造出平等、和谐、民主、包容的氛围,师生共同活动、彼此分享、交流自然、心灵交融,更容易实现教育性目标。

团体心理辅导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40年代后期,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识到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成立团体人际关系技术训练的实验室,即著名的NTL(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y),对个体进行人际关系的敏感性训练。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倡导“人类潜能运动”,特别是罗杰斯的会心团体(Encounter Group)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欢迎,团体辅导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如罗杰斯所言:“团体是本世纪传播最快的一项社会发明,而且是最为有效的。”[4]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团体辅导进行推广,在高校主要运用在新生入学教育、自信心教育、人际交往及某些问题的心理治疗等方面。目前,对团体辅导的应用仅局限于心理层面,并未廣泛扩展和应用到个体思想品德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上[5]。把团体心理辅导系统运用于集体主义教育,实现其本土化,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集体主义教育中的有效性

第一,有利于完善集体主义教育主体人格。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6],也是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前提。一个自尊自信、内心阳光、人格完整的大学生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摆正个人与集体的正确关系,才能敢于奉献、乐于奉献。一个人格扭曲、孤僻抑郁的学生无法展示出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形象。一些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行为往往出自于不健康的心态。

团体辅导和团体训练在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上有非常显著的作用[7]。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可以使参加者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态度,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自尊。团体辅导利用团体的力量即成员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后团体成员的分享和交流加强对自我、他人的认知和对社会的适应,减轻人际敏感,有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人际关系的改善。团体辅导将具有类似特征和需要的人组织在一起,这种活动的特点和氛围使参加者容易找到共同点,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使成员感到踏实、温暖,产生依赖感、亲密感,有助于学生改善情绪和情感体验。

第二,有利于提升集体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团体辅导是教育工作者将教育目标或意图渗透在适合大学生的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不是味同嚼蜡、千篇一律的说教,而是通过看似轻松娱乐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互动、分享、顿悟、反思,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如“信任之旅”通过扮演盲人和助人者两种角色,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团体拼板”中所强调的团体中无条件的互相帮助环节,可让个体意识到协作的基础是相互的信任,而非自我的表现。

团体辅导提供了宽松的活动空间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享受到了团体活动中的欢乐情感,通过自主观察、交流,将从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自然而然地内化为个人的精神财富。这种富有感染力的体验型学习方式会给学生带来全新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所谓“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大学生们非常欢迎这种寓教于乐、新颖生动的学习模式,团体辅导活动后表示意犹未尽、获益匪浅——“我们体会到了人与人的真诚、信任和亲情,体会到了人与人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温暖”。“这次活动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意识到了人要有团队意识。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喜欢单干的人,却没想到与人合作能够使自己更快地完成工作”。

第三,有利于提高集体主义教育的实效。团体辅导是一个多向沟通过程,每个成员不仅可以接受他人的帮助,而且可以帮助其他成员。学生间、师生间近距离交互影响,情感相融,增进彼此间了解,可高效、生动、无痕地进行集体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渗透。

团体辅导活动创设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把特定的问题放在类似的环境中,通过示范、模仿等方法,促使参与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行为,体验自己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可以较快实现提升。“同舟共济”、“巧解千千结”、“我想有个家”等旨在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辅导活动更能直接指导学生学会在理解、尊重、合作、竞争中友好相处,使自己与集体和谐一致,增强集体主义意识。

团体辅导使参与者找到了被人接受的感觉,在团体互动过程中,团体凝聚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互相理解和沟通的程度也可进一步增强。成员在团体中获得了强烈的归属感和情感的相互支持,为集体主义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集体主义团体心理辅导具体模式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或以社团成员、学生骨干等群体为单位,连续五六周,每周一次,每次活动120分钟左右,使学生有“体验—反思—提升”的机会和空间。需要事先布置活动场地,准备相关材料和道具。

1.主要流程设计

每次团体心理辅导在流程上分为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团队破冰。让团队参与者互相了解、开始熟悉,打破彼此界限,开始团队的建立。一些基本的团队规则开始形成。可以用到一些运动的、轻微身体接触的游戏,如“我们是一家人”、“大风吹”、“进化论”、“摸肩敲背”等游戏。第二阶段:建立信任。让团队参与者共同完成一些任务,体验信任他人和被他人信任,创造相互信任的氛围。可进行一些身体运动,在活动过程中自然接触。可使用“兔子舞”、“同心协力”、“互背”等游戏形式。第三阶段:分享体验。每次活动后都应及时进行小组活动,让组员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观察结果,并与其他参加者探讨、交流及反映内在生活模式,使组员在沟通中成长。第四阶段:深化总结。从活动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帮助参加者认清在体验中得出的成果,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

2.主要内容设计

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学会正确处理与自我的关系”、“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正确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与自我的关系是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前提。爱自己是爱他人、爱社会的基础。缺乏自知、低自尊、低情商的人容易在人际互动中出现嫉妒、狭隘、对立、冷漠等问题,而有正确自我意识、自信度高、高情商的人往往表现出对集体事务主动关心、积极负责,对他人诚信宽容、团结互助。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一模块是整个方案设计最重要的基础部分。该模块可分为三个环节:(1)认识自己。主要活动:“20个我是谁”、“自我像”等团体游戏和气质类型、性格类型、职业兴趣量表等测试。(2)自信提升。主要活动:“优点轰炸”、“水晶球”、“学会说不”等团体游戏。(3)情绪管理。主要活动:“情绪困扰树”、“情绪ABC”、“进化论”等。通过这一单元的团体辅导可使学生在自知、自信、自控等人格品质上有所成长,打下与人为善、关心集体的心理基础。

第二模块“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分为以下三个环节:(1)建立信任。主要活动:“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信任之旅”、“信任背摔”等。(2)团队合作。主要活动:“齐心下降”、“团体拼板”、“诺曼底登陆”、“穿越电网”、“蒙眼三角形”等。(3)人际能力提升。主要活动:“微笑握手”、“学会倾听”、“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等。本单元的辅导可直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归属感,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该模块是集体主义团体心理辅导体系的重点环节。

第三模块“正确处理与社会的关系”分为:(1)大学适应。主要活动:“寻找人际支持”、“学涯蓝图”、“我眼中的社会”等。(2)健康网络。主要活动:“网络双刃剑”、“时间磨坊”、“网络健身操”等。大学适应不良和沉迷网络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学业困难、人际恶化、脱离集体的重要原因,我们理应从这两方面着手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与新环境、虚拟社会的关系,从而使他们乐于关心集体、关爱社会。

四、集体主义团体心理辅导在实践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要重视团体心理辅导理念的普及。在我国高校心理师资普遍匮乏的情况下,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集体主义教育更要求团体辅导理念的大众化、本土化,应结合本校實际创新团体辅导方案。并可广泛与党团班活动结合,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融入日常学生活动中,在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班级活动乃至学生宿舍中都灵活运用其元素,致力使每个集体都充满凝聚力,使每个群体都成为集体主义精神的生长点。

二,要有重点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从理论上讲,集体主义团体心理辅导适用于任何团体,但在实际工作中考虑到人力、时间等的限制,应有侧重地选择大学新生、学生骨干和有需求的班集体。也可考虑针对沉迷网络、贫困学生等特殊群体开展团体辅导,帮助其消除人际敏感、提升社交技能,更好地融入集体。

三,要特别注重校园内专业力量的培养。团体心理辅导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仅仅依靠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力量是很不够的。要满足高校庞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必须培养多层次的专业队伍,加强对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心理委员、朋辈心理辅导者、心理协会骨干等团体心理辅导带领者的系统培训。同时也要注意对带领者素质的选拔,带领者应具备热情、开放、亲和、真诚、坦率、友善等人格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8]。在以往的集体主义教育模式起效缓慢的情况下,如果创新教育实践模式,介入团体心理辅导,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更具有可持续性和生命力。因此,推广普及团体心理辅导,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应是新时代高校优化学生人格、提升集体主义教育实效的可行之径。

参考文献:

[1]白萍.健全人格培养:高校集体主义教育的现实路径选择[J].现代大学教育,2009(5):63.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刘嵋.大学生班级团体心理辅導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4.

[4]陈婧,陆春红.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学理论,2009(13):17.

[5]吴少怡,刘海燕.高校人格培育的团体训练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高校辅导员,2011(5):23.

[6]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23.

[7]吴少怡.大学生团体辅导与团体训练[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20.

[8]新华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3340.htm.

基金项目:2017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26120182017B4641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实践模式团体心理辅导
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基层协商民主
提高中职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团体心理辅导设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模式探讨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