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干部素养提升的六项修炼

2019-04-11 09:43陆一平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陆一平

摘 要: 中层管理人员是学校的中坚力量,要在管理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驾轻就熟地处理错综复杂的学校工作,就必须做到:在管理理念上坚持一个“核心价值观”;在行动准则上坚持不失位,不越位;在处事格局上坚持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在工作态度上坚持让激情成为常态,让学习成为需要,让思考成为习惯,让卓越成为追求;在思想方法上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在基本素养上坚持知识、见识、学识、意识、常识、认识。

关键词: 中层管理人员 学校中层干部 六项修炼

中层管理人员是一所学校的中流砥柱,起着承上启下的、无可替代的骨干作用。如何提升一所学校中层干部的理解力、执行力,以便在管理工作中发挥最大效能呢?笔者从自身在三所学校任10年中层干部、9年副校长、9年校长的工作经历中认识到,中层干部的能力提升离不开以下六个方面的修炼:

一、管理理念上坚持一个“核心”

一个核心是指学校中层人员乃至全校上下都要树立一个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所学校的成员在判断学校事务时所依据的总的是非标准,是指导学校一切工作的最高原则,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也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没有核心价值观,一所学校永远走不远,永远干不好。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为什么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到西天取回真经?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一“初心”“信仰”的指引下,唐僧负责制定目标,悟空担任取经先锋,八戒则是先锋帮手,沙僧提供后勤保障,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由于这一共同的价值观,他们才能化解分歧,不计前嫌,抛弃个人委屈,并肩攻坚克难,完成取经大业。

就笔者所在的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来说,她能用18年时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出常州,走向江苏乃至全国,成为一所拥有近5000名学生的地区大校、美校、名校,和全校上下本着“学校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是分不开的。学校无论领导干部还是教师职工,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星辰是我家,工作靠大家。风雨同一舟,荣辱共系之。”为此,他们“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青山”就是要办“百年星辰”,办中国的伊顿公学。正是师生员工能把思想统一到“学校利益高于一切”上,这些年,星辰学校面对社保压力、安全压力、质量压力时,大家始终异口同声,不约而同,一起闯,一起扛。

核心价值观是学校组织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学校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的逻辑起点和定海神针,因此,学校中层干部不仅要保持和校级领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更要通过广泛宣传、完善制度、开展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将校长的声音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行动,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最终成为学校的文化基因。

二、行动准则上坚持两个“位”

两个“位”是指中层管理人员工作中要做到不失位,不越位。

中层管理者处于校长与教职工之间的枢纽位置,是连接“头脑”和“四肢”的“脊柱”。“不失位”就是说,中层管理者要恪尽职守,必须对学校和社会负责,对校长负责,对部门负责,对自己负责。只要在这个位置上,就要严格执行上级指示,并系统而具体地发挥组织、管理、督促、指导、评价、激励作用,领导教师按照既定目标完成工作任务,推动组织向前发展。卡耐基说:“有两种人注定一事无成,一种是除非别人要他去做,否则绝不会主动做事的人;另外一种人则是即使别人要他做,他也做不好事情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失职,就是“失位”。“那些不需要别人催促,就会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而且不会半途而废的人必定成功,这种人懂得要求自己多努力一点多付出一点,而且比别人预期得还要多”。“到位”的中层干部更懂得给领导做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更懂得给下属搭台子做样子,而不是一味吹胡子举鞭子。

学校中层管理者还要明确角色定位,把握好职权行使的分寸,做到不越级、不越权、不越职,确保“不越位”。中层管理者在校长面前是下属,是服从和执行命令者;在教师面前,是管理者;在同級面前,是竞争与合作者。什么事情是“分内”工作,什么事情是“分外”工作,要心眼明亮,职责分明。对于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应尽量不插手、少插手,避免与上司、同事权力重叠。对上级,要服从指挥,认真听取安排,不能擅自做主调整或更改校长的指令;如果对校长的指令有意见或建议,就要考虑全面,以合适的方式提出来。对同事,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补位;在工作有交叉时,要相互礼让,相互协调,既不能“本位主义”,又不能荒了自己的田种植别人的园。对下级,要不包办、不代替、不揽权,用合适的方式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并适时适切地对其工作进行督查、指导、纠正。

三、处事格局上坚持三个“宽”

三个“宽”是指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

共产党的干部只有“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才能胸怀大局,放眼长远;才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才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道理无论在政府机构、企业单位还是任何一所学校,概莫能外。

眼界宽了,办法才会多,思想才会深,格局才会大。学校中层干部(当然包括校级领导)首先要对“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能了解国际风云,把握政治方向,在工作中审时度势,坚定立场,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还要熟谙教育发展规律,做教育上的行家里手,这样才能赢得方方面面的信任和支持,把工作做得得心应手。当然,也要尽可能地了解“跨界”知识,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眼界决定了人的气质,眼界决定了人的境界。要想眼界宽,世界那么大,走出去看看是一种办法;将专家“请进来”,聆听窗外的声音,也是一种办法。要让自己始终保持“充电”的状态。

思路宽与眼界宽一脉相承。眼界宽了,思路就宽了,思路宽了,出路就多了。但相比于其他行业,教育没有太多新鲜事,教育的思路(或者说出路)在于办出卓越的实绩。所以,办好教育事业,不在于思路变来变去的“折腾”,更在于“简单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用心做,用心的事坚持做”。认准目标,制定规划,脚踏实地,群策群力,矢志不渝,成绩就会干出来。

胸襟宽,就是要学习弥勒佛,“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据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有过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地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优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别人。对人恭敬其实是在庄严你自己。”这句话实在耐人寻味。对于比你优秀的人要虚心学习而不是羡慕嫉妒,对于不如你的人要平等对待而不是趾高气扬,对于帮助过你的人要真诚致谢而不是以怨报德,对于误会误解甚至伤害你的人也不应该锱铢必较,更不应该以怨报怨,而要用“以德报怨”“有容乃大”的胸怀化解矛盾。想通了,放下了,你的胸襟就宽了,你的形象就高大了,你的魅力就增加了。多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倡导六个“一”:一句话(祝贺的话、安慰的话等),一封信(便条、微信、手机短信等),一张脸(带着一张笑脸进教室、办公室),一顿餐,一首歌,一次游,实践证明,这对于开阔干部群众的胸襟,营造和谐(最高境界是“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是大有裨益的。

四、工作态度上坚持四个“让”

四个“让”是指让激情成为常态,让学习成为需要,让思考成为习惯,让卓越成为追求。

让激情成为常态,因为激情是生活的动力之源,是事业成功的助推器。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邓小平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新路好路。所以,运动员比赛需要激情,作家创作需要激情,教师上课需要激情,领导干部管理学校同样需要激情。这份持久的激情来自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将教书育人不仅仅看作谋生的手段,而视作值得干一辈子的价值追求,工作就会越干越有劲。这份持久的激情还来自对学校的热爱。爱学校就会认同学校文化,就会尊重学校员工,就会爱护学校环境。这样工作中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就会努力地成人成事,就会引领全校向着共同的办学目标昂扬进发。

让学习成为需要,因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才能变革方法提升管理能力、聚合能力。向实践学习、向专家学习、向群众学习,都是途径,但主流渠道还是向书本学习(当然也可以结合起来,例如我校开展的“带着经典去游学”的活动就卓有成效)。腹有诗书气自华,相比犹太人,中国人读书少多了。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变“读流行”为“读经典”,变“不想读”为“主动读”,变“浅阅读”为“刻苦读”,变“不会读”为“善于读”,变“偶尔读”为“坚持读”,从而让我们有点儒雅之气、书香之气、书生之气。

让思考成为习惯,因为只有思考,才有思想,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拿破仑就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中层管理人员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调研,从调研中发现问题,并将其中的一些问题上升到课题,通过深入持久的思考和研究,最终找到解决之道。在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亦可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管理能力,从而在相关领域成为行家里手,拥有话语权。

让卓越成为追求,因为世上的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016年,李克强总理对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做出批示时强调,“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要“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就学校管理而言,当然也要把质量当作学校的生命线,不仅要把工作做完,还要认真严谨地对待每一项工作、每一道环节、每一个细节,按照最高标准把它做好,做到位,更要不断挑战自己,精益求精,努力做到极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每天进步一点点,在成事的同时成就自己。

五、思想方法上坚持五个“思维”

五个“思维”是指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

“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提出的要求。思维习惯就是工作的习惯,思维的方式就是工作的方式,思维的品质就是工作的品质。正确的思维方式比盲目的努力重要得多。

战略思维是对事关全局的、长远性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进行谋划的思维方法。学校管理人员不仅要关注“术”,更要關注“道”,要从长计议,认真思考学校发展的方向和行动方针,做出三年、五年乃至更长期的发展规划,形成全校认同的办学精神和文化内核。在这一上位战略指导下,各部门、各条线也要确立各自的战略目标,形成特色,打造品牌。

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独创的视角和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中层干部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千万不能思维僵化,因循守旧,而要不断创新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用研究的方式进行教育,用教育的眼光进行教学,用变革的思维进行管理”。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积极推进“智慧课堂”的建设、“智慧管理”的实施,而“创新”就是“智慧”的关键特质。

辩证思维是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在学校管理中,没有哪一种管理模式、管理策略能包治百病,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必须坚持“管理有法,却无定法,贵在得法”的辩证思想。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又要看到面临的问题;既要看到发展的机遇,又要看到存在的风险;既要突出本校工作,又要积极进行区域辐射、城乡结对;既要重视传承,又要重视发展;既要不留死角,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有所分工,又要不能分家;既要有法制的规范,又要有人文的关怀……只有正确处理好种种矛盾,才能求得学校管理工作的“最优化”。

法治思维是以法律规范为基准,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去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学校管理人员要依据教代会,和全体教职员工一道制定章程,完善制度,对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以及如何做都要约法三章。教师追求的是尊重,是公平公正。用制度管人,按照程序议事,才能明确责任,制约权力,保障员工权利,理性地处理各种矛盾。

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基本导向,通过重视和防范负面因素,调控事物朝着预定目标发展的一种思维方法。运用底线思维,就是要能够估算出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学校的管理者要时刻坚守政策底线(绝不能违反或变通执行政策文件规定的东西)、法律底线(依法治校,依法用权)、道德底线(为人师表,绝不做体罚、变相体罚、有偿家教、吃拿卡要等有违师德的事)。

六、基本素养上坚持六个“识”

六个“识”是指知识、见识、学识、意识、常识、认识。

“知识”包括三个维度:(1)人文底蕴。这是教师的基本标识。积淀一些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尤其是有关中国文史哲、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知识,有助于提升个人精神品格。(2)学科素养。这是专任教师的基本条件。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例如语文老师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字,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轻松自如地写作文章,才能让自己赢得尊重,树立威信。(3)教育修养。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只有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知识,才能成为教学专家、教育行家、管理赢家。

一个人的见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决定了他最终能走多远。为了拓宽眼界,增长见识,读书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但读书又绝不是唯一的途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阅人无数则不如与大家为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學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影响人的一生。学识不同于学历,不仅仅指知识,还包括理解、接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对待学识问题上,要实现三个转变:(1)从理论走向理念。要消化吸收丰富的理论知识,并将它们整合、内化为自己的校本化的理念。(2)从无根走向有根。照搬照抄外国的东西、别人的东西,那样的学识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是虚无的,是漂浮的;要立根于传统文化,立足于国情、校情,这样的学识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3)从浮躁走向宁静。成功源自内心的宁静,在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分数的当下,要大力提倡“慢教育”,坚持教育的本真,不忘教育的使命。

学校管理人员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是行政人员的道德准则,它要求学校管理人员时刻以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长远发展为工作重心,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整体,牺牲小我,幸福大家。服务意识是行政人员的根本宗旨,它要求学校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角色观,认识到管理就是服务,从而走到教师和学生中,时刻为学校发展尽心尽力,为广大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排忧解难。责任意识是行政人员的内在条件。它要求学校管理人员坚守岗位,人在岗在,尽职尽责,负责到底,勇于担当,绝不推诿。

常识,人人都懂,譬如,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一棵树推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生命成长的方式;学校管理的本质是“用人以治事”的活动,“治事”的目标是教育人、培养人,即“立人”,而立人首先要立心……但是,如果偏离这些“常识”,一会儿东风压倒西风,一会儿西风压倒东风,一会儿这种形式,一会儿那种形式,教育就偏离了初心、偏离了本真。所以,“回归常识做教育”,让教育远离折腾,让教育真正发生,对于学校管理工作者来说,颇具现实意义。

认识,包括认识时代潮流、认识学校校情、认识家长需求等,而最基础也是最难的还是认识自我。每一名学校中层管理者都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对自己在学校、部门中的地位、作用准确定位,对自己应当承担的职责了然于胸。此外,更要看清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既不看轻自己,妄自菲薄,又不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自以为是,自我膨胀。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正是一名优秀的中层干部的成长之道。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甚至矛盾重重,但是,加强以上几项修炼,坚持高处立,低处做,宽处行,那么,办法总比困难多,任何疑难杂症最终都会迎刃而解,学校管理也一定会因为中层干部的成长和成熟而不断增添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