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时事政治教育对高中生政治素养的影响

2019-04-11 09:43翟斌陶永华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时事政治

翟斌 陶永华

摘 要: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核心素养做了凝练的表达并引起了一线教师和众多学科研究者的广泛探讨。时事政治作为除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以外重要的学习和教学资源一直发挥独特的作用。基于对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认识和思考,并对信息化环境下时事政治的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对利用时事政治促进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做出了进一步探究,旨在利用时事政治的独特作用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促进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政治认同 时事政治 知情意行

一、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了转化。新时代、新矛盾对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要求,高中阶段课程改革方案基本出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经过多次修订终于和大家见面。核心素养在新课程标准中得以凝练的表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集中表现在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制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核心素养之中,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政治认同素养是我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中国印记”。

在信息化条件下,时事政治信息的获取更加快捷、便利,高中生喜欢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时政资讯丰富知识库。如何有效将时事政治融入高中生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培养中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切实问题。

二、政治认同素养的内涵

根据学者们对政治认同概念的理解,笔者将政治认同归纳为政治认同即公民自主地用组织和过程的标准约束他们的政治行为,这里的政治行为既包括思想领域的思维活动又包括切合实际的实践活动。这需要经历一个从“脑”到“手”的演化,是公民从自身价值需要出发,为了实现利益,他们会对本国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表示认知和情感上的认同,還会在行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规定了政治认同的基本要求:“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信息化环境下时事政治的特点

时事政治作为一种快速更新的课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恰当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在信息化条件影响下,时事政治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实际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了新特征:

(一)便捷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尤其是移动智能设备快速普及和疯狂迭代换新的情况下,我们日常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移动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广泛普及。虽然学校要求学生不能带手机、平板电脑去上课,会影响在校的学习效率,但是我们还是没法阻止学生放学回家之后使用。只要他们一打开移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铺天盖地的时政资讯便会蜂拥而至。

(二)广泛性。

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刻,时事政治都在不断发生并且以各种形式向外传播和扩散。一条国内的时事政治既可以传达人民的需要和关心的话题,又可以传播国家层次的方针、政策及动态发展的状况。尤其是我们通过信息网络并借助移动智能设备获得的时事政治时都能感受到时事政治内容的丰富性、领域的广泛性、地区的广阔性。其浩如烟海的内容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三)趣味性。

正是因为信息网络的发展和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时事政治的呈现方式有了更多的变化,可以是一段文字,也可以是图文交叉的编辑,更可以是一段简短的视频。时事政治的发送者们更是会精心编辑视频和图文信息更好地吸引使用者,为的是可以和使用者产生互动、交流,而不仅仅是传递讯息。这对于年轻学生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

(四)互动性。

在信息化或者说移动智能设备还未普及之前,时事政治的一些资讯只能被人了解,人们只能以自己或一小群人为中心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局限于茶余饭后的闲谈,对于培育高中生政治认识素养来说并无太大意义。如今,面对信息网络化和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时事政治资讯的互动性特点更加突出,人们可以随时看到资讯,随时可以在资讯下方评论阐发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也可以根据其他人的观点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只要你想互动随时就可以,还可以通过转载和分享的方式,将这条时事政治资讯传达给身边的朋友,与他们进行互动交流。

四、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中发挥时事政治对政治素养的影响

因为高中政治课程本身就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时事政治不仅反映了党和国家的主要事件、政策和大政方针,而且反映了目前社会生活中的热门问题。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中接触、了解、探究和分析时事政治,一定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阅读时政,强化政治认知力。

所谓的政治认知就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客体的认知与把握,政治认知是政治认同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在阅读时事政治的时候,学生就是政治主体,时政资讯就是政治客体。因为时事政治反映了当下的时代内容,这种时代内容既包括党和国家的层面,又包括人们社会生活的层面,涉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多个社会生活领域,学生在阅读时事政治的过程中,能够懂得很多关于党和国家等方面旳常识,这样便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的政治知识面,强化学生固有的政治认知,从而巩固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对政治情感的发展和政治意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认同的基础。

(二)理解时政,丰富政治情感力。

政治情感目标的实现是向政治认同转化的关键。光有政治认知是远远不够的,正如上文所说政治认知只是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个体的政治情感是通过直接感受现实生活而发展启动的,学生应将阅读或浏览的时事政治知识进行进一步转化,将其融入已有的政治情感之中,这里可以用“情感的同化效应”解释。例如,笔者写此文时恰逢祖国六十九周年国庆,学生可能和笔者一样经过多年的生活和学习懂得国庆的知识,并且积累对祖国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如何加强呢?在国庆日阅读时政资讯,观看视频看看别人是如何爱国的,是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这样就从多方面丰富了爱国情感。学生借助移动智能设备能够便捷掌握时政资讯并且理解时政资讯的政治情感,这是学生们培养政治认同的第二步。

(三)深挖时政,巩固政治意志力。

心理学认为,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意志的诸要素的总和。从政治认知到政治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只是走了一半,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要进一步通过时事政治将学生的政治情感转化为政治意志。这就要求学生在浏览政治资讯时有探究意识,深入挖掘时事政治背后的知识。例如,在浏览国庆时政资讯时,学生应该积极利用移动智能设备查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有关资料,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意义。再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这样才有了知识广度和深度延展,不仅丰富了政治情感,更巩固了政治意志。

(四)践行时政,落实政治行动力。

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关键是要意识到知识和行为的统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绝不仅是看看时事政治,喊喊口号就可以简单培养起来的,更要真正切实地渗透到学生的一言一行、立身行事上。借助移动智能设备,学生可以就时政资讯及时互动,比如就某一时政资讯进行留言评价,和几亿网友一起分享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另外,学生可以将时事政治进行转载分享,扩大时事政治的影响,使时事政治更多地被周围的人看到,那么就可以更多地和身边人进行交流。学生还可以编辑一些图文信息或视频上传网络表达想法。例如,在国庆日,学生可以制作一些视频和文字表达对于祖国的热烈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加强了政治认同。

五、结语

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是新课标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当代高中生身处信息化环境下,时事政治能够借助移动智能设备更有效、便捷地传播对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养成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此外,在心理学理论中,认知是前提,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障,行为是目的。我们应该意识到“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在培养高中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过程中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金飞鹰.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加强政治认同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12):107-111.

[3]陶东明.“政治认同”[A].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Z].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501.

[4]高畅,王立仁.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形成机制及培育路径探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4):30-34.

[5]胡亚丽.知情意行话德育,核心素养孕生机[J].课程教育研究,2018(23):79.

[6]王明泉.中学时政教育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7]章青.时事政治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价值及实现[D].南京:南京师范大學,2014.

该文是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机制与教育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K2014A258。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时事政治
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应用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新课改理念下中学政治课堂在数字化教学平台环境下的多维互动性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认同视阈下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研究
如何利用时事政治增强高中政治的实用性
浅谈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时事政治教育:意义、原则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