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条件下的高校本科课程设置

2019-04-11 09:43程芳琴郑皎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产教融合

程芳琴 郑皎

摘 要: 本文讨论了产教融合条件下的高校体制变化,阐述了在此背景下的高等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原则,如课程设置须符合产教融合下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应和产业或行业实践相融合、课程设置应以学习为中心、课程设置应保证学科专业的相对完整性、课程设置應保证内容的先进性、课程设置有助于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等,提出了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产教融合 课程设置 实施保障

一、产教融合条件下的高等教育

2017年12月5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党中央国务院以全球的视野和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为我国新时代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文件明确指出,产教融合就是要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让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形成双元或多元办学体制,建立产教协同育人的办学机制,实现高等教育支持产业升级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为了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紧扣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主题,我国各高等院校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落实产教融合的国家决策,出政策,定措施,抓落实。新时代的产教融合浪潮已经从职业教育、应用型高校延伸至“双一流大学”,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已经逐步形成。有些高校成立校企双主体办学的产业学院,有的高校成立由多方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或董事会,有的高校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全方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越来越多的高校主动解构单一主体办学体制,转向多元办学的新体制,与人才培养的其他主体共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既然办学主体和办学体制发生了变化,那么高等学校就要一改过去独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做法,与办学其他主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真正实现。在新的办学体制下,参与高等教育的其他办学主体不仅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而且参与学校的规划,校舍的建设,办学经费的投入,学科的规划发展,实验室的建设,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产教融合条件下的高等教育必须保障国家产业发展的先进性,同时必须保障为保持国家产业发展先进性所需要的人才。在此背景条件下,高等学校必须建设与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认真研究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设置。

二、产教融合条件下的课程设置原则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实在令人担忧和诟病。高校迅速扩张,专业设置急功近利,条件差的要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结果造成高校的专业办得力不从心,“水课”越来越多,“金课”越来越少;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少,逃课的学生越来越多。

由于对教师工作评价的导向出了偏差,一些高校的老师看重的是申报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重视和研究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课程设置研究不够,把关不严。课程设置不考虑学科发展是否需要,行业发展是否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是否需要,新型技术发展是否需要,而是考虑老师能上什么课,老师愿意上什么课,照顾老师上什么课,造成的结果是课程设置很随意、不科学;“水课”多,“金课”缺。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文件要求加强本科教育,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文件把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管理看做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突破口,为强化高校课程建设提供了契机。我们应当把落实文件精神和产教融合条件下高校教学改革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真研究新形势、新条件下的本科高校课程设置,把握好在此条件下课程设置的几个原则:

1.课程设置须符合产教融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

双主体或多元主体办学最根本的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一经确立,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就必须保证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执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产教协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包括本行业或产业需要的管理、研发、运行、市场推广等各个环节人才所需知识结构和能力要素,其中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一定要符合产业或行业特点对人才的需求。只有不折不扣地按照方案设置课程,课程设置才是科学的,才可以真正建立起培养产业或行业所需人才的基础。

2.课程设置应与产业或行业实践相融合

产教融合条件下设置的课程必须与产业或行业的生产实践紧密融合。课程的具体内容应当包含产业所需的科学理论、科学研究、技术概念和技术标准。我们必须明白,产业或行业技术标准应该成为课程教学标准,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就是我们应有的课程教学任务。

在具体研究课程设置时,一定要发挥产业或行业的育人主体作用,发挥好产业或行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指导作用,让他们参与课程研究、课程内容确立、教材编写和课程的考核。因为只有产业或行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才了解产业的本质,才了解产业的核心技术要素,也只有他们才完全掌握产业发展的脉搏。有了他们的融合,课程设置才有了目标和方向,课程内容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构筑起“金课”的起码条件。

3.课程设置应以学习为中心

课程设置一定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坚持教为学服务的理念,所有教学必须服从服务于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安排除了紧扣产业专业的科学知识、技术应用和生产过程,同时要遵循学生对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产业技术能力的形成过程;遵循产业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

课程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方便学习,助力学习,关注提高学习效率。必须改革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可以把产教实验室、科学实验室、产业生产现场等当作课堂;可以把产业科研、项目设计、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技术推广和产业社会服务的过程设计为教学过程;要大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让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模拟技术等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4.课程设置应保证学科专业的相对完整性

在产教融合条件下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一定要保持相对的学科完整性。产教融合下的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不同,职业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本科院校培养的是产业或行业需要的包括科学研发、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产业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因此,本科在产教融合的条件下,课程体系和设置课程时要考虑其学科专业的相对完整性、系统性。产教融合条件下的课程改革与设置绝不能以牺牲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为代价,不应把高等教育办成职业培训学校。

产教融合条件下的课程设置是为了学科专业更像应有的学科专业,更能符合学科专业在提升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学科专业推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提升国家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应该成为产教融合下的高校课程设置和改革的主要任务。

5.課程设置应保证内容的先进性

高校课程设置保证其内容的先进性是产教融合办学体制下的优势之一。一些高校的专业教材内容常常落后产业技术,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赶不上产业技术的升级和应用。新的科学成果和技术进步最先体现在产业生产和产业升级上,而不是体现在高校教材上。产教融合的办学体制能使得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产业科学成果具体转化及时反映到高等教育中,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从而使人才培养的时效性与产业技术升级的时效性保持同步,保证课程的先进性。

由于产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到新的育人体制中,使得他们对产业新科学发现和产业前沿技术的掌握和敏感能及时反映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保证专业课程的先进性。

6.课程设置有助于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育人平台。产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参与教学,高校教师深入产业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升级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必要条件。产业科学家、技术人员和融入产业的高校教师都可以把产业项目研发、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的创新思维、路径、方法、经验等及时传授给学生,或带领学生参与到这些过程中,让学生在创新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

三、产教融合条件下的课程实施保障

课程设置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革命的核心,如何保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条件下的课程顺利实施,必须做好如下保障:

1.产教融合的体制保障

本文讨论的产教融合条件是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是我们讨论的课程设置的前提条件。具体体现在办学的双主体或多主体上,是对传统高等教育一次根本性变革。它的融合不是仅仅签个合同,挂个牌子,而是本质上的融合,是办学主体融合和改变。只有这样,这里讨论的课程设置才有实质意义,这场课程革命才能实施,才能成为现实。

保证高等学校或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和新的办学主体,才有可能制定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产业技术升级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设置出科学可行的课程,才能培养出具有强劲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2.课程实施的师资保障

好的课程一定要有好的师资作为实施保障。产教融合条件下的课程师资要保证课程教学内容顺利实施,必须由既有丰富产业科学知识、产业技术能力,又有高校教学经验的师资担任,而这正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优势。这种课程的师资可以来自高校,也可以是产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

这些师资力量不仅可以进行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生产现场实训教学,还可以指导学生科学项目研究、进行研究型实验、引导技术改造,参与产业升级,开发新型产品、指导科学论文、指导毕业设计等。

3.课程实施的实验实践保障

产教融合条件下的课程,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必须有充足的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才能保证其顺利实施。办学的双主体或多元主体须规划好学科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根据课程要求和产业特点,配备好足够的实验设备。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兼顾学生的实验实训,考虑产业和老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产业未来的研发基地和科学实验室可以建在学校,让高校师生教学科研共享,产业已有的科研场所和生产场所也对师生开放,高校的实验设备和科研设备变成产业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

4.课程实施的考核保障

保障课程实施效果必须通过课程考核。没有科学的课程考核是无法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的。但课程的考核绝不仅仅是传统考核的一张试卷,课程考核可以是目标项目的设计、目标项目的操作,产业目标产品的设计、项目技术或工艺的实施等;考核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完成。

课程考核一定要既符合考察学习规律,又符合考察学习效果,既要能反映学生的能力,又应反映学科专业和产业的特点。

5.课程实施的督导保障

教育长期实践教育告诉我们,要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督导工作必不可少。产教融合条件下的教学督导成员一定要有产业和教学背景,既熟知产业的技术和发展,又熟知高等教育的本质和教学活动。

教学督导含两方面的工作,即教学监督和教学指导,其中教学指导的作用更重于教学督导。

教学监督内容包括:教师是否忠实地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按照人才培养标准实施课程教学,是否按照课程设计严格执行教学任务,是否按照课程要求实施实验教学,是否按照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课程作业,是否按照课程标准考核学生。同时监督教师是否要求课堂纪律,是否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教学指导内容包括:指导教师认真执行专业人才培养规划,积极参加产业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升级,让专业和课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指导教师发挥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发挥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适度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以增强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2017.12.9.

[2]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教高〔2018〕2号,2018.9.17.

[3]陈宝生.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4):14-22.

[4]张廷凯.新课程设计的变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5.

[5]牟延林.产教融合2.0时代的办学型态[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2.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