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能力培养融合研究

2019-04-11 09:43陆启义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培养路径能力培养

陆启义

摘 要: 当代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国梦的重任,要求大学生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培养学生运用、分析问题能力,以及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在课题调研的基础上的从思政课教学入手,分析思政课对学生多元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应对策略,探究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以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能力培养 培养路径

一、思政课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调研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备受青睐。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是人才市场上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提高教学质量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而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为了全面了解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培养学生能力目标的融合状况,分析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探究思政课对培养大学生多元化能力的基础性作用,无锡太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课题组面向江苏省高校展开问卷调查。

为了让本次调研真实、有效,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问卷问题设置上,每个问题的设置都反复集中讨论、修改、完善,力争使问题设置有针对性、目的性、科学性。问卷思路主要围绕思政课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现状、存在问题、原因、受访者建议几个环节展开设计。本次调研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发放问卷300份,实际回收266份,所有调查样本来自江苏省20所高校266名在读学生。

调查显示,思想课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面对社会的人才需求,高校思政课面临新的挑战,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2]。因此,探究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对培养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意义重大。

二、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能力培养融合的意义与存在问题

数据显示思政课对大学生政治素养、心理教育、成才教育、就业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调查,有88.7%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育提升了自身的政治素质;91.7%的大学生认为通过思政课学习实现了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有82%的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与人才培养活动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帮助;87%的学生认为形势政策教育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另外,一些大学生承认自己在心理上还处于不够成熟的阶段。面对社会的巨大压力,思政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政治、科技文化素质,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可见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的培养意义重大。

存在的问题是一些高校没有通过协调统筹,将思政课教学教育与学生的能力培养融合起来。一些高校教育实施体系基本上是思政课教师负责课堂理论教学工作,社区实践、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假期实践等能力培养活动由宣传部、学工处、团委、辅导员等安排。由于两支队伍工作重点不同,学校团委、学工处组织的各项活动,基本上没有思政课教师参与,致使实践能力教育和课堂教学相脱节,实践教学不能很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不能与学校安排的以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为目的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仅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讨论、辩论、演讲、视频观看等环节,流于形式,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意义不显著。教学和学工、团委的教育不易形成合力。这样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没有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而是成了平行的轨道,没有交集[3]。

三、影响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多元能力培养效果的原因

问卷数据显示了思政课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及正确的成才观等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反馈了影响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多元能力培养的多方面因素。

(一)学生兴趣是关键因素。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是反映教学效果的直接性因素,从“对思政课的学习你觉得重要吗”这个问题的调查得知3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非常重要,37%的学生认为有点重要,某些学生认为不重要。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于思政课程持积极的认同态度,但就其重视程度还是存在差距的。信息网络的普及应用为大学生及时感知、更新各种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仅有36%的学生会主动浏览有关思政内容的书或网页。

(二)一些学校不够重视思政课。

学校重视程度是思政课教学效果及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数据彰显高校对思政课的不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态度上重专业课,轻思政课。

关于“学校是否开展了有关思政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活动”,数据显示只有68%的高校开展过主题明确的人才培养活动,这些活动大都是围绕专业领域组织安排的。长期以来部分高校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的做法没有扭转,弱化思政课对大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事实说明,从思政课教学入手的人才培养活动是拉近学生与思政课距离的理想途径之一。

2.在投入上对思政课物质支持有限,对思政队伍师资投入不够。

思政课对大学生能力培养促进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过程,由于不能立竿见影地收到成效,在经费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一些高校对思政课需要经费的活动能省则省。2015年8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指出,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政策保障尚未落实到位,思政课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于课程改革的资金支持,还是对于思政教师队伍的培训完善,以及硬件设施投入的不到位都直接影响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3.忽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

教学模式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如果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当,则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难以发挥。在“你所在班级目前思政课堂教学形式”的调查中,仅有9%的教学是师生对话式,12%的思政课教学形式为启发性教育。可见虽然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突破单向的理论灌输,但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固有模式仍占一定比例。对“所在院校有无实践教学课”调查数据显示,只有52.4%的学院安排了思政实踐教学课。从理论上讲,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从现实层面讲,脱离实践教学的思政课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政课教育效果,弱化思政课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参加过哪些课外活动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89%的学生参加过军训,30%的学生开展过社会调查,仅少数学生表示曾经参观过革命教育基地等活动。数据表明,各校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种类不多,且参与度不高。

(三)思政课教师自身魅力是重要因素。

教育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情感的交流,需要智慧的火花。教育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携带的课程资源是否丰富,是否有魅力。

1.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会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融入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制约教育的格调、质量和品位。建构在自身信念、性格、气质之上的人格魅力能在大学生心中焕发生命,但有些高校思政课教师未能以良好的品德修养成为学生的模范。更有甚者,某些教师追逐名利,难以为人师表。

2.教师的学识修养。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识水平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效果,一个没有渊博学识的教师是不可能胜任教书育人工作的,更不可能有魅力。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站在学科专业知识前沿的人,能熟练驾驭学科的知识体系,洞察最新的学术动态。

四、加强思政课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路径

发挥思政课对大学生多元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学校、教师等多方面入手。

(一)学校: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拓展实践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场所和机会。

增加教学投入是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作为思政课的组织安排者,学校应积极推动实践教学,建立高效的保障机制,为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机会。

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是否有必要”的调查中,81%的大学生选择了有必要,女大学生的选择更是达到了将近90%。针对“你对思政课教学有何建议”这个问题上,部分学生还是非常积极地提出对思政课教学的建议。88%的学生认为应该多进行一些实践课,83.6%的学生希望有多种上课方式,90%的学生希望让课堂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调查表明,单一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淘汰,各高校和思政课教师应努力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找出最适合的授课方式,让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发挥长效作用。学校要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整体教学计划,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和工作需要设立实施机构,建立工作制度,确保活动顺利开展。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生活放在一起,让学生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素质,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思政课教师在培养多元化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形势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思政课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人格魅力。

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需要每个人通过后天努力才能在自身基础上养成。思政课的课程性质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做到表里如一,起到言行的表率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4]。思政课教师应努力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不断提高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进而有利于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

2.思政教师应不断培养学识魅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除了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外,还应该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储备渊博的学识。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在扎实的理论功底上阐析社会焦点、热点和難点问题,就会灵活驾驭、举重若轻,给学生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思政课教师迫切需要改变单纯的课程执行者角色,努力做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实现由课本型向创造型教师转换,从而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及创新意识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5]。

3.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理念都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发生深刻的变化。思政课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熟悉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6]。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大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当代大学生担负着伟大中国梦实现的历史重任,完成历史重任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超强的个人能力。思政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形势下,针对思政课与大学生能力培养融合不足的现状,要努力改善思政课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朱云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理论月坛,2009(4):185-188.

[2]赵金元.大理学院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J].大理学院报,2010(09):77-81.

[3]安德志.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素质教育[J].河南农业,2010(24):8.

[4]曾云燕.创新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15):144-146.

[5]王宏斌,李向红.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J].中国电力教育,2010(06):22-23.

[6]舒永久.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报,2011(11):53-56.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办高校多元化协同育人机制和平台建设研究》(2017SJBFDY725);无锡太湖学院教改重点项目《大思政格局下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建构的路径研究》(JGYJ2018015)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培养路径能力培养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