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4-11 09:43吴海翠张政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供给侧

吴海翠 张政

摘 要: 从供给侧视角审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贯彻落实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的时代趋势。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供给主体专业涵养缺乏、教学内容有效供给相对不足、供给方式途径单一、供给环境较乱等问题,思考和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对策,从供给主体、内容、方式与途径、环境等方面入手,形成并提升思政课的“四力”,即引领力、感召力、覆盖力和吸引力,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 供给侧 高校思政课教学 “思政课四力”

自教育部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提出要“打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提升思政课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后,2018年4月25日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旨在聚焦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继续打好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需面对的课题。

一、从供给侧视角审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背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中针对新时期新形势如何有效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提出来的,自此,“供给侧改革”便进入社会生活的热词榜,成为学术界的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供给侧改革是经济学中的常用术语,与需求侧相对应,其内涵主要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通过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保证国民经济实现健康、平稳持续的发展及人民群众的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生活中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一定程度的教育发展水平,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必将带来教育领域中的供给侧改革。加之长期以来,高校教学改革受就业压力的影响,过多地强调需求侧,而忽略供给侧改革,使得供给侧本身的引领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没有得到切实发挥,最终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思想为审视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

综上所述,从供给侧视角出发审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迫切而紧要,不仅是全面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的政治使命所在,而且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应有之义。

二、从供给侧揭露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塑造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在过去30年的课程发展建设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应看到,在时代变化的新形势和课程建设的新要求中,思政课教学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供给主体专业涵养、教学内容有效性、供给方式和途径、供给环境等供给方面还有一些待提升之处。

(一)教学供给主体专业涵养缺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传播意识形态的引导者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供给主体,要具有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厚的理论素养和饱满的政治激情,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但一些思政课教师专业涵养出现弱化现象,主要体现在部分教师基础理论掌握不牢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扎实,以及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阐释现实生活中的熱点问题和矛盾问题。

(二)教学内容有效供给相对不足。

高校思政课在本科院校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从课程教材的纵向维度上,可以说体系较严谨,内容较丰富,从思想道德、法律、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从具体到抽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在教学内容处理上照本宣科,理论生硬,与社会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不能有效满足学生所思所想所盼的要求,造成教学内容有效供给相对不足的局面,使思政课教学缺乏内容的系统性。

(三)教学供给方式、途径单一。

审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形式单调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解决的是人的思想问题,而大学生的思想是复杂多变的,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形式和方法不能够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和变化,必然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①。

(四)教学供给环境较乱。

教学供给环境是围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周围的一切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教学供给环境的有序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开展的时效性。理想的思政课教学环境是课堂环境和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有机协调,然而,当下社会存在的多样化及个体思想的多元交融等原因,使得上述四个环境较乱,比如思政课堂讲授的向上向善向真的内容通常会被课堂之外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存在的负面信息所充斥,进而弱化思政课教学的内容。

三、从供给侧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②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一项铸魂固本工程,在这个教学供给系统中有四个要素至关重要,那就是教学供给的“四体”,即供给主体(实施者)、供给客体(内容)、供给介体(方式与途径)、供给环体(环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四要素生产率”,优化要素结构,形成并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四力”,即引领力、感召力、覆盖力和吸引力。

(一)强化供给主体责任感,夯实理论,坚定信仰,提升思政课的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③

“在这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在这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强化两大责任:一是思想引领责任。思政课教师要夯实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政治使命出发,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和引领工作,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是阵地构筑责任。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伟大信仰,始终坚持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理念、传播中国声音,同时,针对那些歪曲党史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要敢于发声,有力批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疏导和引导,争做有信仰高度、有理论深度、有知识广度、有现实温度的四有教师,切实发挥思政课教学的引领力。

(二)强化供给内容获得感,贴近实际,与时俱进,增强思政课的感召力。

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和思想活动,要让教学对象在思想上、精神上、心灵上有更多获得感,即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身、入脑、入心。为此,在供给内容上实现三个结合:一是与时政内容相结合,体现出学科的时代性,如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内容设计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二是与社会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上将理论立足于实际,以生活化的事例题材借以阐释,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感,使理论生活化。三是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体现思政课教学的感召力。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红色基地参观、社会实践、模拟法庭、时事播报等方式,实施实践性的内容供给,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并在思考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科学理论的时代价值。

(三)强化供给介体立体感,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提高思政课的覆盖力。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以老师为教学主导和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双向互动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离不开特定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媒介,这里的传播渠道或媒介就是我们说的介体,即供给的方式和途径。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量的剧增及新媒体传播工具的不断创新发展、变化,我们应该努力构建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多层次全方位的大思政格局,强化供给方式和途径的立体感,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最大覆盖力和影响力。为此,应该在课程、媒体、文化三方面下功夫。第一,加强课程覆盖力。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让每门课程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形成协同效应。第二,增强新媒体的覆盖力。要发挥新媒体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发挥如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载体,借助MOOC慕课、蓝墨云端、智慧树、学习通等APP载体,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政课教学活起来,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互动性、参与性和生动性。第三,增强文化氛围的覆盖力,应统筹好课堂理论讲授和社会实践基地教学、线上网络阵地构建和线下校园活动载体等教学资源,建立思政课教学的协同育人环境,注重隐性课程的浸润作用,形成全覆盖、立体式的思政格局,增强高校思政课的覆盖力。

(四)强化供给环境正气感,营造氛围,协同创新,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遵循思政教育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立一个强大的正能量场,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理论滋养、思想内涵、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以提升其吸引学生的能力。因此,可基于改善课堂环境的角度,从三点增强其吸引力。一是营造思政课教学的良好时空环境。二是营造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良好人际环境,其中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因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三是营造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良好人文环境,注重挖掘、凝练班级先进学生典型事迹,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崇德尚善,同时,注重挖掘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等软文化,实现教育环境的渗透。

总之,从供给侧的视角审视高校思政课教学,并不意味着否定需求侧,而是强调以提升思政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和学生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建立新的供需结构,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向供给端的转型升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引领力、感召力、覆盖力和吸引力,从而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注释:

①杨亚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漠视的反思与重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94.

②③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94.

[3]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03-16(16).

[4]李奕.教育改革“供给侧”是关键[N].人民日报,2016-01-17(8).

本文系2016年海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Hnsz2016-63。

猜你喜欢
供给侧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