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式小孔成像研究

2019-04-11 11:49李成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6期

李成

摘 要 一道经典习题,因对小孔成像的两个条件分析不足(1)孔的直径必须小于物体的高度; (2)光屏必须在临界距离以外),被误讲多年。本文以实验为依据,剖析平面镜通常成的是虚像,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平面镜也可以成实像。成像的原理与小孔成像相似,可以看做是一种另类的小孔成像。

关键词 小孔成像 临界像距 分离度 发散度 反射式小孔成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1审视:问题呈现

在某些练习卷,配套练习,校级测试甚至是中考题中都能看到这样一道光学题:

小明用一块长方形平面镜反射太阳光,并将反射的太阳光投射到一块与之平行的够大的白板上,则白板上的光斑是( )

A圆形的,不是太阳的像 B圆形的,是太阳的像

C长方形的,不是太阳的像 D长方形的,是太阳像的一部分

【参考答案】:选C,用一块长方形平面镜反射太阳光,并将反射的太阳光投射到一块平行且足够大的白板上,由于平面镜是长方形的,所以白板上的光斑也是长方形的,这是光的反射,不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所以不是太阳的像。

笔者作为一个从教10多年的科学教师,在面对这道试题的时候也拿捏不准。依稀记得儿时经常拿方形的平面镜玩反射游戏,光斑好像是是圆形。到底是什么形状,笔者找了块长约4.5cm,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平面镜,动手做了实验。结果如图1 图2所示,当光屏离镜面2米左右时光斑是长方形的,当镜面远离光屏时,光斑的形状发生变化,逐渐变成圆形。

【答案反思】:BC,均可。当光屏离镜面距离较小时,选B;当光屏离镜面距离较大时,选C。

1论证:原理辨析

1.1转换角度:小孔成像的条件浅析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可以对小孔成像进行科学的解释。如图3所示。

实际的小孔有一定的尺寸,物体上每一点发出的光穿过小孔在光屏上形成的是一个光斑,而不是一个光点。这跟凸透镜成像不一样。相邻的光斑相互重叠,所以小孔成像所成的像不可能棱角分明,一定是模糊的。众所周知, 小孔成像的条件跟物体的尺寸,小孔的尺寸,物距,像距有关。当前三个变量确定时,小孔成像的像距有一个临界值。也就是临界像距。由上述示意图可知,光屏在E点以内(比如在FG的位置),最高点A点的光斑和最低点B点的光斑都没有完全分离,当然就没法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的实像,所以在E点以内是不可能实现小孔成像的。在E点内非常靠近小孔的位置,物体AB上的发光点形成的光斑几乎都重叠在一起,这时候AB发出的光可以近似看作平行光,光屏上会出现小孔形状的光斑。E点外侧,AB两光点形成的光斑完全分离。具备成倒立的实像的临界条件,我们可以把这个距离称为临界物距。

设光源AB的高度为h,小孔的直径为d,物距u,临界像距为v,根据三角形ECD和EAB相似的特点,得出v:d=(v+u):h所以临界像距v=ud/(h-d)。临界像距的表达式可以看出理论上只要物体的高度h于小孔的尺寸d,能实验小孔成像。高度h等于或小于d时,v为无穷大或负值,就无法实现小孔成像了。

当h大于d,且v大于临界像距,理论上具备小孔成像的条件。实际成像效果怎样?笔者也利用太阳为光源,在纸板上剪出了一个边长为0.5cm的小孔做了一定量的实验,发现v稍大于临界值时,小孔成像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临界值点,只是AB两光点的光斑分离的位置,越接近AB的中点,发光点形成的光斑分离的位置离小孔越远。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光屏离小孔的距离大致达到2倍的临界像距以上时,光斑的形状比较接近圆形。那么是否意味着光屏越远,小孔成像越明显呢?并不是如此,光斑分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成像的效果还跟光斑的面积有关,光屏越远,光斑的分离度是越高了,但是与此同时,一个发光点所形成的光斑的面积也扩散得越大,像会越模糊。因此光斑的分离度,和光斑的发散度是一对矛盾变量,像距越近,分离度低,不利于成像,像距越远,分离度高了,有利于成像,但是与此同时发散度高了,又不利于成像。因此,在两者之间应该有一个平衡点,也就是最佳的成像位置,笔者的数学能力有限,关于最佳成像位置这点只能浅尝辄止。无法进一步深入展开。

简单分析了小孔成像的条件,那么平面镜反射太阳光跟小孔成像有何联系呢?

2.2拾级而上:平面镜反射过程中的“小孔成像”

众所周知,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跟光的反射有关。对人的视觉系统而言,光线经过反射后到到达人眼和光线从S发出到达人眼是没有区别的如图4,这就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在事先不知道平面镜存在的情况下,人们无法分辨看到的是实物还是虚像,很多视觉魔术就是利用这一原理。那么同样的道理,对于光屏而言,光是反射后到达或是由S发出到达在形成光斑上是没有区别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虚像當做实物,反射光线当做从虚像发出,有镜面的地方才能有反射光线,镜面就等同于小孔。那么之前小孔成像的条件分析,理论上物体的高度大于镜面的高度,就能出现类似于小孔成像的情景。如图5所示。

3延伸:跟进追问

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上述平面镜反射实验的结果。原来,在镜面反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么另类的“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大家都不陌生,太阳的小孔成像,生活中树荫下圆形的光斑只要留心,很容易观察到。还有烛焰的小孔成像也非常容易操作。甚至一些非光源物体,只要将光屏放置在黑暗的环境中,避免干扰光源的照射,也很不难观察到。参照小孔成像的条件,理论上镜面足够小,就具备了镜面”反射式小孔成像”的条件,为什么生活中很难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呢?关键在于镜面反射“小孔成像”,是反射光线成像,而反射光线照射到光屏上强度除了受环境光线的感染,也会受到观察物体本身直射光线的干扰。

要能明显地观察到镜面反射“小孔成像”,除了符合小孔成像中关于物体的尺寸,小孔的尺寸,物距,像距的条件外。还需要排除环境光线和观察物体本身直射光线的干扰。环境光线容易控制,物体自身光线要能顺利在镜面上反射,又要尽量避免干扰反射光线。笔者设计了一个镂空的V形反射管,较好地解决了这个困难。

实验器材:V形反射管 F形LED光源 足够小的镜面(用黑胶带处理)

实验场所:学校录播教室(很好的暗室,排除环境光线干扰)

操作步骤:将F形LED光源紧贴在V形管右上开口处,反射镜面紧贴放置在V形管的下方开口。V形管左侧口敞开,作为反射光线出口。闭合光源开关,将左侧开口正对光屏,调整距离。

实验结果:光屏上呈现倒立的F状光斑(如图6)

4反思:教学相长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实验和理论分析相印证。笔者认为:镜面反射“小孔成像”的原理跟直线传播中的小孔成像是一致的。只要物体的高度大于镜面高度,并且光屏到镜面的距离在临界像距以外,理论上就能实现镜面反射式的“小孔成像”。同时也证明了平面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成实像的,“平面镜只能成虚像”的观点是不正确的。那么回过来看文章开头的这道习题,编制得就有些欠妥当了。光斑的形状与光屏的距离有关,当光斑呈圆形时当然是太阳平面镜“反射式小孔成像”了。

参考文献

[1] 杨辉祥,东延民.中学物理教学参考[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3] 刘洁民,郭玉福.义务教育初中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