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生活化”教育模式价值研究

2019-04-11 11:49杨仕初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育品德与社会生活化

杨仕初

摘 要 小学品德教师在进行日常教授时,需要紧密贴合日常生活,将生活贯彻进品德与社会教授过程中,从而让学生对这一门课感兴趣。本文笔者将对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育的意义进行探讨,并对其应用方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小学 生活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在笔者看来,小学这一阶段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成长的黄金阶段,人格发展对孩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小学中的品德与社会课便能很好的培育学生人格。这门课与其它强理论性的课程不同,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自然要求我们运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特别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我们对生活化这一教授方式的呼声愈来愈高,接下来,笔者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探讨。

1为什么要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1.1可连接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传统的小学教授过程中,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大多注重向学生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时由于大多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在对品德与社会知识无法理解的时候很难将它们科学的应用到现实生活里,而生活化的教育模式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将原本要教授学生的理论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连,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品德与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对这门课感到亲切,主动加入这门课的学习过程,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教师也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2可调动课堂的教授气氛

对于多数小学生而言,学习品德与社会需要进行亲身的社会实践,而教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会在压抑教学气氛的同时剥夺学生的实践机会,为学生自由的自由思考戴上枷锁,更加让课堂的教授气氛变得无比压抑。运用生活化这一教学模式之后,我们可以顺利把原本枯燥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连,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门课的实用性,从而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产生兴趣,最后,生活化教育模式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学习,丰富原本单一乏味的教授模式,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愉悦快乐,调动课堂气氛,提升品德与社会的教授效率。

1.3可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与小学其他学科对比可发现,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实践性与社会性很强,教师照本宣科的教授会在压抑教授气氛的同时禁锢学生思想,更让这门课的知识变得无趣,学生更不会产生学习兴趣。应用生活化教育模式后,与真实的生活场景结合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这门学科,教师这时用生活化的方式向学生解释品德与社会的理论知识能够增强学生参与感,从而对这一学科产生兴趣的同时增进理解,进而主动进行思考探索,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

2如何将生活化教育应用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2.1将场景生活化,使学生生成学习动机

想要将这门紧密贴合生活的课程进行生活化,就一定要将场景进行生活化的处理。教师可以结合先关的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建构生活化的教授场景,还原生活现实,让学生得到全新的学习体验,进而调动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自发进入课堂活动,在愉快而轻松的教学气氛里体验情感,自然而然的达到预期教授目标。以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二“不可丢掉的传家宝”为例,这一主题的教授目标是让学生们在了解伟人及身边人的节俭生活时,学会勤俭节约,进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笔者以此为目标向学生提问生活化的问题:“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有看到过勤俭节约的行为吗?在看到这些行为后大家有什么样的感觉?”这时学生们开始踊跃的回答笔者问题,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很好的集中了起来。笔者为了让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进一步让他们模拟现实场景: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扮演浪费、节俭的角色,有的学生将喝一半的水丢掉,有的喝光后丢掉等,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在现实情况中体会节俭、浪费的区别。从而理解勤俭节约的行为,渐渐养成“我要珍惜身边事物”的思维习惯,从而真正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获得全面发展。

2.2将课题生活化,使学生获得学习情感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在小学中是一门实践性、社会性均强的课程,其中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培育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想要更好的完成这一点,教师必须围绕教学内容,设立一些接近学生真实生活和经验的课题,让学生提升积极性的同时感受到这门课的现实意义。最后,教师还应该连接教学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潜移默化的陶冶情操,获得学习情感。以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中“做有道德的小公民”作例,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节课的内涵,在上课前提前在走廊中丢一张纸,然后问学生:“这张纸是谁丢的?为什么没人把它捡起来丢掉。”学生们均回答:“不是我丢的。”然后逐渐导入这节课的课程,让课题本身也变的生活化,同时让学生们回忆生活中的“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情况,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公民,这样可以让学生与这门课的距离更近,让学生得到学习情感,进而提升积极性。

2.3将例子生活化,让学生获得生活认知的提升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对小学生来说稍微单调枯燥,教师这时候再“填鸭式”教学更会降低原本的教授成效。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具体思维情况,选择将单调的内容里添加一些生活化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生活。在这样的角度下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授可以让略显单调的内容丰富起来,让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提升学生对学科的生活化理解。以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我是小小主人翁》作例,这节课是为了教授学生养成主人翁意识,自主爱护身边的亲人朋友。这时教师要从身边的实例入手,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我要爱护身边人”,笔者结合教授内容向学生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并向学生提问:“大家有注意到身边同学的近况吗?”“如果你的父母生病了你会怎么做?”等,在这样生活例子的教授下,笔者发现学生真切体会到了这门课的实际意义,从而开始渐渐养成主人翁精神。

2.4將评价生活化,使学生的态度更积极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在成绩优秀的同时生活态度也要积极,这往往能在无形中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其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评价便能对学生造成相应的影响,恰当的评价会积极推进,不当的则会消极打压。所以教师将对学生的评价生活化,真正结合学生的真实学习过程,从而形成积极推进的效果。比如,教师对学生评价不能只局限在学生是否达到课业标准,而是要全面评估学生在学习时的表现、方法、思维方式、互动合作等。从多种角度评价学生能够让评价的内容包含学生进行学习的所有环节,其中一环表现出色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肯定鼓舞,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被认可的心态,树立学习信心,从而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以上策略施行好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将自己的活动成果向同学展示,共同交流彼此成果,让学生间相互评价、自己评价、教师评价共同进行。使评价就如生活一样变得多元,同时要注意到不同学生的不同之处,对学生每一丝进步表示肯定,这更能够让学生在互评自评的过程养成观察、自省的能力,欣赏同学、认可同学,获得正向的情感态度。

2.5将实践生活化,使学生的生活能力获得提升

想要让学生学会辨析道德,看清善恶、美丑,必须要让学生亲身实践。所以教师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之中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以笔者自身举例,笔者会组织类似义务劳动、慰问老人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之中的道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三观得到正确的引导,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生活能力。

3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是学生进行学习成长的重要时期,我们充分运用道德与社会这门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三观,而生活化教学能够让教师更高效的教授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相信我们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邓桂红.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5):140+143.

[2] 徐诚.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8):90.

[3] 陆波.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之我见[J].文教资料,2018(13):222-223.

[4] 罗丽珍.“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04):14-16.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育品德与社会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以“生活”为眼,定格美好瞬间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实践及效果
构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