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天府文化 优化天府锦城

2019-04-12 03:14田蓉
先锋 2019年3期
关键词:天府历史文化

田蓉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要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饱含着对天府之国灿烂文化的高度赞赏,又寄予着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的深切期许。我们要牢记嘱托,扬天府之神韵,放蜀都之异彩,让天府文化走向世界,成为彰显中国气派、巴蜀魅力、成都精神的独特标识。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努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未来五年将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从城市空间优化起步,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统筹好产、城、人三大关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天府锦城区域,即府河、南河、饮马河和西郊河合围而成的约13.6平方公里,是成都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也是成都“中优”的核心区域,在新时代如何做好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倍受社会关注。

要做好天府锦城区域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价值。该区域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区域,文化资源最丰富、最集中。从秦汉的“两江依双城”,唐宋的“罗城子城二城相套”,到明清的“三城相重”,该区域一直是城市的核心区域。近年考古发掘出土的石犀、大汉碑、蜀汉时期建筑遗址等,进一步实证了此处是天府文化根脉的焦点。该区域是历史上成都城的核心区域,承载着成都2300多年“城名未改、城址未迁、中心未变”的城市发展史,曾创造过皇城、少城、大慈寺等很多辉煌,春熙路太古里盐市口商圈远近闻名,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大剧院、科技馆等省市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聚集,是当代成都重要的文化和商业中心。

二、总体思路

(一)在总体保护上,要坚持原真性原则,实施历史文化资源与历史环境的原真性保护,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坚持整体性原则,实现涵盖所有历史文化遗产类型整体、囊括全部历史文化资源整体、覆盖成都市域空间整体的全方位保护;坚持活态保护原则,尊重历史文化资源特征、城市环境变迁和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活态保护;坚持地域特色原则,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城市空间演变规律和独特山水格局,控制法定保护内容以外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城市文化内涵和风貌特色;坚持适度利用原则,保护历史环境与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和永续利用。

(二)在功能优化上,要坚持传承与发展的统一,在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同时,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着力推进天府文化创新创造;坚持产业优化与产业融合的统一,把文商旅融合作为提升产业能级的新动能;坚持延续区域特色与国际化的统一,彰显“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坚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与建设高品质宜居生活城市的统一,致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生活品质。

(三)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展示上,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予以保护,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已批准保护规划的历史文化街区依据保护规划实施保护,未批准保护规划的由所在地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完成保护规划,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后纳入规划管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深度应达到详细规划深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严格保护传统街巷空间格局及传统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道路、市政公用设施及消防等防灾措施应综合考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专业技术的标准要求。

(四)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展示上,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和修缮;已编制保护规划的,按照规划进行严格保护,尚未编制保护规划的,应加快编制并经过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纳入城乡规划;保护规划应划定和公布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环境;在保证文物安全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鼓励文物保护单位的多功能使用。

(五)在历史地名保护展示上,城市改造和更新对传统街巷、道路的历史名称不得随意修改。对于有历史意义、能够表现成都城市或人文历史、但已在近年旧城改造过程中修改的地名,可有选择地予以恢复。对于能够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典故传说、或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地名,可结合城市公共绿地、传统商业、历史文化旅游等,设置碑牌标记进行说明,增强城市的人文文化氛围。

(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上,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将各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政府保护名录;坚持尊重非遗的形式和内涵,保护文化多样性;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遗;坚持非遗项目核心基因保护,合理利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非遗传承人及其作品、产品的现代社会适应性;积极培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和发展;应在普查的基础上整理记录、建立档案,借助各种社会媒体,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继承和发扬历代的精神财富。

三、项目举措

(一)优化空间形态,提升城市能级。

以“四带”带“十景”构成诗意成都、历史街巷、三国文化、传统技艺、名人遗址、时尚休闲等文商旅融合新的城市名片。

依托“二江环抱”区域的绿道体系,塑造四大城市文化景观带:塑造西起百花潭公园、东至九眼桥的“花重锦官、诗意成都”文化景观带;塑造北起五丁桥、途经猛追湾、南至合江亭的府河“画卷天府、雕塑人文”文化景观带;塑造北起五丁桥、南至百花潭的饮马河、西郊河的“七星卧波,水润锦桥”文化景观带;塑造西起龙爪堰、东至百花潭的浣花溪、干河的“梅香两岸,锦绣工坊”文化景观带。

塑造“千年东华”(皇城文化区的天府文化公园)、“宽窄徜徉”(少城文旅区的宽窄巷文化旅游区)、“文殊晨钟”(文殊坊文创区)、“太古春熙”(大城核心区的大慈寺文化商业区)、“草堂喜雨”(浣花溪历史风景片区)、“祠堂柏森”(武侯祠三国文化旅游区)、“水井流觞”(水井坊合江亭文化旅游区)、“锦城音韵”(音乐坊音乐旅游区)、“望江秋月”(锦江绿道规划范围的锦江岸文化交往区)、“府河明珠”(猛追湾市民休闲区)等“锦官十景”。

规划建设“锦官城”功能优化提升标志性工程天府文化公园。实行“总分馆”制,完善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四大功能体系,改造提升街道社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通过购买或租赁闲置商业用房等途径填补空白,完成街区和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网格化、标准化建设,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二)培育产业生态圈,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

優化文商旅的展示吸附作用,形成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体验和都市休闲功能。以文商旅融合的产业生态与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建设为牵引,提升文商旅融合产业能级与提升“锦官城”居民生活品质相结合:疏解非核心功能,创新发展天府文化,发挥“优雅时尚、张弛有道”的城市生活方式和文商旅融合的产业生态形成的吸引力和推动力;推动高端文化创意人才、品牌、机构、资本、项目向“五大产业生态圈”聚集。

将春熙路商圈打造为彰显“优雅时尚”特质、引领现代时尚潮流、国际知名的现代都市商圈。对标国际文化名城,以项目为载体,在老城文化圈荟萃展示城市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天府文化魅力。重点实施天府文化公园、四川大剧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盛唐坊等项目。打造文商旅有机融合,创意和民俗相结合的宽窄旅游圈,内含文化体验旅游圈和少城文创硅谷。重点实施宽窄巷子二期、少城特色街区打造、少城视井文创园、明堂创投园等项目。将文殊坊文创圈打造为以传统文化为灵魂,创意产业为引擎,创新消费为支撑的旅游目的地和文创生态圈。将锦江生态圈打造为融现代生态、文态、业态、形态于一体,文商旅融合的生态圈。

(三)营造生活美学,提升城市品质。

形成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功能。发掘发展“张弛有道,优雅时尚”的成都特质生产生活本底,营造“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生活美学;疏解非核心功能,完善公共设施、提升公共服务;优化空间尺度和生活便利度,提升生活品质和城市品位。

植入“城市美术馆”理念,用艺术手法塑造城市风貌,让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成为具有鲜明天府文化特质的艺术作品,让“锦官城”成为城市美术馆。发挥创意之都、非遗之都、音乐之都、博物馆之都的文化体验浸润滋养作用。丰富天府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天府文化润德育人,提升精神生活品质。

(四)强化引领辐射,形成文创极核。

疏解与文商旅融合发展以及生活城市建设关联度不高的产业功能,利用“三减三增”疏解出的空间,实施一批重大文创产业项目;疏解文创产业链的生产环节,重点发展文创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前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后端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形成高端化、国际化、时尚化的新兴业态;嵌入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重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提升文创产业能级,形成引领发展的“灯塔”和浸润发展的“水塔”。

(五)丰富展示方式,增强文化体验。

完善博物馆、陈列馆和纪念馆等文博系列的规划建设,拓展传统博物馆展示方式,参考先进经验形成博物馆展示、保护性展示、环境性展示、利用性展示、游览性展示、传播性展示等不同的展示方式,并设立其所需要的相关展示设施,形成历史文化遗产文化博物馆系列。

结合城市节点、发展轴线和核心区域形成“两心、一轴、多节点”的展示结构。“两心”指天府广场—红星路、会展中心—大源核心;“一轴”指人民南路中轴线;“多节点”指城市枢纽门户、商业综合体、超高层地标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开敞空间等。

依托绿道形成中心城区六条文化路径网络,结合绿道形成环路,沿中心城区河道及绿廊,形成多个文化节点,串联城区主要历史文化斑块,并强化历史文化标识。

设计成都历史文化遗产标志,编制历史文化遗产视觉识别系统规划,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相关区域进行挂牌保护。根据主题性展示、“以小带大”展示、地下展示、立体展示等多种展示模式,建立多线路、分区域、各时段的点线面“立体化”综合展示系统。

建立历史文化资源 GIS 数据库,实现对建筑属性、历史档案信息的管理,为保护规划提供有关的历史资源时空演变基础信息,展示历史资源空间信息、规划信息以及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

(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图书馆(室)、文化馆、综合文化站(中心)和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书刊,并组织开展群众读书活动、免费提供借阅服务。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应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性展览、培训、讲座、群众文体活动和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猜你喜欢
天府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天府路 农村富 农民福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春游天府国
新历史
梦想,从天府启航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