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推广的探讨
——以山西水务集团为例

2019-04-13 03:34
山西水利 2019年12期
关键词:镇区水务管网

李 薇

(山西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指明了水利发展方向,是全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根本遵循。新时代治水方针,对承担水利改革发展重任的水利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水利改革任务,要求各涉水部门处理好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水与市场发展的关系。

1 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现状

山西省共有476 个建制镇(不含县城驻地镇),其中,全国重点镇117 个,汾河、桑干河(以下简称“两河”)流域流经县一般建制镇170 个,其他建制镇189 个。截至目前,69 个镇具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

476 个建制镇中,镇区常住人口约240 万人,平均人口0.5 万人/镇。镇区常住人口最多的是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约8.78 万人,最少的是忻州市忻府区三交镇,约0.02 万人。按人口数量测算,全省建制镇区生活污水产量为20.4 万m3/d。

1.1 重点镇基本情况

1.1.1 污水处理设施情况

117 个全国重点镇中,42 个具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占总数的35.9%;75 个不具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占总数的64.1%。其中,24 个镇正在开展建设,49 个镇正在办理前期手续,2 个镇尚未启动前期工作。

1.1.2 人口数量情况

117 个重点镇区常住人口约103.23 万人。不具备污水处理能力的75 个重点镇,镇区常住人口数量分布情况为:1 000 人以下2 个镇,1 000~5 000 人32 个镇,5 000~10 000 人24 个镇,10 000 人以上17 个镇。全省建制镇及重点镇生活污水治理现状见图1。

1.2 “两河”流域流经县一般建制镇基本情况

170 个“两河”流域流经县一般建制镇中,90 个为“两河”干流流经县一般建制镇,其中10 个具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占比11.1%,镇区常住人口约45.46 万人,平均人口0.5 万人/镇;80 个为“两河”非干流流经县一般建制镇,其中3 个具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占比3.75%,镇区常住人口约25 万人,平均人口0.31 万人/镇。

1.3 具备污水处理能力的建制镇基本情况

69 个具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的镇中,52 个镇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厂(站),17 个镇纳入县城或企业污水厂处理。

1.3.1 污水厂(站)基本情况

建厂(站)时间。2010 年及以前建成的3 座,2011—2015 年建成的22 座,2016—2018 年建成的27 座。

建设模式。46 个镇建设厂(站),6 个镇建设一体化设施。

处理工艺。核心处理工艺主要分为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2 种。42 个镇采用活性污泥法(18 个A2/O工艺,20 个A/O 工艺,3 个氧化沟工艺,1 个SBR 工艺);10 个镇采用生物膜法(8 个接触氧化法,2 个MBR 工艺)。

图1 全省建制镇及重点镇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运行状态。43 个污水厂(站)正常运行(其中,25个镇排放符合原设计标准,18 个镇排放超出设计标准);9 个厂(站)未运行或停运。

处理规模。300 m3/d 以下的11 个,300~1 000 m3/d的13 个,1 000~3 000 m3/d 的7 个,3 000~5 000 m3/d的6 个,5 000~10 000 m3/d 的9 个,10 000 m3/d 以上的6 个。

设计标准。均按建厂(站)时的排放标准,36 个镇为一级A 标准,11 个镇为一级B 标准,5 个镇为二级标准。

运营管理。26 个由镇政府运营,5 个由镇区驻地村运营,21 个由企业运营。

1.3.2 配套管网建设情况

69 个建制镇镇区共建成配套管网约730 km,其中主管网290 km,支管网440 km。8 个镇管网基本覆盖镇区,28 个镇管网覆盖主要街道,30 个镇管网覆盖部分主要街道,3 个镇管网只覆盖个别住宅小区。根据抽样调查,主管网覆盖率约65%左右,进巷支管网覆盖率约20%左右。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2.1 市、县政府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市、县政府对建制镇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普遍不足,没有把工作上升到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高度。某些市、县认为建制镇生活污水产生量小,污染不严重,没必要进行集中处理;或是认为建设污水处理厂投资大,运营负担重,加大了县级财政的压力。太原、朔州、阳泉、运城等市在建项目推进缓慢,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得不到持续有效保障。

2.2 县级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建设运营资金来源单一

一方面,多数县财政收入有限,部分县财力仅能勉强维持政府日常运转。另一方面,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小,建设运行成本高,中水利用率低,经济收益甚微,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加之PPP 模式手续办理耗时长、建设融资难度大,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尚未有效落实,项目建设运营资金来源单一。

2.3 已建处理设施设计或配套水平低,运行不正常

52 个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中,只有25 个能够正常运行且排放符合原设计标准,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设计标准低。设计出水排放标准均低于地表水V 类排放标准,如平陆县张店镇、曲沃县曲村镇污水处理厂设计出水排放仅为二级标准。二是排放不达标。已运行的43 个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中,18 个运行不稳定,排放不达标,占比42%。三是管理不专业。31 个污水处理厂(站)由镇、村自行运营管理,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如左权县桐峪镇、榆次区东阳镇污水处理厂均由村集体管理。四是经费无保障。因缺乏运营管理经费,部分设施长期处于“晒太阳”的状态,如天镇县新平堡镇、保德县义门镇污水处理厂自建成后一直未运行。五是管网覆盖率低。支管网和入户管网不足,平房和分散户的生活污水收集率低。

2.4 行业主管部门不对口,省市县统筹管理不畅

工业废水、畜禽养殖废水治理与生活污水治理的县级主管部门有交叉,涉及住建、环保、水务、自然资源局、公用事业管理、城市管理等多个部门,不能形成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影响工作落实。

3 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市场推广的思路和建议

3.1 推进水务一体化,优选投资模式

2007 年,山西省委、省政府为加快山西省水利建设,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水利事业发展,组建成立了山西水务集团,主要从事水利投融资、工程建管、原水供应、城乡供水、污水处理、流域生态治理等任务。近年来,山西水务集团积极运用PPP、特许经营、股权合作等模式拓展地方水务市场,为山西省各地市搭建融资桥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改革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鼓励打破以项目为单位的分散运营模式,实行规模化经营,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投资效益。水务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管住源头、放开龙头,加强水资源的控制与配置,放开搞活下游水市场,平衡原水、制水和排水的利益关系。面对山西省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山西水务集团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采取财政支持+社会参与+使用者付费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大力推行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运作,优选PPP、EPC、BOT、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市县、乡镇和村级污水收集和处理项目,充分争取财政专项奖补资金和专项债券补助资金,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厂网一体投资和运营。

3.2 因地制宜,科学参与地方水务市场建设

一是统筹镇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可通过以城带镇,设施共享的形式,建设一个镇区生活污水处理厂(站),或将建制镇污水纳入城市或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合理确定污水厂(站)模式。处理规模大于300 m3/d的,建议建设厂(站)模式;处理规模小于或等于300 m3/d 的,建议选用技术成熟的一体化处理设施。处理工艺建议选择A2/O 或更先进的工艺。

推进“厂网”一体化建设。坚持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和改厕改浴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加大支管网和入户管网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建制镇生活污水收集率,防止“晒太阳”工程出现。

3.3 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管理稳定运行

在保障机制上,建议县级财政将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保障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多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行。在收费机制上,加强对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的宣传,加快落实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在运营机制上,建议以县为单位进行统一集中管控,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行“一县一企业”的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山西水务集团将抓住机遇,探索合理、规范、可操作的市场化企业管理模式。

猜你喜欢
镇区水务管网
智慧水务在大港油田水务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方面的运用分析
易地搬迁学生与镇区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差距及对策
关于化工产业发展型乡镇镇区规划编制思考
——以东至县香隅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管网独立是妥协还是改革
从管网独立看国企改革
管网改革虚实
镇区规划用水水资源论证实例分析
织起一张共管网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富阳:启动智能水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