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不息翁”

2019-04-13 02:41李妍芃
特别文摘 2019年8期
关键词:名医梁启超

李妍芃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城“四大名医”可谓全国闻名,他们分别是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萧龙友便是“四大名医”之首。

熟读典籍自学医

萧龙友(1870年~1960年),本名方骏,字龙友,别号“蛰蛰公”、“息园老人”,解放后改号为“不息翁”。他出生在四川的一个官宦人家,是家中的长子,自幼天资聪颖,又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育,对中国的历史、文学等从小就耳濡目染,为日后行医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萧龙友青年时代求学于成都尊经书院,此时博览群书的他已经翻阅过许多中医书籍,对中医典籍的理解也十分深入。当时,萧龙友家族里开了一家中药铺,由于母亲常年生病,因此他经常翻阅古医典籍,并到药店求教医药常识,每有心得即做笔记,日久竟“积稿盈尺”。也正是这一时期,萧龙友的中医理论知识不断丰富,为他以后自学中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诊治瘟疫始行医

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省会成都日死八千人,街头一片凄凉。很多医生因惧怕被传染,不敢医治。当时正在尊经书院求学的萧龙友,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跟着一个老中医前辈背着药箱在街头用中草药救治患者,使很多病人转危为安,并且帮助控制了疫情的蔓延。经此一事,萧龙友声誉鹊起,开始从医。

1897年,萧龙友赴京朝考,获丁酉科拔贡,考取南学教习,教满以知县分赴山东候补,历任嘉祥、钜野、淄博、济阳等地知县,后升知府。辛亥革命后,他由山东都督府奉调入京,历任财政部機要秘书、农商部参事、实业债券局总办、国务院参事等职。多年的仕途生活让萧龙友颇感无奈,人虽在官场,心却志在医学。他的视野很开阔,不仅精研中国的医学经典,而且浏览了当时翻译过来的很多西医著作。他利用闲暇之余行医看病,颇有疗效,后来取得了医师资格。

萧龙友成为一代名医,既无家传,又无师承,完全靠自学成才。他在其《医范十条》中曾论及医道与医术:“中国之医,有道有术。皇帝岐伯之问答,道与术并论者也……《内经》多论道之言,为气化之学所从由,故汉以前之医大都皆能由术入道,即庄子所谓技而近乎道者也。”

凡医术高明之人必定医德高尚。萧龙友经常免费为穷苦百姓医治,而且绝无丝毫怠慢,妙手仁心。另外,他招收弟子也很严格,非常重视人品,憎恶那些想假借其名号为招牌者,即使是子弟亲戚亦不例外。

名人看诊准无误

在北京,萧龙友的大名妇孺皆知,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推崇和信赖,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冠。萧龙友曾为袁世凯、孙中山、梁启超等名人看过病,都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诊治。

袁世凯病情严重时,请萧龙友来诊治。萧龙友切脉后发现袁世凯的尿毒症已经病入膏肓,于是让大家准备后事。果然没过多久,这个仅称帝两个多月的短命皇帝便一命呜呼了。

1924年,孙中山带病北上,请了众多医生均不能诊断出病因,病情日趋严重。经友人介绍,孙中山请萧龙友前去诊病。萧龙友视后,判断其病之根在肝,非汤药所能奏效,故未处方。萧龙友也向宋庆龄如实告知了病情。孙中山病逝后,病理解剖发现其“肝部坚硬如木,生有恶瘤”,证实了其所患确系肝癌。

梁启超在1926年因尿血住院,诊断为瘤,必须手术割除。梁启超请萧龙友为其复诊,萧龙友劝其谨慎手术,告诉他坚持服用自己开的中药便可痊愈。但梁启超仍赴医院手术,割去了一个肾,病情并没有好转,仍时轻时重地尿血。此后,梁启超多次入院治疗,但已无力回天,终究还是于1929年逝世。

萧龙友素以诊断高明而为人所敬重,能治者则治,不能治者则不治。北京皇城根有个人叫陈同孙,夫人因产后虚弱,病情十分危急,众医生束手无策,他便请来萧龙友为夫人诊脉。萧龙友望、闻、问、切后还未来得及开药方,陈同孙夫人的堂妹正骑自行车下学归来,听说有个名医来看病,便顺便也诊下脉,说是月事一两个月没来。萧大夫把脉后,轻声对陈同孙说:“你老婆的病,别看十分严重,包在我身上。只是小姐的病不大好治……”陈同孙听了大吃一惊。萧大夫解释说:“治疗晚了,体内的瘀血药力已经打不开了。”

陈同孙半信半疑:照萧龙友所说,一个躺在床上已经奄奄一息,倒不要紧;一个尚能骑脚踏车上学,倒十分危险。说这话时是在端午节前后,不久炎夏来临。卧床不起的陈夫人在萧大夫多次诊治处方服药后渐渐好了起来。而那位小姐却在暑假中日渐面黄肌瘦,秋季开学便病卧床头,果然在阴历八月上旬就去世了。

萧龙友喜欢书画,80多岁仍动作敏捷,手不颤抖,尚能提笔撰写小字。他平日很少用药,饮食也很普通,且从不过量。心胸开阔的他,从不动怒。他对书画也颇有造诣,很多人求不到他的书画,便把他开的药方珍藏起来,甚至还裱起来挂到墙上当作艺术品欣赏。

猜你喜欢
名医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便秘应该怎么吃?名医这样告诉我们
袁随园交名医 兼通养生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
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