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整体把握作品

2019-04-14 04:54陈瑜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诗情整体古诗

陈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所谓整体把握能力,最重要的应该是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是进行审美鉴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作品,才能准确、深入地体验作品的情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也才能对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古诗的学习更是如此。那些选人教材的古诗作品,每一首都是完美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意脉结构比其他文体更为严谨。因此,教師在讲授时更应该对作品进行整体上的理解和阐释,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是形象生动、情景交融之作。诗句之间前后承转,意脉相连;景物描写与抒情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意象的组合形成了统一的诗歌意境。教授这些古诗,仔细体会景与情的内在关联是教学的关键。目前,许多教师虽然比较重视引导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品味,并以此来感悟诗歌情感,但部分教师对诗歌意境及其内在情感体会不够准确,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不能从总体上把握作品,对古诗句与句间、景与情间的内在关系认识不清,不能正确领会诗歌的整体意境。那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整体把握作品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以诗歌情感主旨为核心,品味景中之情

借景传情、以象寓意是我国古典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诗人通常以对景象的描绘暗中蕴情,营造意象。诗中的每个意象(景)都对情感的表达发挥了作用,它们“扣紧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如电影中每一场景、每一道具都起特定的作用”。景与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欣赏古诗要以对作品意象的品味来感悟诗情,因此不能将景物的描写与情感的抒发分开来看,而应将作品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作品情感主旨为核心,由此出发来理解和感受各个意象的含义。

一位老师在做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教案时,对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这样设计的:

1.我们把目光放到古诗的前两句上,自己出声读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预设:渭城早晨下起了蒙蒙细雨,湿润了地上的尘土,空气格外新鲜。旅店外面的柳树,青翠欲滴。

2.如果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听一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雨滴的声音、小鸟快乐地歌唱)

用鼻子闻一闻,你闻到了什么?(清新的空气、花香……)

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现在我为同学们配上插图,你能用你的朗读把美景展示出来吗?(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3.感知借景抒情

读了王维此时写的景色,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既然是送别诗,为什么前两句写的都是美景呢?

……

从上面的教案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将王维此诗前两句内容理解为对美景的描绘,意在引导学生将这两句想象为一个快乐清新的场景。不得不说,如此理解是错误的。

《送元二使安西》作为一首送别诗,抒发的是离别之情。诗中所写之景为抒发离情服务,因此并不是对美景的简单描绘。头两句描写的是渭城雨后的清晨,柳色清新,诗人与元二在客舍相别的场景,内里蕴含着浓厚的离情别绪。首句“渭城”二字点明分别的地点,离别之意开篇即见。渭城即今陕西咸阳,在唐代是西出长安的必经之路。渭城早晨的一场小雨打湿了地表,使路面轻尘不扬。在诗的开始,诗人即把目光投射在朋友即将远行的道路上,感觉这场小雨正好为他的旅行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天气和环境。因此,这一句看似纯客观的景象描述,实则隐含着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体贴之情。

第二句写客舍边的柳树在雨后青翠欲滴,表面上好像单纯描写柳色的美,但实际上藏着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出现在古诗词中也往往含有离愁别绪之意。王维此句中的“柳色”与“客舍”一同出现.表明这是离别者和送行者眼中所见之柳。因此,十分明确地将柳与离别之意联系在了一起。也许在客舍边还有其他草木,被雨水滋润的也不仅只有柳树,然而最吸引诗人眼球的却只有柳。此次一别何日再见呢?正是在这样的心情支配下,接下来诗人才自然吟出了结尾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可见,前两句并不是简单地描写景物,而是蕴含着深深的离情,作为后两句的伏笔,在情感的脉络上一脉相承,四句共同构成了诗的整体意境。

由上面的分析可见,在王维这首诗中,浓浓的离情将前两句的场景描写与后两句的劝酒留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四句诗写景和抒情不可分,句句相承,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情感逻辑链——情感脉络。显而易见,把前两句简单理解为对美景的描绘是错误的,而引导学生对鸟语花香的欢快场景的联想更是错上加错了。如果这样的设计在课堂上加以实施,将会误导学生理解诗歌意象,将学生的思维引至与作品所抒发的离愁别绪完全相反的方向。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首先,紧紧抓住离情别绪这一情感核心,将开头的两句作为全诗抒情上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带领学生仔细品味前两句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如“渭城”“浥”“客舍”“柳色”等,咀嚼其中蕴含的诗人送别之情,想象离别的场景,体会景中之情。如此才能深入作品的意境,准确地领悟作品情感。

二、串联诗歌意象,呈现整体意境

古诗中各个意象之间互为补充,由意象群组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意境。我们在阅读欣赏诗歌时不能将作品的各个意象各自分开,否则不但破坏了意境的有机统一性,而且还将每一句诗变成了一块块没有意义联系的碎片。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作品的各个意象串联起来,寻找出意象与意象、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中提携情感的脉络,这样才能领会诗的整体意境。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二年,诗人暂时结束了流亡生活,回到成都浣花溪草堂。诗歌描绘了草堂春天的景色。全诗每一句都是写景,四句四个意象。如果把诗句分开来看,每一句都只是一个独立的画面,其中的情感并不是十分鲜明。把四句联系起来,将四个意象串联到一起形成一幅整体图画,才能更为清晰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味。尤其当我们在仔细品味诗中某些关键字词时,这种感觉就会更为明显。比如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这个动词,诗人采用了借景的手法,将远处的雪山拉近收纳于窗框之间,形成了一幅山水图画。“含”字不仅表现出了杜甫用字的锤炼,而且还反映出他高雅的审美趣味。仔细咀嚼这个“含”字,会使我们看到诗人的身影,我们仿佛见他正站在窗前静静地欣赏远方雪山的美景,看见了他陶醉的神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开头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景色描绘联系起来,则会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出在声色并茂、靓丽多彩的画面上,蕴含着的是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内心的愉悦之情。这是诗人在暂时结束了动荡和流亡,生活安定、心境平和的反映。

最后一句的“门泊东吴万里船”,表现出诗人的眼光从远处收回,落到门外江中停泊的船上,由船舶将要顺江而下联想到了长江下游的东吴之地。结合创作背景和杜甫的其他诗作,我们可以揣测,在诗人的联想中应包含着他回归故里的幻想。他想象着从此地乘船出川,远下东吴,然后再由吴地北上中原,回到故乡洛阳。从情感脉络上看,这一想象是对前三句诗所含情感合乎逻辑的发展。

由上面的分析可得出,只有将作品的各个意象串联在一起,才能更为鲜明地领会出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味。因此,在讲授此诗时,首先应将四句诗、四种意象贯串在一起组成一幅整体画面。其次,应品味咀嚼关键字词,由点到面顾及全篇,提携诗中的情感脉络,即情感发展的逻辑链,由此才能把握诗的整体意境,体会诗情。

有的古诗只有将前后的意象贯串起来进行对比,发现意脉的变化转折,才能体会其中的趣味和诗人的情感。比如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首诗两句一个意象,其精彩之处是形象地描绘出儿童的天真无邪,充满了童趣。这份童趣恰是通过诗中前后两个意象之间的对比呈现出来的。诗的前一个意象寫偷采白莲的小娃撑着小艇回来了,后一个意象写小艇把水面的浮萍划开一道痕迹,清楚地暴露了行踪。凡偷必藏,而这个小娃却不知藏。第二句的“偷采”和第三句的“不解藏”,两词互相矛盾,使两句呈现出鲜明的对比,诗的意脉在此形成一个转折。然而正是这矛盾、对比和转折,使小娃既顽皮又天真无邪的形象被凸显了出来,同时诗人的喜爱之情也包含其中。所以,将前后意象贯串起来进行比较,才能体会出诗中的味道,也才能更细腻地领会诗情。

三、体会诗歌意象特点,感知情感色彩

古诗通过营造意象表现情感,同时,意象所具有的特点也赋予了诗歌情感一定的色彩,使诗情变得更为丰富、细腻、复杂。通过同类题材古诗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意象特点的这一功能。在同题材诗作中,抒发的情感往往相近,但是由于意象的不同,诗歌的情感则会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色彩来。比如,同是送别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两首诗的感情色彩就完全不同。这两首诗虽然都表达了依依不舍的离情,但前一首在离情中还蕴含着王维对朋友的体贴和关切之情,而后一首则在不舍中更多地流露出了羡慕和神往之情。所以我们读诗时,不仅应将前后句联系起来,而且要仔细体会诗中意象的特点,这样才能更深入地走进诗歌的意境,更准确、细致地领会诗歌的情感。否则对诗情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浅表层面上。

一位老师在讲授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先解读了诗歌前两句写景的美丽,又带领学生仔细体会了后两句景中蕴含的离情,却没有将前两句与后两句联系起来,没把四句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忽略了诗歌意象所赋予情感的丰富色彩。因而学生对诗情的体会仅仅局限在孤独、难过、不舍这一层面上,而没有感受到更为丰富和多彩的内涵。

如果将这首诗的四句联系在一起来看,就可以发现在孤独、难过和不舍中还含有羡慕和神往之情,这是由前两句独特的意象所决定的。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其中“黄鹤楼”“烟花三月”“扬州”这几个意象,不仅仅交代出送别的地点、时间、季节以及孟浩然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含有一番言外之意。李白对隐逸诗人孟浩然十分敬仰,曾赞美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白首卧松云,红颜弃轩冕”。在李白的眼中,孟浩然是超脱飘逸,犹如仙人一般的。相传有仙人骑黄鹤飞过,黄鹤楼因而得名。所以,这首送别诗的第一句让人产生的是充满仙意的联想,仿佛风流倜傥的孟浩然就像仙人一样要在此地驾鹤东游了。

第二句点明孟浩然此次旅行是在阳春三月,目的地是素来有人间天堂之誉的扬州。在繁花如烟的三月,沿长江顺流而下,两岸鲜花,一路欢乐,这是多么畅快呀!这怎能不令生性浪漫的李白所神往呢?“烟花”所指是成片成片、如烟似雾般的鲜花。这一句被《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此句为全诗的情感染上了一层靓丽之色,使离别的情绪也显得不那么低沉灰暗了。这样一来,便在最后两句的孤帆远影中既包含着李白的依依不舍之情、难过孤独之感,也隐藏着他的一片心驰神往之意,彼时他的心大概已经随着孟浩然的一叶孤舟驶向了远方迷人的旅途。

如果教师能将四句诗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带领学生仔细品味每一个意象的特点,想象出一幅既形象生动而又完整的画面,那么学生体会到的诗情将不会仅仅是孤独、难过和不舍了。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品味诗句意象的特点,才能发现其赋予诗歌情感的色彩,也才能更深入地走进诗歌整体意境,感受诗情的丰富层面。

综上所述,在学习古诗时,只有从作品整体出发把握景与情的关系,厘清作品情感的脉络,体会景中之情、象中之意,以及意象所赋予诗情的色彩,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情感,也才能带领学生深入诗歌意境,仔细体会诗人情感,逐渐培养起学生对古典诗歌欣赏与评价的能力。

猜你喜欢
诗情整体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十二星座5月整体运程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
诗情空间的创造
一束火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