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为烛 照亮孤独
——自闭症女童的美术教育实践

2019-04-15 07:53洪晓婷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美羊自闭症绘画

洪晓婷

(永安市第九中学附属小学,福建 永安 366000)

一份来自中新网的中国首部全面介绍自闭症的行业报告《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自闭症儿童约有164万,每166名儿童中有1名患儿。而根据2017年4月份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Ⅱ》估算,我国14岁以下的自闭症患者约有200万人。更加令人担忧的是,现在被诊断有自闭症倾向的儿童人数还在逐年上升,每年以20万的增速增加。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患儿通常语言发育迟滞,情绪暴躁,与人无眼神交流,孤独离群,有社会交往困难和情感表达障碍等基本特点。阅读过许多有关于美术特殊教育的书籍,大量研究表明:美术教育能在自闭症治疗中起着良好作用。带着实践想法,笔者跟踪教学一名自闭症女童,记录她这一年学画过程中的点滴变化。

一、分析画作,发现情绪表达,思考适用的美育方法

她是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的自闭症女童婷婷,现年7岁,就读于某普通公立小学一年级,初见她时:躁动,眼神飘忽不定,旁若无人自言自语,让笔者印象深刻。她的妈妈带来了她平日在家画的一些作品小稿,在这些小本子里笔者看到了绘画表现的真实情绪:美羊羊永远被关在窗子里,美羊羊一直在哭泣,美羊羊没有快乐…… 画画成为婷婷倾诉心情的窗口,化身为“美羊羊”的婷婷没有快乐。

在美国教育家玛考尔蒂《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名叫娜蒂娅的孤独症女孩,她3-6岁的画作让人叫绝,能与成人艺术家相媲美。尽管接受大量的言语治疗及特殊训练,她的行为依然以自我为中心,绘画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发展,专业技能都未得到提高。尽管娜蒂娅画出了一些精彩的作品,但是这种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发展,这种自发表现出来的绘画天赋仅仅持续了几年,之后她的作品就很差了。[1]

婷婷学画一段时间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逐渐走入了教学的“瓶颈”:①沟通障碍:自闭症患儿语言发展能力落后,又伴有多动,注意力分散,易发脾气等,所以跟她们进行有效沟通是件极其困难的事;②绘画耐心程度不足:绘画中如点线面装饰、勾边、涂色等,多半需要学生耐心细致的表现,而在此点要求上,自闭症患儿较难做到;③创作中强烈的自主意愿:教授绘画过程中,患儿常强迫性地只遵循自身意愿绘画,难以融入教学内容新知识的学习。

基于此,笔者一度思考:面对自闭症儿童,一味的放任自逸,最终是否将导致与娜蒂娅一样的结果——放弃绘画?对于她们来说放弃了绘画,也许等于又关紧了一道向外界诉说的心门,有可能让她们变得更加的“自闭”。那么,运用合适的教育方法以专业的美术教育对“星星的孩子”进行有效引导,就显得犹为重要。

二、用心交流,循序渐进开展教学,走入自闭症儿童心里

在理解与发现婷婷的绘画情感表达及总结沟通缺陷之后,笔者跟婷婷的母亲谈了一次:告诉她孩子画面中表达的悲伤、忧郁情绪,并了解她在家的生活,与她的母亲一起分析造成婷婷负面情绪的原因。分析中,她的母亲这才深刻认识并理解婷婷所表现的情绪都源于她日常生活中的“强压”。

在那一段时间里,婷婷的焦躁不安,对教学内容十分排斥,上课时常发出尖叫,在完成的作品中添加了许多红色、大大的“×”(如图1、图2)。在这触目惊心的“大红叉”中,似乎又看见了那个“铁窗里的美羊羊”。于是笔者试着跟她交流,(交流时一定要求她们眼睛与你对视)真诚、认真地问婷婷:“为什么在漂亮的画面上画上那么大的红叉?”

图1

图2

问了不知多少遍,开导了许多遍,她才缓缓地说:“都做不好……都错了……”

“婷婷画得很棒,没有不好啊?”

“都做错了……大大的叉……”

大多数使用绘画对儿童进行治疗的心理医生都认识到,艺术对于情感上相对封闭的人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表达方式。儿童绘画心理学研究者罗恩菲尔德和伯瑞坦所说:“绘画为我们提供了衡量一个儿童发展的良好指标,通过绘画表现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儿童逐渐从自我中心的立场认识到自己是环境的一个部分的过程。”[2]

笔者忽然明白了,婷婷9月份上了一年级,两个月前她并没有这样繁重的学习任务,妈妈坚持让婷婷在普通小学接受着跟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应试教育下的课业负担,其作业量已成为婷婷无法承载的负荷。可以想象:妈妈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强迫婷婷学习,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婷婷得到了教师许许多多的“大红叉”。

婷婷的焦虑在绘画中,再一次体现了出来。当她游移不定的眼睛再次与笔者对视时,笔者用十分坚定的的语气,缓慢的语速告诉婷婷:“老师觉得婷婷是很棒的小朋友,能把画画得这么漂亮,老师非常非常喜欢!”婷婷好似听懂了一般,一直重复着说道:“很棒的小朋友,老师喜欢!”说着说着,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无论是健全的儿童还是自闭症孩子,她们都需要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在教学上首先注重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疏导及暗示,让他们受到积极的影响,从而引导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再进行浅显易懂的绘画教学,就能有所收获。通过近两周的努力(同时也跟妈妈做了沟通),婷婷的画面中不再有红“叉”了,画作质量还有了小小提高。

三、以爱感召,正向引导发现,用画笔描绘美好生活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洞悉了艺术的净化作用,主张通过艺术外化人的内心紊乱,倾吐内心痛苦,从而使人获得解脱。由于自闭症儿童语言表达的障碍,在他们的绘画能看到更多真实的心理表现:如伤心,害怕、忧虑等,绘画中更能反映感知周围的态度。而大量研究发现:强调过程甚至带有愉悦性的美术活动,有助于自闭儿童恢复信心,重新投入社会生活。[3]通过绘画教学,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感受身边人的爱,这便是下一步的教学目标。

日常家庭生活对于自闭症儿童应该有着重大的影响,他们对外界的接纳程度,应该也基于此。父母的关爱,陪伴与呵护,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婷婷对周遭环境的积极参与和判断。

问婷婷关于家的问题:“谁爱婷婷?”“谁给婷婷煮好吃的?”“谁接送婷婷去上学?”“谁给婷婷买新衣服” ……诸如此类的提问,让婷婷的思维意识里有个具象的人物出来,在《我的妈妈》(图3)一画的学习中,婷婷融进了笔者的教学,认真听着、看着、难得的专注,很快学会简单的人物绘画表现方法,创作好一幅作品。

自闭症儿童情绪波动极大,有时还会极端固执,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要有耐心,表述语言尽量简单易懂,放慢语速进行教学,还必须能够激励儿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不可急于让他们做

超越自身能力范围的事情。

美术绘画中的一些基本形式原则,像对比、调和、对称、均衡、反复、渐变、节奏等,都不能生硬表述给自闭症学生。教师在交谈中,通过生活中点滴小事导入绘画内容,潜移默化,更能让他们接受绘画教学,并且从中受益。

在源于自己生活小故事的绘画作品中,婷婷与大家分享着心灵世界亦悲亦喜的内心独白。这样的教学在半年之后,笔者惊奇地发现婷婷能够用简单的词与大家交谈画面中的内容。

图3

图4

正如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所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应该让像婷婷一样的所有自闭症儿童,培养他们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走出孤独。有了这样发现生活美好眼睛的婷婷,创作了《过生日》《拔牙》《剪头发》等一系列生活绘画作品,还描绘出她与妈妈的生活连环画《种白菜》(图4)。她的绘画有了明显的进步:从构图、勾边,到色彩运用都让人满意。

如今的婷婷更爱笑了,上课时也喜欢围转在一起和大家简单地聊天,这让笔者感到十分欣慰。诚然,婷婷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而婷婷的微小转变让笔者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正确方式的引导教育不是徒劳。这一条美术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教育之路还有很长,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对他们的共同关注。不敢轻言绘画教学对于自闭症的治疗有着怎样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至少相信通过绘画这个窗口,自闭症儿童能有一扇推开封闭心灵的窗,小小画笔如同一烛火,照亮了他们与常人一样炙热的内心。希望有更多的人透过这扇开启的“窗”,真正走进“星星孩子”们的心,了解自闭症,关爱自闭症儿童,并陪伴着他们成长。

猜你喜欢
美羊自闭症绘画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喜羊羊巧称体重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自闭症孩子画作中国美术馆展出
忍住诱惑不上当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美羊羊与灰太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