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黄土地 培养好公民

2019-04-15 01:45张建军
甘肃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办学思想文化

张建军

2018年9月10日,是第三十四个教师节,更是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学习新思想、担当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总动员。这一天,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系统科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把我们党对教育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做好新时期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党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九个坚持”的重要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指引达到了新高度,对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步入了新阶段。

中国的事情,最终要靠中国人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终要在中国大地上生长起来。习总书记在讲话中阐明了九个方面的思想和行动指南,我认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论断深入人心,彰显初心,更是核心。这是大国领袖深邃的教育思想、深厚的民族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具体体现,与习总书记一贯倡导和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是“四个自信”的又一次响亮回答。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和集大成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积淀了丰厚的理论建树和实践成果,成为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鲜艳旗帜。特别是以万世师表——孔子为代表的教育事业,是世界教育史上原创性贡献和科学性探索,点亮了人类智慧的心灯,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先河,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等一系列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不仅对我国教育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世界教育发展具有启迪作用,正是指导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思想源泉,也是我们的底气所系和自信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剑桥、斯坦福、麻省理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开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大学教育如此,中小学教育更是如此。

中国有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改革的大门越开越大的新时代,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新理念,开门办学校。当前,受西方教育方式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否定中国教育的杂音也不绝于耳,教育问题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满意度。在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党中央适时召开全国教育大会,把教育提升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空前高度,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和关键性问题定调导航,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和坚定回答,特别是习总书记关于“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论断,掷地有声,令人振奋。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的教育始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教育智慧和优良传统,然后在此基礎上学习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不断提升教育发展的现代化、科学化水平,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任何脱离中国现状、中国实际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都不会成功,甚至会带来混乱,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要真正学习好、领会好、实践好“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思想要义,就必须发扬好、研究透、创造性传承我国丰厚的教育思想、优秀的传统文化、独特的乡土历史,办接地气、有内涵的学校,培育基础好、能力强的合格人才。

一要学习先辈教育思想。中国是世界文明的源头,文明的根源在于教育的兴盛。在之后的社会变革过程中,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探索教育的宝贵精神不断发扬广大,特别经过封建社会后期逐渐打开国门,中国一大批有识之士学贯中西,对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攀升上了一个新高度,以蔡元培、黄炎培、晏阳初、陶行知、张伯苓、梅贻琦、陈鹤琴、蒋梦麟、吴贻芳为代表队的九位教育家,既代表了中国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个巅峰,又在世界教育史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些教育家的探索和实践涉及大学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各个方面,是我们今天办好教育的思想根基和成功范例。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就是中国教育学的源头,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育实践和理论著作是办学治校的基本遵循。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德为先、教学合一、重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发展较早的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都是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的智慧源泉,要办当下好教育,培育未来好公民,必先学好中国教育思想,坚持中国教育实践,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光明之路。在现阶段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尤其要把德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尽快补齐“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短板,让每位学生品行高尚、人格健全、意志坚强,全面而个性地发展。

二要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素有重教兴学的传统,中国人民更有耕读传家的习俗。教育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根植文化的生长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办学治教的生命源泉。我国源于农业文明的传统文化,凝聚着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创造性实践,从周先祖时代创建的以应时、取宜、守则、和谐为核心的农耕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品德修养的农耕文化,是儒家思想的基石,更是民族文化的血脉和中国精神的灵魂,由此产生的教育即农业、教育即耕种、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的教育思想,更是教育发展规律的根系,也是办学治校的思想宝库。从中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教育的核心是实践人本思想,让教育首先成为人学,教师以爱和责任为灵魂,学校永远站在“以儿童为中心”的立场,创造适合的教育,真正做到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成就人,这也是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思想的最好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就是要让文化的种子在每个人的生命里生根发芽,塑造灵魂,完善人格,开发潜能,结出文明的花朵,成为自信自强的优秀自己和造福社会的合格公民。因此,学校管理始终要站在人类命运和文化立校的高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难题,突出主题,真正提升学校内涵质量,让教育为人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基。

三要延续地方人文血脉。庆阳位于甘肃省的东部,习称“陇东”。这里是一方高天厚土,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根植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里是周先祖公刘开创800年周室王朝的基业之地,是华夏农耕文化和黄河文明的发祥之地,是中国儒家思想产生的重要源头。这里独特的历史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子民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庆阳五中正是在这一块文化热土中创立、发展起来的教育沃土。学校是传承文化的场所,“以文化人”是学校的根本宗旨,从文化立校、精神塑魂的高度思考学校办学理念、教师发展、课程架构和环境改造,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真做教育,做真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从教育的本质和人的生长、生存、生活出发,我们把庆阳深厚的农耕文化作为办学育人的思想源头和行动起点,按照教育即农业、教育即耕种、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的总体指引,在实践中研究提出了“用心创建师生共同出彩的农耕田园”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愿景,确立了“积善累德、其命唯新”的校训和“弘扬农耕文化、办有根的学校,传承红色基因、育有魂的人才”的办学策略,走出一条立足黄土大塬,根植厚重文脉,顺应时代发展的文化立校、特色办学之路。

四要寻找科学实践路径。学校理念文化要落地生根,必须转变为师生的行为自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行动,我们在学校弘扬农耕文化,就是要脚踏实地,坚守规律,老师因材施教,精耕细作,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我们在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仰望星空,坚定理想,老师忠于职守,呕心沥血,学生要志向高远,不懈奋斗。我们以建立完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为总目标,以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阔视野,锻炼能力为目的,重点在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本土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经典诵读、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科技创意、乡土人文、社会实践、劳动锻炼为主体的七大类校本课程,对学生三年参加的社會实践分学期进行了系统规划,充分利用庆阳本土的文化和社会资源,让“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落到进了实处,更让公民教育走在了前面,真正创造了适合学生、适应社会的教育。我们按照“修旧如旧、丰富内涵、提升品位、彰显特色”的原则,建成了耕润苑、养正苑和仁、义、礼、智、信、根、魂、田园“两苑八园”环境文化体系,并以相应的课程为载体,加快向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润泽扩散,弥漫在空气里,流淌在血脉里,使学校的理念文化外显于物,逐渐浸润于心,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去年以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主动帮助走失三岁小孩回家的“助人为乐好少年”贺一轩、自愿帮助环卫工人清扫节后垃圾的“环保小卫士”李怡萱、杨依凡,文化的力量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开出了文明的花朵,这看似瞬间的举动,却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和教育的力量,黄土地丰厚的文化根基,必将为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护航。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办学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