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中有议,立意深化

2019-04-15 06:23刘志江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马路边平视旁观者

记叙類文章的写作中,记叙、描写是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抒情为辅助方式。虽为辅助方式,但议论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可以深化文章主题,让情感更深刻,甚至有“画龙点睛”之效。

议论,就是讲道理、说看法。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大多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表明自己的感受、立场、观点或态度。一些学生在写人记事时,往往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找灵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个性化的感悟,而灵感和感悟如何更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呢?议论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

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可以出现在感情冲突处,可以生发在典型的事例处,可以呈现在全文意义处,位置非常灵活,结构形式也很多样,或先议后叙,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

先议后叙,即开门见山地提出文章的要点和中心,并以此统领全文,使全文所记事件的意义清楚明白。在叙事时,要根据议论的中心,抓住重点进行写作。面对作文试题“德不孤,必有邻”,我校学生朱照凝在文章开篇写道:“有道德的人在遇到磨难时能修身明志,在遇到挫折时能乐观面对,即使身处陋室也有鸿儒往来。”这三句话分别引领下文的三个层次,先声夺人,让读者印象深刻。学生张壹在文章开篇写道:“《论语》上说‘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而这样的伙伴正是被品德高尚之人身上的德所吸引,从此与之相伴。”这样的议论句为下文记叙做好了铺垫。再如面对“平视”这个题目,学生曾颖佳在文章开篇写道:“万物生而不同,并自相繁衍。在时间的作用下,各种差距逐渐产生,歧视的现象随之而来。我认为,观察生活需要平视的心态。”陈若怡在文章开篇写道:“平视是值得学习一辈子的事,要学会平视人,平视生活,平视社会。”这两篇文章均采用议论的方式开宗明义,既紧扣题目“平视”,又自然引出后文所要写的人、所要记的事,情意较为深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夹叙夹议,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论。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要注意叙事的连贯性,议论插入要自然,叙与议有机结合。《小狗包弟》中,巴金在文章首段便写了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将近500字的情节中插入了一句议论:“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在这句议论之前,巴金写的是艺术家被批斗时“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而这时小狗出现了,“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之后作者写了上面那句话:“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仔细品读这句话,读者会非常感动,感动于小狗的可爱、忠诚:又会非常痛心,痛心于别人都掉头而去的残酷事实。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的故事叙述中,也会经常加入一些议论语句,对人物、事件等进行评说,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或态度,既能够和故事互相映衬,又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先叙后议,即先叙事、后议论。议论时,要对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事件的主要人物进行议论,议论要起总结上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冰心的文章《笑》展现了三幅“笑”的画面:墙上画中安琪儿的微笑、五年前田野古道边一个孩子的微笑、十年前海边茅檐下一位老妇人的微笑。在文末,冰心这样写道:“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张笑脸,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作者通过“笑”集中表现“爱”的内涵,而这段饱含深情的议论,是对“笑”的升华,是作者认识的产物,能给读者强烈的心灵触动。

写作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无论是先议后叙、夹叙夹议,还是先叙后议,文章都应以记叙为重点,议论语句要言简意赅,是对记叙的深化或升华。

2.议论既可以是作者对事情和问题发表见解、主张,也可以借文章人物之口品评其他人物或事件,阐述人物自身的见解。

3.议论要有说服力,要富有新意,不能人云亦云。

上述三种议论方式各有妙处,我们在作文构思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特点和具体的题目考虑怎样穿插议论。

例如下面的作文试题“角色”,想要做到议论恰切,我们首先要明确“角色”的内涵:角色原指戏剧、影视剧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也可用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基于对“角色”内涵的理解,我们的议论便可集中于以下几个角度: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角色,每个角色对他人、家庭、社会都负有相应的责任,应承担相应的义务:每个角色都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带给社会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社会角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多种角色的融合构成大干世界: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发展和转变的。也就是说,在写作中,我们要借助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角色”内涵,通过适当的议论,揭示出“角色”的意义。

“睛”是文章揭示题旨的关键,我们要力争让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所谓:叙事“画龙”,议论“点睛”,情意深刻,交相辉映。

题目

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角色各有不同,但又各有特色。请以“角色”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角色

北京景山学校高一 邱岚

我坐在一辆公交车上,车平稳地行驶着,车内十几名乘客都很安静,只有一位阿姨在打电话,声音在整个车厢里回荡:“喂?我马上到家了,还有一站……我好久才等到车哩……我告诉你,我刚才在市场……”几位乘客瞥了她一眼,然后默默地移开目光。

车到站了,阿姨仍然聊得很投入,报站的声音怕是没听到。

她好像在这站下车吧?我想,不过,这关我什么事儿呢?我继续盯着手机。

“停车!”一声尖叫传来。抬头一看,那位阿姨正在司机旁边咆哮。我环顾四周,所有人像看戏一般盯着她。阿姨涨红了脸,不停地跺脚,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可是司机没有一丝妥协的意思。僵持中,公交车上了桥。我犹豫了一下,想到上周公交车撞树的新闻,站起身上前阻止:“阿姨,不就是坐过了一站吗?待会儿再坐回来呗!”“那我不得再掏一次钱?!而且浪费我时间!”阿姨狠狠瞪了我一眼,嫌我多管闲事。我只得灰溜}留地回到座位。旁边有人小声对我说:“你理她干吗?”又一个人凑上来,说:“同学呀,这种事你别插手,当好旁观者就可以了!”

旁观者?可是我们都在一辆车上啊!我全身的血瞬间都凉透了,车上的乘客好像一个个都藏着一把刀。我突然感到了一阵恐惧,随着别人的“劝说”,这恐惧感越来越强烈。刚刚没有提醒阿姨的我是不是手中也拿着一把刀?难道我也是导致争执升级的始作俑者之一?我竟然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

车突然左右摇晃起来,其他乘客仿佛意识到了自己的冷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可上天没有给我们弥补的机会,随着两声巨大的撞击声,我的脑子一片空白……

我不知道在意识消失前其他乘客的表情如何,恐怕是扭曲的吧?他们应该极度后悔吧,但说什么都晚了……

不!悔恨还是有用的!我要喊出来,让所有旁观者看清自己手中的刀,让所有旁观者明白那把刀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我们可以扮演很多角色,但绝不能再扮演一个手中拿着刀的旁观者的角色!

名师点评

此文着眼于社会热点事件,将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巧妙入文。作者将自己想象为一名当事人,叙述所见所闻,阐发所思所想。记叙文中的“龙”业已成形,如何“点睛”?方法便是巧妙地融入议论语句:“旁观者?可是我们都在一辆车上啊!”“我们可以扮演很多角色,但绝不能再扮演一个手中拿着刀的旁观者的角色!”这两句将“我”对“旁观者”这一角色的感受和态度表达得清晰明白,也给了读者思考空间。

(刘志江)

角色

北京景山学校高一 张辰铭

生活中,人们的角色随时变换,特点也各有不同。我也在这些角色的变换中成长,时而迷惘,时而有所感悟。

子曰:“弟子人则孝。”这是讲为人子应遵循的守则。可回想过往,我何曾真正做到了“孝”?或许我尽过孝,是一杯热水,是一次捶背。够吗?我曾以为是足够的,但现在不这么认为了。因为孔子还说过:“不敬,何以别乎?”读到这句话时,我的心灵又一次接受了拷问。那屡次被我拒绝的热牛奶和我几次挣脱的暖外套,怕已是不孝了;那些无礼的顶嘴又岂能算“见志不从,又敬不违”的孝敬呢?从那以后,我便懂得了为人子这个角色应有的表现。

在学校,我的角色是学生。从小学生到高中生,这个角色的特点似乎是不变的,都是“学习”嘛!但学习也有不同。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为之奋斗终生,成为深受人们爱戴的好总理。可见,只有眼界开阔、志向远大,方可以学得更多。记得一年前我去了井冈山。在烈士墓前,想到那些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牺牲的英雄,心中燃起激情,于那一刻,我找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确乎,在成长路上,有梦想、有志向会让我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

人之于社会,便是一名公民,其特点便在于一颗仁善之心和一种责任感。这些思想是母亲传给我的。可仁善、责任究竟是什么?那时的我不知,一度把“看热闹”理解为“开阔视野”。直到我读到鲁迅的《药》时方醒悟,那围观的像鸭一样“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人中也有一个我呀。曾几何时,我的角色由公民变为看客。那一刻,鲁迅先生当头一棒打醒了我,让我明白不该扮演看客的角色。现在我明白了,愿意扶起摔倒的老人便是公民仁善和责任的体现!

成长路上,角色多变,在这变化中,我有所感悟,有所收获,那些不成熟与迷惘在阅读与经历中慢慢消失。角色的不同与变换,便是人的成长之路。

名师点评

此文夹叙夹议,能看出作者情意的真切、思考的理性。首段便开宗明义,表明自己的看法:“生活中,人们的角色随时变换,特点也各有不同。”为后文蓄势。文中,作者主要写了三个角色:家中儿子的角色、学校中学生的角色、社会中公民的角色。这三个角色分布于三个层次中,每个层次中均恰当地夹叙夹议,将不同角色的内涵和所要承担的责任写得深入具体。尤其是结尾段,收束全文,升华主旨,将角色的变换与人的成长之路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一名高中生的理性思考和真挚情感,引发读者深思。

(刘志江)

角色

北京景山学校高一 治良柏

这是一座普通的城市,每个人各司其职。大厦里,有品着咖啡的精英,有高谈阔论的白领;马路边,有摇着扇子的小贩,有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

每天,大廈里的“高等角色”会骄傲又从容地穿过马路,或是舒适地坐在私家车中,得意地“俯视”由他们准确计算设计并维系的等级体系。他们给自己冠以各种光鲜的称号,并将自己的名字标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以此显示自己高贵的身份。他们认为如今的一切是凭着自己的天资和努力得来的,因此骄傲无比。

马路边讨生活的人,对于周围的高楼大厦似乎并无多大贡献,他们仿佛只负责面对城市中粗糙的部分:街边的垃圾、被丢弃的家具、日常的果蔬……他们接住“高等角色”的骄傲与不屑,捧住高楼中踩下的傲慢脚掌。

“高等角色”觉得马路边的普通工作者不如自己高贵,而马路边的人因为“高等角色”的轻视心怀不满。他们不知道“高等角色”高在哪里,同时又哀叹于自己角色的低微。这种状态持续了许久,终于有一天,马路边的人将长久积压的不满情绪统统释放出来,他们决定也做一回“高等角色”。

他们丢掉朴素的衣服,换上自认为高贵的服饰。他们也学着品咖啡,学着摆出骄傲的姿态。有的人还跑进大厦里,试图成为某一个团体的一员,但是计算机上的点线规律和刺眼的辞藻实在令他们费解,他们只好自己组成团体,像大厦里的人一样“研讨”,然而常常无功而返。

很快,城市的马路上满是垃圾与泥泞,大厦里的人再也无法趾高气扬地来来往往。没有方便的小店铺,“高等角色”的生活也越来越麻烦。而另一面呢?马路边的“小角色们”也没得到什么好结果,他们原以为“高等角色”的一切来得很容易,现在却发现他们的亮丽生活也来之不易。他们不再刻意模仿,换回自己原来的工作。街道重新变得整洁,马路边的人认识到:没有他们,城市真的难以成其为城市。

经过这一变化,大厦里的人和马路边的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因为大家深知:角色是平等的,因为角色不同,社会才更有意义。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寓言类记叙文。城市中,角色各有分工,久居“高位”的角色将漠视他人当成习惯,普通人不满自己的角色要换一种活法,故事由此发生。最后,普通劳动者理解了生活在大厦里人的不易,大厦里的人也认识到普通劳动者的重要。文章结尾,作者以议论表达自己的看法:“角色是平等的,因为角色不同,社会才更有意义。”一句话将故事的寓意揭示出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刘志江)

猜你喜欢
马路边平视旁观者
平视
网络欺负中旁观者的研究评述
好习惯“坐”出来
悔棋
习惯
平视
把美留在心里
马路不是游乐场
平视
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