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审美现代性话语中的文艺公共性问题

2019-04-16 06:53郑艳林
牡丹 2019年8期
关键词:莱辛公共性悲剧

独特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德国审美现代性话语的独特性,由于德国市民阶级的先天不足,德国的文化启蒙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方式进行。相比法国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浪潮,德国文化启蒙思潮更加强调文艺的审美教育功能。莱辛、席勒、康德都注重文艺在公共领域的审美中介作用,他们希望文艺在公共领域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人的自我完善去消弭人际矛盾,最终实现对社会问题的解决。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的思想家哈贝马斯的交往美学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是个大事件,作为一次席卷全欧的思想文化浪潮,启蒙运动比效仿古典的文艺复兴更加面向底层,具有更多的受众基础,因而也更有效。启蒙运动的欧洲比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进步更快,由于文艺复兴已经初步完成了扫除中世纪积弊的任务,启蒙运动的观念更加容易被接纳。伴随着18世纪以来欧洲重商主义的发展,大西洋两岸的荷兰、英国先后从航海贸易中受益,新的资产阶级即市民阶级已经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法国已然成为推动大革命的重要力量。

随着旧体制的逐渐变化,西欧社会的现代气息日渐明显,宗教逐渐退场,理性精神开始彰显,世俗趣味抬头,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在这个历史的重要进程中,德国也开始了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和其他国家不同,德国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受制于容克庄园制度,在政治上受制于普鲁士军国主义,这种先天不足让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步履沉重,注定难以模仿法国邻居的成功模式。虽然重商主义渴望德意志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但容克庄园主对此毫无兴趣。出于对革命暴力和平民革命热情的双重畏惧,德国资产阶级直接放弃了法国模式,陷入了焦虑无助的境遇,成为马克思批判的庸俗市民。但德国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提供了革命的新思路,即通过发挥文学作品的审美中介作用,以思想革命来完成本应暴力革命承担的重任。为此,莱辛、席勒、赫尔德、歌德,甚至康德、黑格尔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艺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希望发挥文学艺术的审美中介作用,从而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一、莱辛文艺公共性思想的出发点

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作为德国新文学之父,他的创作思想为后世诸多作家指明了方向。莱辛对文艺公共性问题的思考集中体现在《汉堡剧评》中,在这部评论集中,莱辛阐释了他对戏剧公共性的深刻理解。

莱辛关注文艺公共性有深刻社会历史原因。18世纪的德国社会发展远远落后其他国家,经济的落后带来了思想的保守,这让远离欧洲文化中心的德国雪上加霜。恩格斯在《德国状况》中指出,德国的腐朽落后带来整个社会的没落,德国一切都烂透了,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但糟糕的环境激发了德国资产阶级改革社会的热情,“只有在文学中才能看出美好的未来”。这种热情直接体现在文学方面,其源头却来自法国启蒙运动。作为文化输入国的德国,深受文化大国法国的影响。在法国启蒙思想的刺激下,德国思想家也有国家统一的宏伟理想,但他们无没有开展革命的政治条件。他们虽然希望开展反教会的政治运动,但又希望以统一德意志民族文化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一来,德国的启蒙运动只能在文学领域中先行展开,这也促使德国启蒙思想家思考如何让文艺在公共领域发挥审美教育

的功能。

莱辛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起步较早,成就也较高。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凡是最近德国作家中一切最卓越的人,甚至席勒,甚至在全盛期的歌德本人,也都是他的学生”。莱辛面对的是照搬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德国文学创作风气,这种古典主义模仿了法国古典的创作法则,以维护封建制度为价值取向,代表理论家是德国理论家高特舍特,这种陈词滥调势必和新兴市民阶级的趣味发生严重冲突。由于这一时期德国尚未出现具有全欧影响力的文坛大家,面对法国文学的咄咄逼人,德国启蒙思想家无从结合德国文学实践进行反驳。这个特性也让德国启蒙思想家对文学价值的探讨多集中在理论领域,缺少对具体文艺现象的考察,一定程度上缺少说服力。1729年,莱辛生于萨克森的一个牧师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精通希腊文、拉丁文,爱好文艺创作,创作了德国第一个喜剧剧本,是德国第一个以写作谋生的专业作家,先后翻译狄德罗文集,对戏剧理论和创作有深刻的理解。德国的启蒙环境对莱辛的学术思想成熟有直接的影响,他的文学创作是德国启蒙思想在文学领域的直接体现,他的文学理论著作体现了启蒙思想的核心精神,德国的文化环境迫切需要莱辛回答文艺的公

共性问题。

莱辛首先需要解决德国戏剧创作的古典主义倾向。法国古典主义作为维护法国王权的产物,由法国著名理论界布瓦罗确立,对维护法国君主权威具有积极的作用,成为当时欧洲文艺创作的法典。高特舍特借用法国新古典的目的很明确,他希望照搬法国经验迅速为德国文艺创作确立模式。但高特舍特忽视了法德社会环境的重要差异。法国在路易十四时代开始,已经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在太阳王光环的笼罩下,法国的文艺成为全欧的范本,三一律在17世纪已经成为法国文坛创作的清规戒律。法国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确保国家可以通过行政命令把新古典主义原则强制推行,对理性主义的遵从,也保证了法国作家对新古典主义原则的俯首帖耳,高乃依、莫里哀、拉辛等人的创作都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但这一切在德国是行

不通的。

17世纪的法国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成熟,与之相反的是,18世纪的德国还依然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此时的德国是300多个小诸侯国、伯爵侯爵封地、自由城市的联合体,他们彼此争斗,缺乏民族认同,根本不知道国家、民族为何物。莱辛认识到了这个局面,他指出文艺不能只描写贵族,莱辛认为悲剧对贵族事迹的描写确实能够带来悲壮感,但这属于古典悲剧的属性,这个属性和德国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思潮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德国社会和文化的分裂性,德國观众对悲剧的主题是不可能感同身受的。悲剧或许可以带来华丽和威严,却不能令人感动。

莱辛进而指出,能够感动人的悲剧是因为人们首先是把他作为一个人来理解,而不是一个贵族来理解。因为德国人对国王是没有认识的,在德国人心中,国王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抽象的概念是无法提供具体的艺术感受。在这里,莱辛借用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观点,他指出人们能够被戏剧打动,一定是对人类心灵世界的认识,是普通人情感的理解。在论述戏剧创作方法时,莱辛指出应该写生活中的人,即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普通的群众。莱辛嘲笑高乃依的创作原则,高乃依的人物都有英雄的气质,甚至连坏人都如此。莱辛赞美荷马和莎士比亚的创作,认为他们代表着艺术创作的方向,能够在生动广阔的社会空间展示人性的丰富多样,而不是宫廷作家对人性的标签或面具式描写。莱辛强调,如果文艺不能吸引观众,文艺的公共性何存。

今天,法国新古典主义创作最被人诟病的是对人性的僵硬描写。由于新古典主义创作以宫廷为标准,人物塑造讲究高贵出身,人物对话讲究文雅押韵,整体风格讲究高贵的单纯、静穆的忍耐。本质上是忽略对真实人性的书写,是对现实生活的完全回避。这是莱辛对其批判的核心原因。

二、莱辛文艺公共性思想的艺术实践

《汉堡剧评》是莱辛文艺公共性思想的具体实践,展示了莱辛对启蒙时期德国文学创作的洞见。1766年,莱辛担任汉堡民族剧院的评论家,结合上演的52场戏,创作了104篇剧评,剧评是德国启蒙时期重要的戏剧理论著作,也是世界戏剧理论史上重要的戏剧理论著作。

剧评展示了莱辛对启蒙时期文艺创作的深刻理解,评论中提出的市民剧理论反映了他对德国民族文化、德国民族精神的深刻思考。莱辛所处的时代,德国上演的戏剧以传统的悲剧为主。这种悲剧的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这种悲剧以贵族男性为主人公,讲述英雄人物的高贵行为,通过展示英雄人物面对危机的艰难选择爆发出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观众。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以希腊悲剧为样本阐释了这种悲剧观念,它在新古典时期成为指导法国文坛创作的法典。三一律和启蒙时代兴起的市民审美趣味是严重冲突的。启蒙时期除了端庄严肃的悲剧,还有少量的喜剧上演。由于社会长期轻喜剧,专业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少,喜剧艺术水平较低,以闹剧居多,不能适应市民阶级审美趣味提高的现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莱辛结合启蒙时代现状,提出建立市民戏剧的主张。这种戏剧类型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类似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喜剧。在莱辛看来,这种新剧减少了传统悲剧的严肃性,可以表现更多样的社会生活,让故事空间走出宫廷,能展示普通人的生活,从而扩展了观众基础。语言上弃韵改白,便于还原生活的原貌。其次,增加喜劇的严肃性,让闹剧具有了深刻思想,能够承担宏大严肃的主题,可以表现丰富的历史画面。

莱辛的市民剧理论突出了文艺的公共性。莱辛改变传统戏剧的人物设置,不再让贵族担任悲剧的主人公,增加了市民阶层对悲剧的亲近感。情节上,改变了悲剧讲古代故事的习惯,将市民日常生活通过艺术方式再现,对传统的演出模式进行全新变革。人物上,市民阶层改变了在传统喜剧、闹剧中被嘲笑的身份。在市民剧中,市民的缺陷是可发现、可完善的,不再“丑而不自知”。效果上,在“宁静的道德行为中找到高尚的娱乐”。当市民成为戏剧的中心人物,戏剧才可实现感人育人的效果。

长期的艺术实践,让莱辛认可文艺公共性在启蒙时代的巨大价值,他的市民剧理论推动了悲剧丧失已久的平等、多元要素的回归,从文艺批评实践上推动了启蒙时期德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建立,形成了德国美学对文艺公共性的研究传统,席勒、歌德的创作都受到了他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余绪甚至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思路,启发了哈贝马斯对“文学公共领域”中艺术的审美沟通能力的研究。

总之,在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中,艺术的公共性价值是一个核心命题。诸多德国美学家、文学家借用思想文化运动之名,促进国家统一现代之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理论家,哈贝马斯继承了德意志审美现代性的传统,其交往美学正是在这个传统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哈贝马斯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5Q18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郑艳林(1981-),男,湖北襄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猜你喜欢
莱辛公共性悲剧
伟大的悲剧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