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概述及其史学价值

2019-04-17 01:03赵正阳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资治通鉴司马光史学

赵正阳

摘要:《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光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本人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资治通鉴》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要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它对于后来的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关键词:《资治通鉴》;司马光;史学;价值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司马光谈到他写《资治通鉴》的意图,说:“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撰,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他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他在被贬洛阳之前就开始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

司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的游历,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为他后期编纂规模宏大的《资治通鉴》打下了堅实的基础。

早在宋英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把一部分稿子献给朝廷。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规模宏大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

为了写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司马光在他的《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两年,他便积劳而逝。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 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二、《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历史观的体现

(一)保守政治观点指导下的治国之道

《通鉴》一开始,就提出了礼制名分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定下了书中对政治事件记录和评价的基调,即礼制古法不可乱,乱则危害国家,荼毒百姓,必将导致大乱局面。《通鉴》的后文之中,对制度,尤其是礼制的改变多加以非议,如对于先皇驾崩,新皇守丧一制,司马光就认为,天子作为万民表率,更应以身作则,因此他对于汉文帝变易古制颇有微词。及曹魏代汉,司马光则引用孙盛评论:“魏王既追汉制,替其大礼,处莫重之哀,而设飨宴之乐,居贻厥之始而堕王化之基,及至受禅。显纳二女,是以知王龄之不遐,卜世之期促也。”与此相对的,司马光对晋武帝等遵循古制守丧行为给予很高评价。通过这些评论,可以看到司马光对于古制、礼法的重视,他甚至认为由于曹魏不遵循古制导致国祚不长。此外,他还反对历史上大多数的变法易制行为,认为这些举动大多是祸乱国家,借以邀功的行为。这一切都是他重古制,强调尊卑之别思想的体现。

(二)国以奢败,提倡俭朴的治国思想

司马光俭朴的品格,促成了他在政治上提倡以俭朴治国的思想,这一思想在《通鉴》之中反映出来,就是对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的深刻揭露,以及对他们行为的贬斥。如卷八十一记录,西晋时杨绣、石崇、王恺身为贵戚,”三人皆富于财,竞以奢侈为高”其中石崇与王恺的互相斗富,更是令人瞠目。而身为最高统治者的晋武帝对于这种行为不仅不予制止,反而帮助王恺,助其与石崇相斗,以至于奢侈成风。又如记录北魏皇族的腐败生活:高阳王雍,富贵冠一国,……一食直钱数万。……河间王琛,每欲与雍争富,骏马十馀匹,皆以银为槽,窗户之上,玉凤衔铃,金龙吐旆。”等一系列的描写生动而翔实,充分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奢侈糜烂的生活,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与此同时,司马光对生活节俭的官吏也多有描叙,并对他们的行为给于肯定,如诸葛亮为相治蜀,执法严明而为人俭朴。又如王猛为相,刑法明而又严于己。司马光对于这类严于律己的官吏均给于了较高的评价。

(三)反对苛暴,宽民治国的理念

司马光在《通鉴》一书记述了很多暴君和苛政,如对东吴末帝孙皓的一些暴政的描写:吴主居武昌,扬州之民溯流供给,甚苦之,又奢侈无度,公私穷匮。又记其“刑杀大臣,挖眼,锯头无所不用其极,为政之暴,可见一斑”。

与苛暴之政相对的,司马光有秩序的政治环境十分赞赏,如诸葛亮为相时期的蜀汉,政治安定,法令严明,民风淳朴。司马光引用陈寿的话对其大加赞扬。

三、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学贡献

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自称:因宣明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通鉴》总结了以往编年体史著的经验予以发展、完善,成为编年体史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代表了中国古代编年史学的最高成就。胡应麟说:编年之史,备于司马氏。”清人浦起龙说:上起战国,下终五季,弃编年而行纪传,史体编年缺者五百余年,至宋司马光始有《通鉴》之作,而后史家二体,至今并行。”这样评价《通鉴》的意义也不全面。史书编纂体裁的变化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资治通鉴》是一部总结历史盛衰的编年体通史,是成功之作,对历史编纂学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编年体裁的史书在这以后有相当大的发展。《资治通鉴》的完成,使中国编年体史书更臻于完善。宋神宗曾称赞《资治通鉴》说:“前代未尝有此书,过荀悦《汉纪》远矣。”《资治通鉴》的问世后,补撰改编、续作、注释、仿制、评论,诸家蜂起,洋洋大观,有力地促进了编年体史学的发展。

除《通鉴》外,司马光还写《稽古录》《历年图》等史书。这些著作有通史性质的、也育一朝或一代的编年史。这些史家都受到司马光治史情神的影响。许多史家注重写当代编年史,更好地吸取历史的盛衰得失,是编年体史书的一个发展。宋以后,续、补《通鉴》的著作有很多种。

其次,紀事本末体史书。

袁枢 写《通鉴纪事本末》,创造了新的史书题材纪事本末体,在中国史学史上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种体裁产生和《通鉴》有直接的关系。“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宋孝宗称赞这部书,说:“治道 尽在是矣。”这部书很好地体现出司马光总结历史盛衰的意图。另外,朱熹写《资治通鉴纲目》,创立了纲目体裁。这部书突出宣扬了封建纲常名教思想。

最后,王夫之写《读通鉴论》,从哲理的高度谈历史盛衰变化的发展。这就把司马光总结历史盛衰的观点进行了改造。就体裁说,《读通鉴论》是史论体裁的发展。

《资治通鉴》横跨时长3000余年,时代久远,内容丰富。《资治通鉴》中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虽然各有渊源,但司马光将这些体例都综合运用在一书中,使得它们之间相互补充和配合,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编年体体裁,也树立了我国史学上的一块丰碑。

四、结语

《资治通鉴》开创了我国编年体通史的先河,其作者司马光凭借各种对史学资料的掌握以及深入实地进行考察的阅历,创作的这一巨着对我国史学的发展而言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资治通鉴》中反映了司马光的思想特点,其创作不仅是为了展示历史,更是要解读历史,为后世造福,而我国史学的发展过程也受到《资治通鉴》中诸多思想观点的影响,有了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吴怀祺.《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J].史学史研究,1988 (4)

[3]周方高.论《资治通鉴》史论中司马光的治国思想[D].湘潭大学,2002.

[4]张旭.司马光人才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5]刘后滨.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背景[J].文史天地,2014 (08):18-22.

[6]刘后滨.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背景[J].文史天地,2014 (08):18-22.

[7]李敏,张慧.北宋名臣司马光的治国思想与《资治通鉴》[J].兰台世界,2013 (09):7-8.

猜你喜欢
资治通鉴司马光史学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之谜
胡三省苦心作注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司马光砸缸
《资治通鉴》差点被毁版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