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浅析

2019-04-17 11:24秦云韩凌玲孟得娟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

秦云 韩凌玲 孟得娟

摘 要:2016年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工匠精神”,引发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呼唤。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工匠精神”的培养对高职院校、学生、企业及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培育大国工匠,成就学生梦想的目标引领下,我们要如何完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是职业教育亟待研究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将“工匠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精神纳入职业教育的范围。我国虽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2016年“两会”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的提出,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引发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呼唤。[1]

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工匠精神”的培养对高职院校、学生、企业及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得意义,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不断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逐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工匠精神”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和技艺高超、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要以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为引领,学院以“培养大国工匠,成就学生梦想”为目标,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与新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方式,使学院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紧密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根据不同专业特色,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形成了“一特一优两强”的“112”核心专业群,“一特”是服务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煤炭特色专业群;“一优”是依托唐山市区域实训资源,做优服务于京津冀区域主导产业的装备制造类专业群;“两强”一是瞄准大数据与物联网、信息技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做强信息服务专业群,二是紧跟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战略,在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方面做强商务服务专业群。学院充分发挥“校企一体、产教相融;学培并举、集团发展”办学特色,探索实践适合各专业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实习实训等各教学环节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进而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融入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特色人才培养之路。[2]

二、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构课程体系

学院邀请来自企业一线的技能大师和技术专家,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按照专业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三级递进”的方式共同搭建各专业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的融入实践课程体系,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建立了横向多元化、纵向多层次的覆盖本专业主要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构架,同时引入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模式,将课程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产品生产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与岗位就业零距离对接,促进了企业与学校、岗位与专业之间的联系与交融。通过“融入、培植、体验、传递”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了教育模式改革。

三、搭建优质技能训练平台,磨练工匠精神

学院借助校企合作,搭建了一系列优质技能训练平台,煤炭特色专业群依托开滦集团各矿业公司、装备制造专业群依托“两室一中心一基地”、商务服务专业群依托“企业+网络”平台、信息服务专业群依托“工作室+企业”平台、会计专业群依托“汇智财务咨询公司+代理记账公司”平台等,实现学习与岗位的对接融通,以名师带徒、专项实训等方式使“传帮带”的作用辐射到学生层面,一是使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与技能大师和技术专家深度接触和学习,将工匠的精湛技艺能力与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不断炼就技艺、掌握职业技术技能,通过耳濡目染,感受技能大师和技术专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磨练工匠意志,使工匠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予每个人不同程度的提升,进而形成精益求精职业技能和严谨、专注的职业精神;二是将企业文化精髓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汲取企业优秀的工匠精神文化,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感悟职业价值,增强职业自信心和荣誉感;三是学院参考企业量化行为规范与操作规程严格培育学生,使学生端正职业态度,恪守职业操守,敬畏职业技术技能,培育创新创业能力,在能力提升中培育匠心。

四、深化教学改革,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

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是课堂,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资源是学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方法。课堂中,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启发、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专业,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激发他们内心对专业的认同感,进而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形成稳定、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通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按照各专业群开发的真实产品项目化课程,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对接、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对接,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实施分组分阶段教学,通过“做中教、做中学”、“实境化”、“案例化”等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延伸到训练平台和企业”,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实境训教,无缝对接”,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逐渐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作用,进而加强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的道路,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

五、传承“匠心”文化,丰富课外生活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是发扬和传播“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抓手,作为企办院校,我院将行业、产业、企业文化、“工匠精神”和校园文化融为一体,将“开滦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理念渗透到全校师生的学习和工作中,致力于培育“勤学·修德·精艺·求新”的“能院人”。根据高职各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的需求,学院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工匠精神”培育第二课堂活动,如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进校园活动、技能竞赛、能院大讲堂讲座、征文、演讲比赛等,广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崇尚“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长期的“匠心”文化熏陶下,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践行能力,通过“匠心”文化的引领和环境熏陶,实现以文育人。[4]

工匠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国家战略,既是形势所迫也是时代所需。培育大国工匠,成就学生梦想,是职业教育终极追求的目标,在实际的人才培养培育过程中,要想加强对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一定要树立“工匠精神”的核心教育理念,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教学体系,通过“融入、培植、体验、传递”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

參考文献

[1] 梅洪.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6(25):79-81.

[2] 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职教论坛,2016(22):85-89.

[3] 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4]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探析[J].职教论坛,2014(22):66-69.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