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

2019-04-18 07:51麦小燕孔佩时文华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缺血性病情康复

麦小燕,孔佩,时文华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脑科三区,广东 深圳 518108)

脑卒中是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突发肢体偏瘫、功能障碍等,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的特点,其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我国脑卒中的占比达70%左右,患者发病后首月内死亡率约为3%,发病后3个月内死亡率达9%~10%,发病后1年死亡率约为15%[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后实施合理的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促进康复[4-5]。我院对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展个性化的综合护理干预,探讨其对患者抢救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进行抢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6]。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性疾病;(2)抢救无效及抢救后存在意识障碍、沟通障碍;(3)因故转科、转院的患者;(4)伴有重要脏器疾病或其他严重并发症;(5)本人不配合、家属不同意的患者。

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3~76岁,平均(65.27±5.67)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1~73岁,平均(64.89±4.77)岁。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简单的病情评估、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康复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综合护理,主要内容包括:(1)成立护理小组:选取我院具有3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医护人员组成护理小组,并在开展护理工作前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2)病情评估及健康教育:对患者病情进行全方位评估,了解患者疾病及家庭情况、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情况,组织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宣讲,讲解病因、治疗方法、并发症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并针对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重点讲解认知的薄弱点。(3)心理疏导:通常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起病急、病情发展迅猛,加之预后较差,致残、致死率较高,容易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常见,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加重患者的病情。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消除负面情绪的不良影响,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以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4)指导饮食及康复训练:充分了解患者既往饮食及行为习惯,结合病情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和康复训练方案,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及进行康复锻炼。(5)系统的出院指导:患者即将出院时,医护人员依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强调每位患者各自的危险因素,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康复训练方案的要点,提醒患者按时锻炼,嘱咐家属多照顾、多配合等,并于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

1.3 观察指标

(1)护理前及护理干预1个月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主要包括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及身体机能4个维度,每个维度总分均为100分;取4个维度的平均分作为患者生活质量总得分,评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2)护理前及护理干预1个月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状况越差、负面情绪越严重。(3)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康复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患者进食、穿衣、步行、上下楼梯、大小便等日常活动的完成情况,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行为能力越好。(4)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4项,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的各维度评分及总得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的各维度评分及总得分均高于护理干预前,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2.2 心理状况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SDS、S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SDS、SAS评分均较护理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SDS、S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2.3 康复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Barthel指数较护理干预前均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2.4 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812,P<0.05)。见表4。

表1 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表2 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表3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比较分)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居民致残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存质量,并极大地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7]。研究表明一般治疗方法和常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治疗后的疾病康复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8]。我们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后开展个性化的综合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研究显示,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改善;相较于护理前,患者身心状况明显好转,且观察组在生活质量、心理状况、康复情况等各方面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与伞建超等[9]的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采用脑卒中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个性化的综合护理,其优势在于:能更加全面的掌握患者病情,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相较于常规护理,在护理工作的成效及改善患者病情方面都有极大的提升;加强了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间的互动交流,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护理氛围,不仅改善了医患关系,也促进了患者病情的康复。另外,观察组的康复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这也印证了个性化的综合护理干预对病情康复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应用个性化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缺血性病情康复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