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2019-04-18 07:44吕昊奇
智富时代 2019年2期

吕昊奇

【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这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一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实现的。事实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以及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面对这一困境,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本文将首先介绍我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然后概括出创新驱动的基本特征,最后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对加速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有所帮助。

【关键词】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

一、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变革和转型,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在这种战略指导下,政府建立了高度集中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和毫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结果导致了我国的产业机构失衡和微观层面的技术效率低下和劳动激励不足。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了第一次转型,经济迅速腾飞,并逐步形成了所谓的中国模式。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四十年的增长与发展历程,强政府控制下的市场开放与海量投资是“中国模式”的一个基本实践特征,也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机制。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资源”等比较优势逐步减弱,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不断显现。主要表现为:我国工业缺乏具有真正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企业创新主要以引进和模仿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与此同时,出口贸易的难度加大,一些具有后发优势的新兴国家强化了竞争压力,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挤压,使得我国急需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经济发展亟需寻求内生性动力。因此本文将以创新为核心,阐述我国的转型过程中需要努力的方向和需要规避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创新驱动概念最早由国外学者提出。随着对创新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学者对创新驱动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国外研究现状

熊彼特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1912)中从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的角度定义了创新,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简单地说就是“新的组合”,如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组合,新技术与新生产过程的组合,新技术与新生产原料的组合,新技术与新市场开发的组合以及新技术(或者新的生产力)和新产业组织的组合等,熊彼特将“生产手段的新组合”视为旨在获取潜在利润的“企业家”的职能,就“创新”概念的本意而言,它无疑指的是帮助企业获取利润进而推动经济增长。Greenan和Guellec根据法国1986—1990年制造行业数据,发现在企业层面上,创新与就业的正向关系。

(二)国内研究综述

张来武(2013)认为,创新驱动发展关键在于深化改革,他从制度变迁的不同方式谈到依靠政府权威设计一个新制度,并强制推行不适应微观主体的制度需求,如微观主体自发形成新的制度并相互遵守,政府应该认可该制度,并为该制度健全完善提供创新空间。吴锋刚、沈克慧(2013)基于国家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需求,提出了“基于国家层次的创新要素驱动、基于产业层次的聚集创新驱动、基于企业和个人的市场需求驱动”三种创新驱动模式。

综合国内外学术界对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研究表明,创新驱动、创新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不少的理论成果。本文主要通过对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我国所处的经济大环境的介绍,并对创新驱动的一些特征的归纳,有针对性的提出我国转型道路上现存的一些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及成因

1、增长模式的现状

我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资本驱动,本质上仍属于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这种要素驱动型的增长模式导致我国的投资和出口呈现以下特征:

我国经济增长国内市场主要靠效率低下的投资驱动,而且投资的效率在不断下降。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高。

我国经济增长外部市场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等要素支撑的低价位产品的出口,而且出口主体以外资企业为主。近些年来,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我国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很容易受国外控制,长期陷入国际价值链的低端。

2、增长模式形成的原因

我国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形成的原因在于我国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导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偏低。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实施的政策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开始充分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具体做法是,政府对开办企业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并不断放开了管制。低利率,超低的资源价格等是政府一贯的做法。在这些措施的帮助下,企业获得了低成本优势,依靠这种低成本优势带来的产品的低价位优势,为企业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在出口导向型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出口产品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取得了繁荣发展。可是在這种模式下,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因而企业的利润率也比较有限。这导致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提高的很慢,低收入又制约了劳动者的消费。

我国现在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和出口拉动。长期依靠投资驱动,导致投资的回报递减,投资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相对下降,最终需求不足,劳动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出口导向的政策造成了外汇收入的增加,外汇占款增加造成了货币的超发,引起了资产泡沫、股市泡沫、房市泡沫,流动性泛滥,整个金融体系越来越脆弱。

(二)国内外形势

1、国内形势

(1)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硬化是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在旧有经济增长模式下获得的利益无可争议, 但为此支付的资源和环境成本也有目共睹。

(2)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变化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沿海区域企业已经感受到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

(3)缺乏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能力是中国在国际生产分工中长期处于低附加价值生产阶段的根本原因,也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国际形势

(1)进入世贸以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贸易规模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同时我国又是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设置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尽管从长期而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但客观现实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进入停滞甚至倒退的时期。

(2)主要贸易伙伴的产业政策调整。金融危机发生后,原先依托创新和服务业发展的发达国家开始审视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一段时期内被轻视的制造业被看成是解决就业、支持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发达国家的政策调整必然会对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以生产加工为主的中国模式必将遭受严峻的挑战。

(3)发展中国家之间同质竞争现象的加剧。众多发展中国家借助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成本优势来吸引外资,推动出口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生产和商贸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而削弱。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急需转变,而驱动经济模式转变的核心就在于创新。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模式总是从最初的要素驱动型增长发展到高级的技术进步驱动的增长,即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在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下,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机制不再是静态的价格机制,而是动态的创新性竞争机制。在创新性竞争过程中,主导经济竞争过程及其结局的是报酬递增而不是报酬递减或不变。

四、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以人为本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依靠人、为了人”的发展。创新驱动发展首先是依靠人的发展。“创新驱动”是通过人的智力资源去开发丰富的、尚待利用的自然资源,节约并更合理地利用已开发的现有自然资源。因而,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人的智力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知识、信息等无形资产成为主要的要素投入。这类要素投入具有非稀缺性、非排他性与非消耗性等特点。不少经济学家指出,“自然”在生产中的作用可以归结为收益递减,但“人”的作用是收益递增的。

创新驱动发展也是为了人的发展。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量的增长,还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质量改善。因此,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关切人民的利益诉求、价值实现。这就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保障人民群众对社会事务、民主法治建设等事务的广泛参与和深度介入,创造出一个人们安居乐业、生活美好的社会。

(二)注重先发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欠发达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追赶者,采取的是“后发优势”的战略。这一战略的特征是通过引进、学习、模仿和利用先发国家已有的先进技术,避开自行探索和自行研发过程中的高昂成本,利用别人的经验绕开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弯路,节省追赶时间。这一战略无疑是成功的,要不也不会有所谓的“中国奇迹。

但是,完全憑借后发优势是很难追赶上先发国家的,这是因为后发优势具有递减性。也就是说,当后发国家在发展上逐渐趋同于先发国家时,后发国家借助于后发优势所获得的利益将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减状态。因此,后发国家想借助后发优势追赶上先发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后发国家要超过先发国家就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在关键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领域实施技术赶超和创新。变其后发为先发优势。

(三)发挥企业家驱动作用

创新驱动并不是说就不需要土地、自然资源、资本的投入,而是说要投入什么要素,投入多少,由企业家来决定。市场的运作并不像古典经济理论所假设的那样,存在既定的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它充满了不确定性。现实世界是一个信息不充分的世界,完全充分信息的世界只存在于幻想之中,经济中各种各样的交易机会不是未被了解,就是被误用,这就是市场的本质。企业家凭借其敏锐的感觉,发现市场中存在未被认识的、无法预料的机会,以及未被开发或被误用的资源,并且先人一步付诸利用。

经济的增长是来自创新而非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企业家的作用正是选择和测试那些市场上需要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把它们从科技成果变成产业创新。因此,创新驱动发展是由企业家驱动的发展。

五、推进创新驱动经济转型的建议

(一)改革完善人才发展机制,造就优质大量的创新人才队伍

人才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缺乏高水平技术人才和缺乏高水平管理人员,这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极不适应。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从教育入手,改革教育模式,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优化人才资源结构,是当前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改革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一要推动某些高等本科院校向职业技术院校转变,满足高级技术人才需要;二要开展校企合作,对口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三要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四要实施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建立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中国高层次人才严重匿乏,难以支撑高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时,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包括高级技工,高级管理人员,高科技水平人员,増加教育投入,打造一支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铺就智力基石。

(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长久以来我国创新产业落后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产学研结合不到位。科技创新的源头主要在于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科学发现则主要依靠大学和科研机构。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能只靠企业,而是需要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协同,这就要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这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三)搭建服务创新金融平台,推动科技资本深度有机结合

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是科技型产业的显著特征。因此,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是企业创新的又一瓶颈,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障碍。在我国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的背景下,强化金融服务创新功能,构建完善的融资体系,促进科技与资本深度结合,是提高创新能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在创新型企业的种子期和初创期,资金是最关键的要素,因此要努力壮大创业投资规模,积极鼓励众筹和创投。第一,制定创业投资相关法规,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一定优惠;第二,对于投资高科技企业的创投企业放宽条件限制;第三,尝试建立国家新兴科技型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第四,引导社会闲置资本和国外资本投资创新型企业。通过上述措施,争取帮助创新型企业突破初创期的融资难题,増强企业继续发展的信念,同时也吸引更多的企业向创新型转型。在创新型企业成长期、成熟期,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积极鼓励直接融资,同时拓宽间接融资渠道,积极推进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相结合、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

六、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模式介绍,提出应以创新为核心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中国经济原有的依赖于政府和国外企业的大量投资来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再符合我们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需要,从投资驱动经济发展转向创新驱动模式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只有增强企业创新意识,改变以前发展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黑色發展”模式,确立以人为本和增强先发优势的发展理念,才能使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实现转型,才能使我国经济走出困境,并且更好的抵御外部风险。

依靠创新去驱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期间必将影响到很多人的利益,但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创造和毁灭的过程,一些落后的产能必然要被淘汰。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创新驱动和原有模式的关系也是政府需要去解决和关注的问题。以创新为核心再辅以合理的政策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必将会实现,中国经济也将会走出泥潭,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经济转型亟需创新驱动[J].北大商业评论.2015(08

[2]李洪文.我国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06)

[3]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软科学,2014(01)

[4]陈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13(03)

[5]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若干重要概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05)

[6]张蕾.中国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探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