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华投资的历史与展望

2019-04-18 07:44王中琦
智富时代 2019年2期

王中琦

【摘 要】中国经济形势在2018年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上半年的乐观情绪在经历中美贸易战后转为冷静,下半年经济形势下行,2019年中国经济将在机遇中面临新的挑战。此前新闻中时不时传来诸如“某某日企退出中国市场”、“日企大规模撤离转至东南亚”的报道。本文希望通过日本对华投资的历史,日企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浅析,对日本企业在华发展提出见解与希望。

【关键词】日企;对华投资;历史与展望

1.日本对华投资

1.1日本在华投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投资规模连年增加,至2012年达到巅峰,后连续多年下降,“日本逃离论”成为话题。中日两国作为目前亚洲地区首要两大经济体,相互间一衣带水的联系无需赘言,日资的撤离在经济层面无论对中日而言均具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日本对华贸易额自2007年起连续11年位居首位,对华进口额自2002年起连续16年稳居首位。中国对日本的重要性独一无二。

2012年,日本对华投资达到73.8亿美元之巅峰,随后连年下降,至2016年仅为31.1亿美元。2017年迎来转机达32.7亿美元,扭转了持续5年之久的颓势[1]。

(图一 日本对华投资情况)

2014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大幅减少较2013年降幅达38.7%,表面上对中国之投资呈断崖式下跌,实际上日本对华投资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占比仅略微下降,其主因为“安倍经济学”日元货币量化宽松的酝酿下,日本在全世界范围内,直接投资都有大面积缩水。在进驻中国的日资企业中,出口型企业由于本国成本优势激增扩大,海外投资的意愿呈下降趋势,内销型企业则因为日本本土产品成本优势开拓业务积极性大幅提高。

1.2日本及全球其他主要国家对华投资现状

(图二 全球主要国家对华投资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继续加大开放力度并与世界接轨,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当下,中国仍保持稳定的GDP增长,各产业链的集中化也吸引着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对华的投资。日本对华投资(浅蓝色)虽然2017年较前年小幅提升5.8%,但仍与其高峰期相去较远,如上图所示,日本对华投资在我国受到的外商投资的比例远不及当年。

1.3日本在华投资产业结构

从历史上日本对华投资的数据来看,日本对华投资的产业结构有了明显变化。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制造业上投入的资金很少,在邮政、交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非制造业及第三产业上投资力度较大。到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华投资的重心逐渐转向了制造业,在制造业上的投资所占比例有了显著提升,加工业、电子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日本进一步扩大了对华投资的市场。到了21世纪后,日本对中国的投资逐渐出现了从传统低附加价值的制造工业向医药、运输、化学等高附加价值产业等方向的战略调整[2]。因此,日本对华投资是以制造业为中心,非制造业平稳提升的方向的来发展的。

(图三 90年代至今日本对华产业别投资变化)

长期以来,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吸引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主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东北三省是日本投资商的热门选擇地,利用当时中国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来生产可以得到高利润回报的轻工业产品;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又将投资的目标放在了电子工业上,将投资逐渐转移到了华南及珠三角地区进行电子产业的生产、加工和零售,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子产业园区;到了21世纪,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市场需求变大使得更多的日本投资商将拓宽在华市场定为了主要发展目标。上海、江苏等地由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快,吸引了大批日企的投资,华东沿海地区成为了新的日本企业聚集地。

伴随着中国的产业经济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更新,日本对华投资的重点从以农牧业为原材料的轻工业发展到以电子制造等机械生产加工为基础的重工业再逐步转向以建筑、化学等能源原材料为基本的重化工业,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变。而在日企投资产业结构的升级中,中国的重化工业和电子制造业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3],出现了共同发展的局面。

2.日本对华投资面临的问题

2.1中国GDP增速放缓

(图四 中国近十年GDP变化)

中国在2009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第一次超过了90万亿元;比较往年同期时增长了6.6%,并初步完成了约6.5%的发展指标[4]。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中国自改革开放初期迎来腾飞的30年后,目前已进入经济平稳增长阶段。产业结构方面,如上所述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幅分别为3.5%,5.8%及7.6%。第三产业目前占GDP比重52.2%同比提高0.3%。

第二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6.2%,其中以高新技术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装备制造业增加最快。经济增速的放缓及传统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导致部分日企在华经营条件更加恶劣。

2.2劳动力成本上涨过快

曾几何时中国被称为世界的工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作为世界经济承接体,全球知名企业纷纷在华安营扎寨。中国制造名满全球。然而近几年,由于中国人均工资有了很大的提升,制造业的人均薪酬已经比越南、老挝、孟加拉、印度、尼泊尔等亚洲国家高,劳动力成本优势成往事。据全球咨询公司WTW最新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某些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劳动力十分低价,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竞争有压迫性的影响。如报告中指出,中国各个产业的人力基础薪资比印尼高5%-44%,比越南和菲律宾的员工薪资高出1.9至2.2倍。[5]

2.3中日关系的影响

政治因素作为中日两国贸易间始终躲不开的话题,中日关系自2012年秋,日本擅自将其国有化、两国历史矛盾激化后降至冰点。这也是日本对华投资的拐点。出于对政治风险的警惕及日本企业在华投资呈现观望状态。并隧提出“中国+1”的投资策略,为了避免风险不将投资放在一个国家。计划相继在越南、柬埔寨、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建厂。若两国间始终因为历史原因纠缠,从长期来看会继续导致日企对华的投资的分流。

2.4中国产业政策变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政策以增量为主,对制造业投资的支持力度明显,从中央到地方针对吸引外资制定并提出了许多优惠政策。目前,应对我国GDP增速放缓,产业结构的变化,日企在华制造业中投资比重较高基础制造业由于无法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在华的新近投资或持续经营均受到明显的抑制。

3.日本在华投资机遇与挑战

3.1迎接机遇、应对挑战

二战后,日本经济东山再起,20世纪60-80年代,日本是亚洲东部经济贸易繁盛的国家,投资的区域也由本国扩大到了东亚的其他国家,在亚洲东部区域建设了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雁行国际分工体系”,并以此为根基产生“东亚雁行发展模式”[6]。雁行模式是一种关于产业结构在国际尤其是在西太平洋地区国家间传递的学说。该学说首先在美国出现,日本对其极为赞赏,力图将其作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模式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在西太平洋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像雁阵一样有序;美、日作为领头雁,亚洲四小龙为第二梯队,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为第三梯队。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这种雁阵情况,是由于直接投资过程和产业在不同国家中的传递造成的。雁行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各国产业梯度差的存在。

据德勤公司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指出,中国是近年来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最高的国家[7]。日本早已被中国超越屈居第四,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的正面交锋已无法避免,当然积极的一面,要求日企今后对华投资也要呈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才能有效地利用中国健全的产业链。

3.2迎合市场、智能制造

随着日本电子行业巨头索尼在华大幅度亏损,松下也对自己的白色家电部分进行了调整,夏普则被鸿海收购。消费品市场结构性变化使得大量日企在华工厂不得不关门大吉。尼康的无锡数码相机工厂的关闭,原因便是当下智能手机摄像头的拍照水平越发强大。虽然以索尼为首的日企在摄像头传感器领域保持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在整机上已无法与苹果和中国手机生产商一争高低。除了部分全球仅日本生产的零部件产品仍在国内市场具有支配地位外,其他产业想要发展必须跟上中国发展的脚步。应对中国制造2025,要求日企在华的投资及发展方向应调头转向高端制造业。不二越、安川电机和川崎重工等近年均在中国国内投资,开展工业机器人的制造。

日本在绿色制造等的高端制造业以及养老医疗服务等服务业等方面的发展位居世界前列,反之,中国在社会福利、医学健康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市场需求,经过日本先进的科技类、制造行业和高端的服务行业在华投资,我国新兴行业得到了发展,传统的产业也有了显著的结构性升级,其潜在市场对日本相关企业的吸引力也不容小觑。

3.3深入合作、政策护航

2018年11月5日,中国上海举办了全球第一个以进口产品为主旨的进口博览会。这个展览会议邀请到了全球3600多家企业,包括20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各国展馆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多元化展示形式,覆盖了商品买卖、服务交易、产业规劃、旅行观光等典型性的产品。日本对华投资在未来可以更多地契合一带一路新思路,与中国展开更紧密的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高质量的工业、服务业产品。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其在2019年初汇总了以115家日本主要企业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结果,预测2019年经济景气的继续扩张的为63%。虽然较18年预期有所下降,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之时,希望这股乐观劲头能够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2019年为在华日企注入信心。

【参考文献】

[1]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海外调查部中国北亚课.对华直接投资动向(2012~2017)[R].

[2]胡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的角度[J].经济师,2012(8).

[3]田正.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日本问题研究,2018(3).

[4]李海楠.2019寄望平稳增长坚定发展信心[N].中国经济时报.2019-1-22.

[5]韬睿惠悦(Willis Towers Watson). 2015/2016全球50国薪酬计划报告[R].2016

[6]张帆.论“后雁型模式”时期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J].国际贸易问题.2003(08).

[7]德勤.德勤: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将重返榜首[J].商业观察,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