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019-04-18 07:44李振
智富时代 2019年2期

李振

【摘 要】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基因里,有着对于“考试”以及那些通过考试的得到成功的人们天生的崇拜感,那种以“考试至上”,梦想“金榜题名”的情结深深地影响了无数的中国少年,而这些情节的诞生大多与一个名词“科举”有关。科举制曾经给予了很多寒门学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光辉梦想,也带给了那些落第学子“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的无尽悲哀。科举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风俗习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世卿世禄;九品中正;门阀士族;政治洗牌

科举制是如何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呢?作为一种选官方式,科举制打破了“门第”的界限,推动了中国政治的平民化进程,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中国作为一个大一统国家的政治存在。同时,科举制度在选官方面的科学性,合理性,也使得中国官场上涌现了像王安石、文天祥、张居正这样的杰出官员,他们有的针砭时弊,有的锐意改革,有的忠贞爱国,这些人的出现使得中国历史的天空变得星光璀璨。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演进,到了后来,科举制却成为了人们发泄愤懑的垃圾,这时期,课本上有了《孔乙己》、《范进中举》,类似的故事使得“凶残”与“吃人”成为了人们心中对于科举的代名词。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却又摆脱不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对于“考试”的极大热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于科举,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为长寿的选官制度,做出一个公正合理的认识。

一、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科举制在作为正式的选官制度之前,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着以血缘作为选官标准的“世卿世禄”制度,以举荐为主要选官方式的“征、辟、察举”制度以及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度。但是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向前,这些制度所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通过这些制度,诞生的门阀士族阶层逐渐地垄断了中央上层官吏的选拨,这样一来,使得这些士族们享有极大的特权,严重威胁到了皇帝的最高权力,这种情形,迫切的需要一种科学合理的选官方式来克服九品中正制等选官方式的弊端,于是在隋代,科举制度应运而生。并且,在经过后世朝代的发展创新后,逐步成为了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固定考试,影响深远。

二、科举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对于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所起的促进作用

科举考试的参与者大多笃信儒家学说,而儒家学说则讲究“学而优则仕”,无数的儒生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梦想,通过科举考试积极地参与到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当中。在这些学子为了科举忍受着寒冬酷暑的磨练的时候,他们也在悄然地改变着整个国家的政治格局。通过科举,统治者们建立起一个成熟稳定的官僚体系,而在这个成熟地官僚体系当中,统治者们又制定了相应的权力制衡机制,将国家意志灌输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科举制度对于保障和维护国家机器的政策运转,科学的人才流转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形成了尊重读书的风气

科举考试背后官拜高位的巨大诱惑使得无数人注重读书,发奋学习。“玄门非有用,苦学当自开”,在这种近乎功利的露骨诉求下,也对中国人性格的养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以文化素养选拨官吏的“温暖时代”,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层面。

(三)科举制度对于家族层面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进士及第是一个家族的荣耀,一个学子承当的不仅是自己一个人的兴衰荣辱,也与家族的兴旺得失有着很大的联系。在科举时代,成功的人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失败的那些人,只能无力地感慨着“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用自己日渐枯瘦的手饱蘸自己向墨一样黑的无尽悲哀,科举考试为它的每个参与者留下了很大的家族命题,有的人甚至穷极一生也没有等待自己希望的那个答案。

三、科举对于婚姻观念的影响

科举制度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念,自科举考试之后,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由重视门第到重视科第的巨大转变。在《西厢记》中,张生迎娶莺莺的前提条件就是“科举及第”,若不是后来张生在科举考场上的成功,恐怕只会存在着“晓来谁染霜林醉”的苦苦思念,“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只会成为一个伪命题。而且在中国古代,妇女也以丈夫通过科举考试为荣,曾经有一位姓杜的书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曾成功,他的妻子十分羞愧,在回家的途中收到他妻子的诗,“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这位杜姓书生看到书信后非常羞愧,发奋学习直到考取功名。这则故事也反映出了古代科举制度对于婚姻方面的影响。

四、结语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空城寂寞回”,距離1904的甲辰恩科会试已经过了100多年,可是如何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拨机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能力依然是21世纪的人们面临的庞大社会命题。回首科举制度在1300多年里所走的路并且从中汲取到经验教训,才能使21世纪的中国人避免重蹈20世纪的慌乱与焦灼的覆辙。

【参考文献】

[1]陈顾远:《中国法制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8月第1版.

[2]张晋藩:《中国法制史概要》,商务印书馆2011年11月第1版..

[3]吴敬梓:《儒林外史》,花山文艺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