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非言语交际浅析

2019-04-18 07:44沈蒙
智富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

沈蒙

【摘 要】非言语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异国语言、文化、历史、习俗以外应该掌握的知识。本文就言语交际的含义、种类、功能以及克服非言语交际应采取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了学习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必要性。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跨文化;交流

一、非言语交际概述

非言语交际指的是在特定的语境下,非言语交际的行为伴随或不伴随言语沟通从而进行的信息交换和理解。非言语交际包含沟通环境中由沟通者、沟通者对于环境的运用以及沟通者之间信息交换的潜在价值所产生的感知与刺激。简单来说,言语沟通之外的沟通方式都能够称之为非言语交际。

二、非言语交际种类

非言语交际包含多个方面,如体态语、眼神交汇、身体接触、副语言、时间语言和空间语言。其中体态语包括人们的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等。如正式场合中,美国人的坐姿往往比中国人更随意,从而体现出交流者双方轻松平等的状态。而中国人在正式场合会谈时,会挺直身板、双腿并拢、身体向前倾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作为一种重要的体态语,手势在不同国家也往往蕴含不同的功能:“OK”手势在绝大多数国家都代表认可或者同意;但这个手势在希腊却代表性暗示,同时在日本它指代的是日元。

除此之外,眼神交汇也是一种重要的非言语沟通方式。不同国家对于人们在交际场合中是否进行眼神接触、进行多长时间的眼神接触、何时看以及看谁或者不看谁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则。美国人进行沟通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直接的眼神交流,回避、躲闪的眼神会被看作是不自信、虚伪或者是欺骗性的象征。而在中国和日本文化中,长时间凝视对方是一种不尊重乃至冒犯性的行为,中国的下属或者晚辈在与上级或者长辈交流的时候通常会略微低下头颅并微微颔首以示对对方的尊重。而身体接触往往是显示沟通者双方身份地位差别的方式。在亚洲国家,上级领导会拍拍下属的肩膀表示对其工作的满意,长辈会轻轻摸摸小孩的头以示对其的喜爱。然而泰国人却很忌讳被别人接触头部,因为他们认为头部是最神圣的地方。

副语言、空间语言和时间语言也是非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副语言是言语交际中的伴随语,以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应作为信息传播载体而使用的符号系统。西方人在交流过程中比较介意咳嗽、打哈欠等行为,认为这是对谈话这不耐烦或者不尊重的体现,而中国人则不认为这些行为有太大的不妥。人们运用身体空间的距离来传递信息的行为则为空间语言。跨文化交际之父爱德华霍尔把人们交流之间的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18英寸以内,仅适用于亲密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父母、子女之间);个人距离(18英寸到4英尺之间,适用于较为亲密的朋友、亲人之间的相处);社会距离(4到12英尺,适用于同事或者商业合作伙伴之间,通常他们之间的交往会保留一定的社交距离);公共距离(12-25英尺,适用于公共场合的陌生人或者公共演讲时人们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时间观念的差异也是构成东西方文化交流障碍的原因之一。西方人的时间观念是单时制文化,体现了他们对时间观念的重视。如法国的公交站牌会显示每一班车的到达时间并严格按照这个时间表执行。而中国人奉行多时制文化,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就没有太多的时间约束,也没有太强的时间观念。如中国人交流中所说的“两分钟之后见”和“再等我五分钟”通常是泛指的一段时间概念,而不是确切的几分钟。

三、非言语交际功能

非言语交际功能如下:

1、否定功能。非言语交际的行为通常传达出与语言表达不一致的信息。如感到尴尬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言语来掩饰,但是却会忍不住脸红;在上台讲话的时候我们想尽可能地表现得镇定自若,但是颤抖的双腿和声音却出卖了我们。

2、替代功能。非言语交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替代言语交际而实现其沟通目的。如在朋友感到悲伤的时候,给予对方热情的拥抱会比慰藉的话语更能宽慰人心;交警在执勤的时候会用手势而非语言示意车辆的行驶方式。

3、强调功能。非言语交际能够增强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为了强调事物的重要性,人们会在说话的时候提高音调、使用夸张的面部表情或者手势来引起倾听者的注意从而提高沟通效率。

4、重复或补充功能。这一功能与强调功能类似,指的是非言语交际能够详细解释语言传达的信息并对其作出补充。如人们在示意别人安静的时候,会把食指放在嘴唇前面并发出“嘘”的声音。

5、调整功能。非言语交际的行为能够调节谈话的节奏并传达沟通者的意图。如谈话的时候打哈欠或者注意别的事物说明对话题不感兴趣或者想要离开;一段时间的安静有助于吸引倾听者的注意并开启另一个话题。

四、如何应对非言语交际障碍

1、树立包容心态,求同存异

跨文化交际中存在一些通用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如微笑表达内心的喜悦、点头表示同意、皱眉表示生气,这些通用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基础的情绪共鸣。在与别的国家的人们交往的时候,应提前了解该国的文化习俗与禁忌以及体态语的使用规则,避免产生误解或冲突。

2、消除刻板印象,克服文化优越感

由于人们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长大,会对本国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认知,因此会习惯性地认为本国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是最符合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的,也是最优越的,从而对别国的文化习俗产生排斥心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应认识到各国文化的优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包容、谦虚的心态面对非言语交际中的差异。

3、理解非言语交际行为的重要性

有的同学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掌握了较为扎实的语言知识,同时在与外国人交流之前也对对方文化有所了解,却无法达到较好的交流效果。尽管学习了十几年英语和英语国家文化,却无法对其话语有透彻的理解,也无法让对方完全领会自己的意思。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于对非言语行为没有足够的了解和重视。

非言语行为在人们的沟通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了解各国人们的眼神交流、身体接触以及对空间的看法差异之后,能够采取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如和日本人交流的时候避免直视对方的眼睛,同时避免太近的距离引起对方的不安。有利于人们根据不同的文化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也更能够理解对方的行为从而产生共鸣。

五、结语

能够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是語言学习的目标之一,而非言语交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分支,则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我们在学习外国语言、历史、文化、习俗的同时,也应该了解并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差异,求同存异,消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一萌. 中西文化视角下的非言语交际.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8 (7): 89-90.

(2)吴晨. 从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非言语交际研究, 教育时空, 2016:218.

(3)黄西林. 理解非言语交际行为差异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社科纵横,2007,22.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交流&イベント
交流&イベント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