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公文的发展历史及语言特点综述

2019-04-18 07:44陈文莉陈政权
智富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言特征发展阶段

陈文莉 陈政权

【摘 要】作战公文起源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至今已经有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本文通过讨论作战公文的产生与发展,分析各时期作战公文出现的文种及其语言特征,从纵向的角度梳理了作战公文的发展脉络和各时期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作战公文;发展阶段;语言特征

军队是国家机器,作战公文是军队叙事、行事的文体,作战公文随着国家的征战和军队的职能的实现而产生和发展。由于具有极强的封闭性和指向性,作战公文与其他公文相比,在发展与语言使用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具有特色鲜明的语体特征。

(一)夏商周时期作战公文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产生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据史书记载,那时已经有了记载有关军事、生产、立法、占卜等活动的早期应用文。最早的作战公文应该是“誓”。“誓”即誓师,禁戒之意。据《史记·夏本记》记载,夏王启在位时,有扈氏不服,启去征伐,战前发布了一个誓词,叫《甘誓》;夏王中康时,掌天地四时的官羲氏、和氏荒废政务,中康命令一个叫胤的官员去征伐,做了一篇《胤征》的檄文。这两篇名为“誓”、“檄”的誓师词就相当于现在的“战前动员令”,虽然都是后人根据传说写成的,但应该算是最早的作战公文。

据考古发现,我国至今可识的文字材料,最早的是十九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甲骨文。这些甲骨文大部分是商朝后期从武丁到纣九个君王的各种活动的记录。这些记录显示了当时作战公文行文简陋,逻辑疏散,表达模糊的特点。

西周是一個版图比殷更大的奴隶制国家,其国家机器也比商朝有所强化,加上西周文化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有了空前的提高,所以,其军事活动也趋向于正规,作战公文也越来越规范。与殷商时代的作战公文一般内容比较狭窄单调、形式很不稳定、多数是占卜式和记录式的形式相比,西周时期出现了命令性作战公文:“诰”、“命”、“誓”。“诰”用于训戒将士;“命”用于指挥、任命;“誓”用于出师讨伐时告诫将士,说明讨伐理由。其中,最著名的是《牧誓》和《汤誓》。从形式上来看,《牧誓》较《汤誓》完善些,如行文开头的称谓具体而明确,正文层次更为清晰。在内容上,《汤誓》在历数夏桀的罪行时,只是笼统的地说“夏有多罪”“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对敌罪行的表述比较简单。而《牧誓》中确用了“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不迪”来细数商王的无道,并意识到鼓舞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从这两篇“誓”可以看出,西周时的作战公文,以散文体语言为主。这段时期的作战公文研究的文史主要是《尚书》,尚书中所记录的作战公文,上起传说中的尧舜,下迄春秋中叶的秦穆公。《尚书》将文体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其中,“誓”是作战公文专用文种。贺本伯认为,“‘誓的写作,从它产生时开始,就比较规范,后世也一直少有变化。”闵庚尧认为,“《尚书》中所记录的公文语言特点:一是篇章结构由松散逐步趋向严谨;二是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语体;三是一些篇章采用了陈情、比喻等语言手段,突出了公文的生动性。”当时,作战公文的程式和用语特点与其他公文的程式和语用特点相差并不大。

(二)春秋战国时期作战公文的发展状况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段时期,战乱频发,军事活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因而作战公文的写作也空前繁荣起来。这时候,各国内部和交战双方来往的军事公文大量增加,出现了“檄”这一作战公文文种。“及春秋,征伐自诸侯出,惧敌弗服,故兵出须名,振此威风,曝彼昏乱。”“檄”也称“瞰”,春秋以前称之为“誓词”,直到战国时才被称为“檄”。《文心雕龙》将“檄文”定义为,“檄,军书也”,“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这段时期,虽然“诰、誓、命”等文种仍然在使用,但是,与商周时期的作战公文相比较,“最大的进步就是公文语言的口语化,篇章结构进一步的完整化。”

(三)秦汉公文发展状况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中国统一大业,并对作战公文的名称、用途和公文工作制度进行了改革。增加了文种“诫书”、“表”。“敕书”又名“敕”或“诫敕”,用于对边疆军事将领进行训导的军用公文。“表”本与“章”相同,是用于谢恩的公文。到魏晋以后,成为用于向上陈述军情的作战公文。唐宋至清,又成为叙述军事成败的降表。该阶段的作战公文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作战公文的体式基本定型,制度基本确立;二是作战公文的文风与文学作品的文风对立基本形成。汉时出现了言兵事的“疏”、“议”、“移”(“移”与“檄”等同),如晁错的《言兵事疏》(《汉书·文帝纪》),就是讲述如何对付当时匈奴侵扰的作战公文。侯应的《罢边备议》(《汉书·匈奴传》),也是讲述边疆不可不守,后患不可不防的作战公文。当时的“移”又分为文移和武移。另外,两汉对公文制度在原有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改进,进一步确立了作战公文制度,如用于作战公文保密的用印制度和密封制度等。这个时期的作战公文出现了骈体化现象,严重违背了作战公文务实、明了的拟文宗旨。

(四)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作战公文发展状况

公元169年东汉建安年至公元581年隋朝建立近四百年,为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在“公文名称、写作程式、文件签押、官印移交、公文用纸等方面,都有一些新规定。”这时的作战公文文种出现了“令”,“令”主要是由最高军事指挥官发布的。同时,人们还建立了“押缝”制度,即开始实行承办人在有两页以上的作战公文纸的首尾纸缝间题字的办法,目的既为了表示拟制人对所拟作战公文的负责,更是为了防止作战公文被篡改。这一时期的作战公文出现“骈体公文初见端倪,冗长之风近一步发展”的现象。不过,这时期对于作战公文文风本质的认识,也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刘勰在谈到“檄文”的写作时认为:“植义飏辞,务在刚健……,必事昭而理辩,气盛而辞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对于作战公文的认识是:“事昭而理辩,气盛而辞断。”从刘勰对隗嚣的《移檄告郡国》一文的评价:“观隗嚣之檄亡新,布其三逆,文不雕饰,而意切事明,陇右文士,得檄之体也。”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作战公文的文体特征应该是“文不雕饰,而意切事明”;从刘勰对草写檄文的主要要求:“凡檄之大体,或述此休明,或叙彼苛虐,指天时,审人事,算强弱,角权势,标蓍龟于前验,悬鞶鉴于已然,虽本国信,实参兵诈。谲诡以驰旨,炜晔以腾说。”的概括,我们可以反观当时作战文公文的主要内容和功能。

(五)隋唐宋元时期作战公文发展状况

公元581年,北周勋臣杨坚夺取政权,建立了隋朝。与秦汉时期相比,隋唐宋元时期,尤其是唐宋时期的作战公文的制作、制度与管理日益完善。唐没有新增作战文种,著名的作战公文有骆宾王的《讨武曌檄》(《骆丞集》)。南宋作为多战之秋,出现了许多作战公文。宋还增加了“御札”和“敕牓”两种作战公文文种。其中,“御札”是用于颁布重大作战命令的文种,“敕牓”是勉励将士的作战文种。这一时期的作战公文不仅思想深邃,逻辑严谨,而且语言明白晓畅,言简意赅,铿锵有声,句式起伏婉转,气势流贯,表现力强。唐中期兴起的古文之风,对于当时作战公文克服六朝浮泛文风的流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元稹对白居易公文“当”、“实”、“直”、“尽”的四字评价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人们对作战公文文体的理解和认识也无外乎如此。在公文格式方面,张清明认为:“至宋元,文书材料的结构与逻辑进一步严密,形成了起、承、转、合的格式。”在保密制度方面,唐作战公文的保密制度有“诸泄密大事应密者绞。”这样的论述。宋还专门设立了枢密院负责“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宋史·职官志》)。为了补救写错的公文,唐初采用了“贴黄”制度,这时的“贴黄”主要是为了写摘要。宋沿用了“贴黄”制度,后来,又将增加了公文制作的日期、地点、缘由等内容的“贴黄”,也称“引黄”。直至明朝崇祯时,又复称“贴黄”。至元时,蒙语、俚语在作战公文中随处可见,出现了俗话纳入作战公文的现象,从而形成了对传统的以文言文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作战公文的冲击。

(六)明清时期作战公文发展概述

公元1368年,朱元章称帝于南京,建立了明朝,进入明清作战公文发展时期。明清的公文名目繁多,这时出现了“牒上”這种军事上行公文。这种军用公文只存在于明代。“凡各处守御千户所兵马指挥上各府,皆用牒上。”但常用作战公文文种仍然是令、檄、移(武移)、表、奏、诏、令等。明著名的作战公文有《讨汉番平班师诏》(《皇明诏令》),涉及军队建设的公文有范济的《上书言八事》(《明史·范济传》),于谦的《议和虏不便疏》(《明经世文编·卷一》),张居正的《论边事疏》(《明史·张居正传》)和谭纶的《练兵疏》(《明史·谭纶传》)等。清作战公文的特点与普通公文无二,也是“语言简明,格式规范。”清著名的作战公文集有《谕兵刑二部》(《康熙亲御制文集》)。明确强调作战公文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对于贻误军机的惩罚也很严厉,如《明律集解·卷三》规定“若行移文书,误将军马、钱粮、刑名重事紧关字样传写失错而写补改正者,吏曲笞三十……,有碍调拨军马及供给边防军需钱粮数目者,首领官吏曲皆杖八十,若有规避故改补者,以增减官文书论,未施行者各减一等,因而失误军机者,无问故失,并斩”。明清作战公文的保密制度也是相当严格,明建立了密疏制度。

太平天国时期,规定只有东、北、翼三王可具本章向天王上奏军机要事。在文风改革方面,洪仁玕《在諠谕合朝内外官员人士》中限定:“一应奏章文谕,尤属政治所关,更当朴实明晓”。洪秀全颁布的《戒浮文巧言谕》中规定:“嗣后本章禀奏以及文移书启,总需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太平天国对作战公文的语言要求,对后世作战公文语言的“精炼、切实、明了”文风的建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七)国民政府作战公文发展、研究概况

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公布了公文程式条例,条例规定采用“令”、“咨”、“呈”、“示”、“状”五种公文文种,从而废除了几千年来所使用的“制”、“诏”、“册”、“敕”、“章”、“表”、“奏”、“题本”等公文文种。但是这时的公文语言特征是“虚词浮文,堆砌术语。”1928年11月颁布的《公文程式条例》又规定,常用公文为:“令”、“训令”、“指令”、“布告”、“任命状”、“呈”、“咨”、“公函”、“批”九种公文文种。关于作战公文的缓急等级划分和保密制度,国民政府1933年8月颁布的《各部会审查处理公文改良办法》将文件分为:急要件、重要件、次要件、先办后呈件、密件和普通件。并规定,密件在“会稿簿及回单上均不注明事由,原件及附件应用火漆封固,封面注明稿号,派专员送。”

据唐早生在其《介绍几本军用公文写作著作》中的不完全收集,国民时期出版的研究军用公文写作的著作有六册。该书突出了军用公文的特殊性,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介绍。

(八)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公文发展状况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公文工作,当时针对公文的各种程式和管理办法的规定,都是基于公文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军事斗争服务这一宗旨而制定的。1938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发布《改革公文程式的理论与实践》的指示函,对公文的程式和各种要求进行了规定。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又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新公文程式》,对常用公文文种进一步作出了明确。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办公厅发布了《简明公文程式》和《公文处理办法》。这些都充分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作战公文的拟制和处理工作进一步趋于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用公文的研究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发展态势,并先后4次对作战公文问题作出了规定。1992年3月30日军委办公厅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机关公文处理条例》([1992]6号文件)。2005年10月2日中央军委又再次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军队机关公文格式》(以下简称《格式》)。《条例》对军队机关公文的文种、格式、行文规则、发文办理、收文办理、公文立卷归档、公文管理等进行了新的规定。《格式》从范围、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公文用纸主要技术指标、公文用纸幅面及版面尺寸、公文中图文的颜色、排版规格与印制装订要求、公文中各组成要素标识规则、公文的特定格式、印制二维条码的公文以及示例等11个方面对公文的格式进行了规定,标志着我军公文的拟制与管理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阶段。

4000多千年来,我国的作战公文发展的特点在于:由于口语与书面语分支较早,所以,历代的作战公文语言都采用文言文拟制。但是,文言文始终与丰富、生动、通俗的口头语言脱节,所以作战公文始终呈现单音字多,一词多意带来的岐义现象严重,句式变化少等特点。这些不足,与几千年骈体文风的雕章琢句、玩弄辞藻、规避取巧、浮泛逢迎的颓风陋习结合起来,形成了严重影响作战公文准确性与表达力的一大障碍。1930年,国民政府提出了公文要用白话文的要求,这种矛盾一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一改旧貌,使作战公文语言从以文言文为主过渡到完全使用白话文,这是作战公文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作战公文的体式、规格、保密要求等做了进一步规范。现代高技术战争战场环境的瞬息万变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作战公文语言运用和保密机制要求更高,对于现代作战公文的语言特点的总结也各有侧重,不过“快、精、准、实”应该是现代战争对作战公文的最基本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闵庚尧.中国古代公文简史[M].档案出版社, 1988.

[2]张清明.文书学及实用公文[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4.

[3]胡明波.中国古代公文名称演变及分类[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3).

[4]刘凯.民国时期公文规范化进程研究[D].云南大学, 2015.

猜你喜欢
语言特征发展阶段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创业企业阶段性动态管理模式研究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黑人英语的语言特征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