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审视

2019-04-18 07:44邱伟鹏
智富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自我基督教人生观

邱伟鹏

【摘 要】试观现今的社会,可谓是科学昌明的时代,然而我们可以看到,仍有不少的人选择信仰宗教,令我十分感兴趣的是他们在追求着什么样的生活目标?他们又是如何思考宗教的价值的?不同宗教,随着教义的不同,又会对人认识自身方面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因此,本文着重比较基督教与佛教之间,对人的来源、人性等主题解释的不同,由此来体现两种宗教理论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基督教;佛教;自我;人生观

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从哪里来?人性究竟是善是恶?能为人安身立命之处何在?对此类问题的解答,谓之人生观。只要是个智力成熟、精神正常的人,便不会没有他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对自己存在理性审察的结果,持有人生观,可谓人这个被亚里斯多德称为“理性生物”的东西,与低一等的畜类之重要区别所在。愈是智力发达的人,愈是严肃认真地审视反思人生,确立自以为是的人生观。柏拉图说过: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只有精神不健全的人,才会不思考人生而象猪犬一样浑浑噩噩地活着。

几千年来,东西方无数哲学家们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体系,除此之外,各大宗教也对这些人生的重大问题给出了独有的答案。

一、人从哪里来?人的产生和来源

人从哪里来?这个简单而古老的问题,可以说曾激起了不少科学家和哲人们的好奇心。更是基督教徒们所关心的问题,在《旧约·创世纪》i中便详细记录了上帝创造这世界和人类的过程,“上帝在第一天创造了光,于是有了光明与黑暗、白与昼的区别...第六天创造牲畜和昆虫等生命体以及男人和女人作为万物的管理者。”ii “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iii从圣经中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人因上帝赋予了圣灵,才得以拥有生命,人便是上帝以自己为形象,所造的受造物。

而“受造物”这个观点可能在两个方面影响着基督教徒们的观念,首先,基督教徒强调着与上帝的立约,时时遵守着戒条,因此来确定自己是上帝的子民。生活的意义很多时候,便是与上帝联系在一起。iv其次,对上帝的信仰唤起了尊重生命的意识,从圣经中一些间接的经文,可以让人一窥端倪。如神说:“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因为神造人,是照自己的形像造的。” v这段经文也可以如此解读:别人是人,我自己也是人;别人是照神的形像受造的,我也是。因此,我不但不可杀害别人,而且也不可杀害自己;我若违反神这个吩咐,我便是污辱神的形像了。

又如《圣经》说:“凡活物的生命和人类的气息,都在神手中。”vi “耶和华使人死,也使人活……。”vii从描述中也看出,《圣经》强调生命的主权在神的手中。因此,杀害别人或杀害自己,都属于侵犯神的主权之行为。这种心中没有神的地位之行为,能蒙神喜悦吗?此外,还有许多例子,恕不一一赘述。

与基督教的创世说不同的是,佛教并不清楚地交代人的来源。在《长阿含经》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地球上的人是从光音天下來的。光音天是二禅天。光音天的人就是在空劫(成、住、坏、空)快到成劫的时候,飞行过来的。那个时候,地球上还没有人,但是有很多的丰茂果实。他们吃了这个地面上的果实之后,就飞不动了——因为浊重了。之后慢慢地有了男女之别,有了世间的感情、爱欲,慢慢地家庭也产生了。有了家庭就有私有财产,家与家之间就有纠纷,于是产生裁判官(刹帝利),而后慢慢形成了国家。viii

这段经文虽然看似道明了人类的起源,然而并不能这样去理解佛教。佛教对这问题的讨论,是属于把人类漫长的历史,截取一个节点,然后加以讨论。在光音天之前,尚有众生在无量劫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光音天一说也确实没有解决人类起源的问题。对于人类的起源的讨论,在佛教中实属于十四无记之类的问题,即没有实际用途,不能解决终极关怀的理论游戏。ix佛教对此,多教人将精力放于解脱生死中,又如《箭喻经》中的比喻,若人中毒箭,应立马求医,而不是急于解决箭从何处来,制作材料等等无关紧要的问题。

综上所述,两者对人类起源解释的不同,带来的是生活的意义的不同,一个侧重于归顺上帝,一个侧重于解脱生死。

二、人性的善与恶

在基督教和佛教中,与人类起源问题,联系紧密的是人的本性的问题,前者解决的是人从哪里来的问题,后者则是在问,人所应具有的、难以改变的本性。即人性的概念。

在基督教中,则存在着原罪一说,即认为任何人本来具备天赋的善(即禀有圣灵),因通过理性和意志的抉择而变恶。他们的罪先天地来自其祖先——亚当与夏娃。他们违背与上帝的约定,吃了分辨善恶树的果子,这种悖逆带来了罪,带来了罪恶感和羞耻感。最重要的一点是,导致了人与上帝之间的一种疏离状态。人因此开始堕落,更容易受到魔鬼和自己肉欲的引诱而干坏事,不再追求着完善。x

在这种原罪—人性观的影响下,人的生活有可能更多地倾向于内省和悔罪。

与基督教不同,佛教虽说人有贪嗔痴等烦恼,但烦恼的生起,都需要条件,因缘。而一切人,乃至一切众生,他们真正能自存不依他、不变不改的本性,是心性,是佛性,佛教对人宣称“一切众生皆可成佛”。xi其实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解脱的可能性,在“佛性”的概念影响了,其实强调的还是一种平等的观念,佛教中,不论是凡夫,亦或者是圣者,菩萨,乃至于佛陀。都有可能自下而上,不断通过自身的修行,而得到自我的提升。

三、人生的归宿

在探讨两个宗教对人性的看法后,同时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即人生最终的归宿在哪里?从上文得知,基督教主张的是人是有罪的,其后也必然强调人要进行赎罪,努力去修复人与上帝的关系,从疏远到重新和睦。但人无法靠自身的力量去洗净自己的罪孽的,唯有依靠上帝的恩典,才得以赎罪。

不仅如此,在《圣经》中记载着神有两次审判,神的第一次审判,是对蛇、女人和亚当的审判。神既在人的今生对其进行审判,使人有改正的机会,更在末日来临对所有人进行最后审判,“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xii最终决定人们是进入天国和上帝同享荣耀还是堕入地狱。

而佛教不同于基督教之处,在于佛教并不是以天堂或地狱,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地。而是追求对世间真相的了解,破除一种对真理无知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明),追求脱离整个轮回,而不再因贪图世间的福报,而再流转生死。xiii此外,与基督教强调“将自身的救赎托付于上帝”不同,佛教主张的是“自作自受”。自己的行為并不是靠上帝来判定,而是自己。人自己做自己的主宰,人以自己的业所导致的结果(业报)做出实际自我审判。

至于佛菩萨,其本质上不是一个像上帝一样的审判者而是以导师的形象出现,所做的工作更多的是接引,即引导、摄受、启发众生。如佛教中的净土宗的阿弥陀佛,在人现世生命临终时,对那些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且持名念佛,一心不乱者,接应引导至西方净土世界。但接引的前提之一,是人们必须坚持自力的修行。可见,在强调佛菩萨的帮助时,佛教所凸显的还是比较侧重个人的主体性,个人的努力,这也是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明显的区别之一。

四、结语

上述几点,并不能终结对于两者的比较,宗教之间的异同,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切入。本文试着从宗教教义对宗教徒的人生观的塑造方面,试图得出两者之间思想的差异。然而,话虽如此,也怕有牵强附会,过度解读的地方,这篇小文,只能说是笔者的一次小小的尝试。

注 释:

i 本文所引用的《圣经》为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印.普通和合本.2013年6月.

ii 《创世纪》1章-2章

iii 《创世纪》2章7节

iv 麦格拉思..《基督教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第41页.

v 《创世纪》9章6节

vi 《约伯纪》12章10节

vii 《撒母耳记上》2章6节

viii 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卷.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0.

ix 陈兵.《佛陀的智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30页.

x 张庆熊《基督教神学范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240页.

xi陈兵.《佛法对人性中根本矛盾的解决》.《法音》. 1992 年第7 期.第3页.

xii.《启示录》20章13节.

xiii.吴言生,赖品超,王小朝.佛教与基督教对话.北京:中华书局,2005.第211页.

猜你喜欢
自我基督教人生观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