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儿》的悲剧意蕴及意向营造

2019-04-18 07:44董庆菊
智富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月牙儿

董庆菊

【摘 要】本文分析了《月牙儿》的悲剧意蕴和意向营造,这体现了饥饿对女性尊严的战胜,从而加深了对社会本质的揭露和对其罪恶的批判。

【关键词】《月牙儿》;悲剧意蕴;意向营造

一、深厚的悲剧意蕴

1930年,老舍初到济南任职,此时距离济南“五三”惨案的发生,已近两年。但是刚刚回国的老舍还是敏锐地感受到战乱给这片土地带来的疮痍。因此老舍到济南教书不久,就开始调查日本在济南制造“五三”惨案的经过,为创作长篇小说积累素材和酝酿情感。感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创作出小说《大明湖》,以一对底层母女的悲剧命运反映出劳动人民的苦难。不料,小说在战火中遗失。老舍万分沉痛,只能凭借记忆对小说的核心情节重新整理,集结成小说《月牙儿》。因为对于人物和情节烂熟于心,老舍写作的姿态更加从容不迫,浴火后重生的小说也更加纯熟,在思想和艺术上较之以前的小说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月牙儿》是一部关于金钱,饥饿,生存和苦难的小说。饥饿在文学史上和爱情,战争,死亡一样都是引起作家极大关注的主题。在这部小说里,老舍把饥饿放在了极其突出的位置,并深入了描写了由饥饿引发的一系列的道理伦理层面的冲突。同时,在对抗饥饿的过程中,男女并非处于同等地位,女性因为自己的性别特征,在攫取食物和谋求生存方面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因而也就面临着更为严峻,更为残酷的考验。老舍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体现了他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中的“我”一出场就被饥饿和贫困所包裹,“可是我更感觉自己的悲惨,我冷,饿,没人理我”。父亲死后,失去依靠的母女两人开始走向了对抗饥饿和贫困的征途。谋取食物的第一种方式是通过独立的劳动–帮别人洗衣裳,无奈微薄的收入依旧不能维持母女两人的生存。母亲只能选择第二种方式–嫁人。依靠婚姻换取生存保障。这时候的婚姻已经变成了一场交易。过了几年“新爸”不知去向,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里,婚姻对于女人来说,并不是永久的保障。在独立劳动和嫁人的方式都以失败而告终之后,母亲只能走向了一条在“我”看来不能理解的绝路—用身体交换食物和生的权力。但是,对于女人来说,用来换取食物的资本—青春和美丽,也不是永久的,母亲看透了这生存的残忍的道理,只能选择再次嫁人却被抛弃。受过教育的“我”,竭力想摆脱母亲的人生轨迹。受过教育的“我”,试图“不依赖任何人,我要自己挣饭吃”,但是“走了整整两天,抱着希望出去,带着尘土与眼泪回来,没有事情给我作”,当自己去自谋生路的时候,我才真正原谅了妈妈,并认识到“妈妈所走的路是唯一的。学校里教给我的本事与道德都是笑话,是吃饱了没事的玩艺。”我所选择的第二条路,是依靠胖校长的侄子,用恋爱交换食物,但是我与母亲的不同处在于,我看清了女人依附男人和婚姻的不可靠,所以当小磁人来找我的时候,我更加领悟到“妈妈是对的,妇女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妈妈所走的路。”但是我不肯马上就走,还要奋力挣扎,女招待的工作让我更认清了现实的黑暗和无处可逃“妇女挣钱就得这么着,没有第二条路”,“妇女的命运不在我们手里”,当依靠自己的劳动和依靠恋爱均失败后,我不再抗争,“实在挣不上饭吃,母女子得承认自己是女子,得卖肉”。我最终走向了母亲的路,也是唯一的路。但是在现实黑暗的逼迫下,我一步步踏上了母亲所走的路。女儿的职业是世袭的。这里体现了饥饿和贫苦对人格尊严的战胜。

小说设计“我”与母亲相同的人生道路和悲剧命运“女儿的职业是世袭的”,深刻的揭示了暗娼不是孤立的人生现象,不是个别人的悲剧命运,而是三十年代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在饥荒,战争,混乱的年月里,人们失去了获取吃食维持生存的正常途径,对于女性来说,维持生存更为艰难,为了存活,她们只能用身体去交换生的权力,这体现了饥饿对女性尊严的战胜。

二、意象的营造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对立统一的范畴,象指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一般指景或物;意指意蕴,指象中蕴涵的意,一般指作者移情于象而产生的结果,因此,意象的营造是审美主体情感投射到物象的艺术加工过程。

“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浅金。”小说开篇就带出月牙儿,而且是带着寒气的,这种寒气并非仅仅是月牙儿散发出来的寒气,更是主人公生命中充溢着的寒气。“月牙儿”意象在小说里贯穿始终,出现了十多次。虽然它对于小说的情节发展没有任何推动作用。但整篇小说都因“月牙”意象的笼罩,构成小说诗意的凄美意境和悲剧性氛围。月牙儿是主人公意绪情感的象征。情绪本是无影无形的,但是在寄托在月牙儿上,便成了真实的可以触摸的。“那么一点点光,那么一点寒气,老在我心中,比什么都亮,都清凉,像块玉似的,有时候想起来仿佛能用手摸到似的。”主人公始终处于一种孤独,无爱,冰冷的情感世界里。30年代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以及混乱的社会秩序,使传统文化中仁义、廉耻这样的优秀成份也流失殆尽,亲情在贫穷的碾压下,也已经退化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对于爱情,主人公更是绝望的,穷人失去了恋爱的权力,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而当我做了暗娼以后,“因为接触的男子很多了,我根本已忘了什么是爱”。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低级的生存需要满足之后,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因为贫苦,主人公的精神始终处于没有爱和归属感的黑暗境地里。就像天空中被黑暗所包围的月牙儿,在无边的黑暗中无依无靠,无尽的孤独和落寞。

月牙儿表面是情感意绪的象征,实际上是主人公命运的象征。月牙儿的周遭永是黑暗的,放着清冷微弱的光。月牙的形象总是残损的,宛如主人公一生的命运。“我心中的苦处假若可以用个形状比喻起来,比是月牙形的它无依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便被黑暗包住。”月牙儿第一次出现在主人公的父亲去世后,“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照着我的泪”这是“我”一生命运的转折,暗示了主人公一生凄苦的命运。后来小说写到有三个时期没有看到月牙儿。第一个时期是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小说写到“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儿”,相比之前的饥寒交迫,主人公此时的生活较为殷实,衣食无忧,甚至还可以上学,因此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也是安定的。第二个时期是母女分离后,我需要自谋生路。“我又老没看月牙了,不敢去看,虽然想看。”此时主人公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惧和失望,因为预料到自己的悲剧命运,所以不敢去看被无边的黑暗包裹的月牙儿。第三个时期是主人公生活中最低谷、最黑暗的时期,她在万般无奈之下承袭了妈妈的职业,沦为暗娼,她最终被黑暗的社会环境所吞噬。连如月牙儿一般的微弱的亮光也看不到了。月牙儿意象在小说里贯穿始终,但这也并不是说它随着故事的进展而处处可见, 它总是出现在主人公命运转折的关节点,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内涵,见证了她人生悲剧加深的过程,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月牙儿”意象的使用,使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和低回婉转的抒情性,避免了直抒胸臆带来的情感泛滥,使其情感的表达更为内敛和节制,使读者而在悲戚的情感体验中更能领悟到蕴含在作品中的悲劇意蕴。小说自始至终都笼罩着一种如泣如诉的压抑氛围,让人倍感凄凉,从而加深了对社会本质的揭露和对其罪恶的批判。

【参考文献】

[1]张岳.超越性别的女性生命体验—析老舍《月牙儿》的女性意识[J].成都大学学报,2007(1).

[2]贺星.论老舍小说<阳光>中“新阳光”形象的当代意义—兼与《月牙儿》比较[J].江南大学学报,2010(4).

[3]朱慧娟.无奈背后的必然—对《月牙儿》主人公形象的解读[J].作家杂志,2008(2).

猜你喜欢
月牙儿
月牙儿
月牙儿
月牙
月牙儿弓
月牙儿
浅析老舍《月牙儿》中的情感缺失
月牙儿弯弯
为什么月亮会变成弯弯的月牙儿
小月牙儿
月牙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