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研究

2019-04-18 07:44李娟娟
智富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法治素养高职学生

李娟娟

【摘 要】“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国家建成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和出自真诚的信仰。唯有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自己的法治素养,让法律成为最高行为准则,我们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养成与国家法治进程紧密相连,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养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提供一些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建议,让法治成为一种普遍接受并自觉践行的校园文化,减少校园犯罪率,为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法治素养提供经验借鉴,推动广大高职院校积极培育学生法治素养,为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价值基础。

【关键词】高职学生;法治素养;主要路径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内涵及教育发展现状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内涵

研究新时代高职学生法治素养教育,首先要弄清法治素养的内涵。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给法治素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法治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对于保证人们尊崇法治、遵守法律具有重要的意义[1]。通过这一定义,我们发现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首先需要学习一定的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其次,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是让大学生具备用法律方法妥善处理自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的能力。最后,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守。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肩负起建设法治国家这一历史重任。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发展现状

1.法治意识淡薄,大学生犯罪形式多样

近年来,大学生违法数量呈现增加趋势,违法的原因也日趋多样化。如2008年4月南京某职业技师学校学生黎某在南京下关多个小区制造了多起纵火案,据报道黎某极度自闭,想通过放火来释放压力。有出售国家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如2014年7月,河南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闫某暑假在家门口掏鸟窝,在朋友圈贩卖,同年9月3日被批准逮捕。后经法院审理查明,闫某掏的鸟是燕隼,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5年5月28日,新乡市辉县法院一审判决,以非法收购、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闫某有期徒刑10年半,法庭调查的证据表明本案例中的闫某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的,但因为他的法律意识的缺失才造成了自己牢狱之灾。有集资诈骗的,如2018年4月,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孙某在快手平台和微信朋友圈用MAC数字矿机集资诈骗上千万,受害人众多,这些案件既反映出部分高职学生法治意识淡薄,又反映出部分高职学生对“法”的漠视,视“法”如同儿戏,懂法但不尊法守法,没有形成从心底真正的信仰法律、尊重法律權威。

2.大学教育体系对法治素养教育不够重视

我国当前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是以专业课教育为主,对于法治素养的教育主要是依托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个公共必修课。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这门课一共48学时,但一学期实际上课学时一般在39到42之间,法律部分基本在6学时左右,而教材中法律部分内容几经修订,几乎全是纯法学理论知识,教材中又无法律条文和匹配案件讲解知识点。教学时间少,教学内容多,再加上授课教师多是思政学科背景,对法律本就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为了完成授课任务,上课多采用照本宣科式。因此,传授的法律知识也非常有限,学生积极性不高。此外,高职大学生大多时间还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对于在实习阶段碰到的一些法律问题,由于缺乏法治实践的经验,往往茫然不知所措,要么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要么自怨自艾,却没有想过拿起法律武器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我国当前大学教育体系对法治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阻碍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3.新时代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零零后是大学校园的主力军,他们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新时代新媒体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朋友圈等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但是,网络信息良莽不齐,尤其是负面消息的传播速度更是令人惊恐,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目前,网络环境中的一些“冤假错案”、“司法腐败”、“粗暴执法”等负面消息的传播,使得学生们对法律产生质疑,怀疑法律的公正性。[2]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散布不利于法治国家建设的言论,以此消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与法治信仰。对于高职学生自身来说,本就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又处在一个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年龄段,难免会被网络负面消息所影响,做出不理性的判断与选择。再加上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色彩,一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很难分清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不自觉地会把游戏世界中对待对手的方式带入现实社会,这些都是阻碍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因素。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学生法治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大学生应该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着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路径。据中国政府网2016年6月提供的信息,到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341所,招生数348万,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数1048万,占到高等教育的41.2%。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高职大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还必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在现实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任性妄为,考试作弊、打架斗殴,无视学校的规章纪律,小偷小摸也变成了个别同学的生活来源,而这些行为都不被认为是可耻的行径,反倒被披上“合理化”的外衣,无不说明大学生对“恶”的纵容。

新时代高职大学生群体与其它普通高校(这里主要指本科院校)及以往的大学生群体相比既有不少共同点,又有许多不同点。他们成长与互联网时代,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也容易受到诱惑,他们中大多数因学习成绩较差未能圆理想的大学本科之梦而深感无奈和遗憾。虽然他们从总体上、主流上看是积极进取的,但与本科院校学生群体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心理问题凸显,自控能力较差,法治意识淡薄。在高校,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但该课程的课时少,课程体系更多侧重于法律理念方面,缺少实践性和互动性,特别是缺乏针对大学生犯罪方面的教育和教学,导致法治教育并没有达到应有的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在大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及识别违法犯罪的能力较低。要使高职大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法治素养教育。

(二)高职学生法治素养教育是依法治校和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

依法治校是为了呼应依法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努力实现好依法治校才能更好地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校就必须要加强校园法治的普及,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让校园的管理体系、教育体系有法有据。[3]依法治校的前提是要加强校园法治的普及,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意识,明确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底线就是不能触犯法律。目前,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校期间普遍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2年后就会步入社会工作,由于他们身上的特性加上好奇心的驱使,步入社会后,若在校期间没有进行法治素养的教育,面临实习期间的工资待遇问题、工作时间等,可能就会从其它方面找宣泄口,从而在复杂的社会圈子中迷失自我,走上歧途。所以,高职学生法治素养教育与依法治校、依法治国、大学生自身发展息息相关。同样,只有努力建设一个具有法治文化氛围的校园,才能对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教育有所启示。

三、时代高职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主要路径

1.依托《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

高校法律课堂是提高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最直接、最根本的阵地。而非法学专业的同学,入校以后接触的唯一与法律相关的必修课程就是《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因此,高校讲授这门课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全章节融入法治素养教育内容。如“绪论”“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部分讲清楚法治素养的内涵,让学生知道法治素养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問”“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反对错误人生观”中融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内容。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中融入守法观念。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第二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中融入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法治教育内容。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融入互联网法治建设。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融入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中的法律规范、维护职业生活秩序中的法律规范和维护家庭生活秩序中的法律规范内容。[4]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引导学生树立法治信仰、尊重法律权威。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案例小组讨论、分组辩论、法律微电影、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多种模式。

2.依托学生社团,积极推进法治校园建设

课堂教育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教育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从学生层面来说,可以成立专门的普法社团和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不定期开展普法活动、法律咨询活动、法律维权活动。还可以创建新媒体公众号把校园内发生的一些犯罪事件及时投放到大学生网络空间,增强法律宣传受众面。从学校层面学校来说,可以设法治文化长廊,打造法治校园文化,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法治观念,接受法治熏陶,使大学校园形成一种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从教师层面来说,法治素养的养成和学生平常是否遵守校规校纪等规则密切相关,课堂上对学生的迟到、早退、打架等现象应及时制止。

3.依托法治社会实践,搭建学生法治实践平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时代大学生是创新的一代,是突破的一代,是发展的一代,更是实践的一代。法治素养教育,离不开法治社会实践。学校可以邀请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或是法律一线工作人员来校开展讲座,通过具体案件的剖析,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认识到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自身法治素养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审判,参观监狱、戒毒所等地方,让大学生在参与真实的情境体验中,深化对法治理论知识的认识,实现法治知识向法治实践的跨越。《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还可开展涉及法律问题的各种专题型实践,如:关于大学生网络贷款、兼职中权利保障问题的社会调查。当然,这一切是否能够顺利实施还需要学校实践教育经费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

[2]张文婷.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与提升研究—基于福建省高校的调查[D].福建农林大学,2016.

[3]杨忠明,何曾艳.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6).

[4]向长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J].安徽文学,2018(9).

猜你喜欢
法治素养高职学生
日本国民法治素养培养体系研究及启示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