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萍:我做调解工作心里甜

2019-04-19 01:18付晓平孔令宁
银潮 2019年3期
关键词:袁某小武杨某

文>>>付晓平 孔令宁

郭凤萍在工作室

77 岁的郭凤萍裹着厚棉袄,走街串巷,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大妈。可她是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的“名人”——居民产生纠纷时,就有人说:“去找郭大妈调解吧。”

2018年5月,在司法部召开的全国人民调解工作会议上,郭凤萍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她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只要社区有需要,我会管更多的事,跑更多的地方。”

成立工作室,及时化解矛盾

在社区、街道,居民们喜欢找热心的郭凤萍聊一聊,谈谈烦心事。有一次,一个外地人对她说:“大妈,我们外地人来南京真不容易,有了矛盾没人管。”郭凤萍想,没人管,我来管,管好管不好都要试一试,不能让外地人说我们不管事、不厚道,更不能让他们四处碰壁。

矛盾调解,她刚一接触就发现不少问题,比如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劳动保障等,都牵涉到法律。碰到不懂的她就去书店买书,除了自己看,还经常送给调解对象和遇事需要的群众看,让他们学法、懂法。2011年7月25日,在区委老干部局、区司法局及街道支持下,由她负责的“夕阳红人民调解工作室”挂牌成立。2016年底,该工作室扩充到了4个点。

一天,她刚要出门,接到一个求助电话:“郭大妈,我是小蔡,现在晓庄立交桥下面,你快来,不然就要出人命了。”郭凤萍立刻打车赶到事发地,看到小蔡正在争夺另一个人手中的雪碧瓶。她问小蔡:“你们这是干什么?”小蔡说:“他是我弟弟小武,瓶子里装的是汽油,他要拿它去和别人拼命。”面对情绪失控的小武,郭凤萍和小蔡一起将小武手中的瓶子夺下来。小武哭着说:“我来南京好几年了,用小面包车做点流动水果生意养家糊口。现在父亲患重症花掉了十几万元,后续还需治疗费,两个孩子也需要学费。市容管理人员说我做生意影响市容,不让我干了,一家人怎么活?”郭凤萍安抚说:“你的处境可以理解,但是采取极端手段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杀人要偿命,你死了,你的老婆、孩子还有父母怎么办?再说,市容管理也不是针对你个人,整治环境不是不给你做生意,而是要文明有序地经营。”经过耐心劝导,小武稳定了情绪,放弃了报复念头。

郭凤萍非常清楚,小武的生活问题不解决,矛盾就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可能引发更大的危险。第二天,她找到市容队,向他们反映小武的情况,提出帮助小武解决生活问题的想法。她与市容队队长一起找到相关单位的领导,在江苏省科技园旁为小武安排了一个固定摊位。有了稳定收入,生活有了保障,小武拉着郭凤萍的手说:“郭大妈,您真是个好人,要不是您,我就家破人亡了。”

“上访户”成了“调解志愿者”

2013年7月8日清晨,燕子矶街道一个小区的两位居民因停车问题发生矛盾纠纷,30多岁的袁某手被咬伤,60多岁的杨某膝盖受伤。在当地派出所调解下,袁某赔偿杨某7000多元医药费,双方也签好调解协议书。但后来因袁某及其家人在小区内与杨某相互指责,一方说对方讹诈,另一方说赔偿不到位。一气之下,杨某以再索赔20000元为由,走上了上访之路。这起上访案件,从派出所到街道、区、市,最后到省公安厅,无数次调解都未能成功,最后转交到“夕阳红人民调解工作室”。

郭凤萍来到杨某家,杨某说:“知道你来干啥的,你走吧,我不与你谈调解的事。”郭凤萍说:“当年我在镇上负责人事工作时,有一次想提升你担任更高的职务,被你拒绝了。现在我们都是退休老人,相互串个门,你还有什么想不通的。”杨某想起往事,请她进屋。两位老人聊得非常愉快。几天后,在街道相关工作人员见证下,杨某夫妇与袁某坐到一起,袁某夫妇诚恳地向杨某道歉,杨某承诺不再索赔和上访。

郭凤萍在调解

后来,该小区又发生了几起邻里纠纷,杨某主动参与,并现身说法,使矛盾都得到了成功化解。杨某说:“我要向郭大姐学习,当一个‘人民调解员’,让晚年生活充实、有意义。”

为困难家庭解决实际问题

1997年10月,郭凤萍从栖霞区燕子矶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职位上退休后,对老伴说:“我虽然退休了,但我是一名党员,还得做点什么。”之后,她担任燕子矶街道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为辖区青少年成长成才忙前忙后。

燕子矶地区外来打工者有数万人,子女入托入学是孩子父母的“心病”。有一次,家住燕子矶的马女士哭着来找她。马女士和丈夫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从安徽来南京打工,有一儿一女,都到了上学的年龄,可由于户口不在南京,两个孩子上学要交借读费。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夫妻俩天天为这事吵架,马女士甚至一度产生了轻生念头。郭凤萍多次上门做马女士丈夫工作,随后一家家地找学校。在她的努力下,马女士两个孩子上了学。

“这些年,南京市区的所有学校我基本上都跑过了。”郭凤萍说,“能为孩子们找到可以念书的地方,我非常开心。”多年来,郭凤萍帮助本地、外地困难家庭的600多名孩子圆了“上学梦”。

郭凤萍做过“卧底”,“那是2014年。一个小男孩跟了我好几天,有一次敲开我家门,跪在门口。”郭凤萍说,这孩子衣着破烂,说自己14岁但看上去还不到10岁,非常瘦小。她从男孩口中得知,其母亲年轻时婚姻上遇到挫折,精神受到了刺激,就带着他流浪,以捡垃圾为生。他觉得没有学上、日子太苦,就听从同伴的建议,找郭凤萍介绍一个工作谋生。

为接近这个特殊的母亲,郭凤萍找了旧衣服缝上补丁,化装成拾荒者,每天拎着袋子到孩子妈妈常去的拆迁工地捡拾废旧钢筋。郭凤萍也不说话,孩子妈妈在哪儿捡,她就跟着去哪儿,每天捡到的都给孩子妈妈。到了第8天,孩子妈妈终于忍不住了:“你这个老太怎么回事,我去哪儿你跟到哪儿。”郭凤萍亮明了身份。男孩也跑来跪在母亲面前,说郭大妈是他找来的。在工作室,母子俩渐渐打开了心结。后来,郭凤萍联系到孩子母亲在镇江的父亲和姑姑,他们把母子俩接了回去。“最近还联系过,他们在老家过得很好。”郭凤萍说。

自从干了调解员后,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哪儿有矛盾,郭凤萍就到哪里去。有人见她整天忙碌辛苦,好心劝说:“你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不在家安享晚年,整天为别人忙这忙那,何苦呢!”还有人说:“像你这样没有名也没有利,贴钱忙碌,图什么?”郭凤萍说:“每当听到群众亲切地称呼我‘老奶奶、郭大妈’;每当调解结束,当事人说我是他们的恩人,我就感到心里很甜,感觉事情做得对、做得值。”

猜你喜欢
袁某小武杨某
“送上门”的逃犯
剥花生的智慧
男子为救母监守自盗,自首获缓刑
砸在手里的“活动经费”
16岁少年盗窃同村村民钱财获缓刑
将捡到的钱捐给灾区,应当承担责任吗
一男子因抢生意大打出手后被判刑
你的书包呢
小武的心思
被派遣员工被违法解职,恢复劳动合同后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