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2019-04-19 01:35郑兰
祖国 2019年5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十八大后提出,并迅速成为我国外交的代表词汇,而提出这一外交理念不仅仅是彰显我国的外交态度,更是顺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和全人类的期盼。本文探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在目前的国际秩序下面临的国内自身和国外影响等困境以及在当下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如何努力。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秩序   外交理念

近年来,中国外交理念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实力均有大幅增长。在全球化时代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摩擦下难免有所争执和分歧,在面对争端时,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外交态度极其重要。“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也是延伸了我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这一理念不仅表达对和平的期待,也包含了共生的期许。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其界定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让每一个国家都能平等的交流沟通,达到互惠,而不是单方获利的独赢模式。构建共同体目的是共同发展,从而达到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状态。这样的共同体才是未来国际社会需要的共同体,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扶持的基础下才能促进整个国际社会的稳定发展,这也是最为符合现实发展以及未来趋势的国家交流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推行‘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有助于克服和解决当今日趋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也有助于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和进步。[1]

(一)“共同体”价值理念

“共同体”一词最早出现于社会学,齐格蒙特·鲍曼曾在其书中写道:“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国际秩序中的不安全感影响着每一个国家,并且反馈出强烈的“不确定性”。共同体传递是带有希望和稳定的,它所表达的是“对意义、团结和集体行动的寻求”,在国际关系复杂的情况下,共同体在全球以各种形式延伸,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了这层共同体价值理念。共同体是应对全球化问题、把握全球化机遇的切入点。在外部不安全环境的国际秩序中,共同体将是一个温暖舒适的大家庭环境,在这个共同体家庭中,各个国家彼此信任、互相依赖。

(二)“非结盟”外交思维

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在包含了“共同体”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更深化了共同体的内涵。美国主导结成北约、美日韩、美菲等军事同盟,除了军事同盟,在经济发展方面,欧盟、世界贸易组织等共同体,也引得许多国家重视。加入不同的共同体,其最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是提升预防危机的能力,在充满变数的世界发展格局中寻求“不变”及庇护,在不稳定的国际秩序中找到一种环抱式的归属。军事同盟这种共同体并不能够完全稳定国家秩序,同盟间的安全环境看似有所稳定,但各个共同体之间却并非完全稳定,结了盟只是有了部分归属,各个国家形成各式各样的共同体,但并没有达到国际体系的整个稳定。于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只结伴不结盟也是一种新的思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改变“零和思维”,强调互利共赢。首当其冲的是调整现有的国际关系,摒弃少数国家之间的结盟,而是所有国家共同处理相互间的关系,中国不想再走结盟的模式,也希望其他各国同我国一起,正视人类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也会是一个共同体,人类的发展需要世界和平作为根本基础。非结盟,不采取拉帮结派,才能避免结盟间的纷争,真诚地结伴同行,互帮互助,方能为全球和平打造有效的“庇护伞”。现阶段,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及和中国建立起不同形式的合作伙伴关系,世界各国交往沟通日益深化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构建,在未来,中国将与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也将在结伴关系的互利共赢下保障各个国家的利益。

(三)“并排走”协作方式

伴随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这一大背景,各国关系愈加紧密。客观上这一大背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机遇,也反映了这种理念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虽然时代给“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机会,但是在国际关系中,摩擦乃至冲突依旧时有发生,极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仍抱有对抗理念,鼓吹所谓“霸权和实力才能促进国际关系”的论调。[2]世界舞台是全人类的,在国际关系中一枝独秀的霸权主义并不能真正的稳定国际秩序和促进国家间发展,如今的国际关系中,需要大家相互扶持的并排走,而不需要唯我独尊的领导者,各个国家间形成结伴同行的模式。在面对共同利益的时候,平等相待、互商互谅,構建同进退的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困境

作为一种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蕴含着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经济贸易互利共赢和全球治理等理论观点。目前的国际秩序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还是有许多方面的困难和阻碍,不仅有国内自身因素,也有国外的影响。

(一)国内经济发展自身困境

日益活跃的国际交流不断深入,潜在的危险也随之国际化。回顾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巨大影响直到今日仍令世人心有余悸。其爆发于美国,但迅速地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蔓延,进而波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中国是出口大国,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中国的外需市场需求骤降。外经贸企业及工厂因缺乏订单而停产、停业,导致大量产业工人失业。我国整体失业率因此激增,就业问题凸显。政府立即采取优惠政策缓解就业压力,恢复了经济稳定和市场秩序。仅从国内经济状况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客观上使得中国存在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浮出水面,也促使中国必须找到解决以上问题的经济转型方案。时至今日,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波仍未消散,部分国家仍处于恢复和修缮自身经济发展的阶段,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外的经济贸易,国内自身经济发展不稳定阻碍了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合作进程,同时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带来负面影响。

(二)中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差异较大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政治多极化这一局面也愈发明显,国与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世界整体发展也基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在和平发展的国际大环境背景下,“合作共赢”代表了符合本国利益的非武力发展模式,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大环境下追求合作共赢的最好方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占据着世界主导地位及话语权且至今仍未改变,尤其是美国仍希望用尽一切手段维护其构建的国际体系并保持主导地位。迅速崛起的中国,被美国当作是与其争夺“霸权”的强敌。我国的外交思路是和平与发展,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再次表明我国的外交态度并非想要成为霸权之国,而是想在国际关系中寻找共生互赢的方式促进各国间的发展。

“以和为贵”是我国自古以来坚持的思想,在文化认同方面,中西方差异还很明显,要在短时间内让西方国家完全接受我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还不大可能。西方国家从殖民时代开始走上文化扩张的道路,西方人采取军事手段打开世界其他地区大门后,通过语言、思想、宗教、风俗等多形式,以此传播西方文化到世界各地。西方国家的文化扩张从二战以后就引起重视,其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在遇见新的文化思想时,难免产生碰撞,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与中国难以统一,也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面向全世界所提出的一条新型国际关系道路。当今时代,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决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构建也愈加任重而道远。和平与发展注定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时代主题,积极应对当前困境,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经济上的自塑与相互促进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国际社会状态不仅仅是国家内部自身实力强大,更需要的是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在任何困难与挑战面前,能共同参与全球治理。经济水平不仅仅影响国家的实力,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国家间的合作方式。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稳定才能使得国际关系较为平衡,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国遭受巨大打击的同时,影响也遍及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均处于恢复状态,经济发展不景气,世界形势也不会很好,各国均忙于自身经济建设,自身发展难以保障,合作和互助则少之又少。

1.国家自塑,建立伙伴关系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稳步提升,现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揭示了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客观弊病,也证明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我国在遭遇金融危机之后,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从各个方面促进我国的经济继续可持续地发展。“中国模式”的成功有目共睹,也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参考经验。当前国家间关系仍过于僵化,很多国家忙于修复自身经济实力,无暇顾及整个國际社会关系。仍未完全走出阴影的世界经济大环境既赋予中国更大的责任,也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机遇。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大背景下,面对国内外发展要求,中国应承担更多建设性责任,引领多边经济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

2.国家间相互促进,实现周边安全环境

第十四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发展与全球化:事实与数据》年度报告显示,近几十年来,虽然人类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不菲成绩,但截至目前仍有8亿多人口极度贫困,且世界各个国家及地区的减贫脱贫步伐极不均衡。现阶段,极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及西亚等地区[3]。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如果持续下降,人们在贫困加剧形势下则会出于生存目的产生争夺。就难民问题而言,当本国没有应对能力之时则会影响他国。全球化趋势已经使得整个国际社会其实已经联系在一起了。国家间在自塑的道路上同时保持相互促进,这样的模式不仅使得国家的发展稳定且快速,且带动其他国家的进步。我国目前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带动沿线国家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促进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二)推进文化交流,促进理念一致

在国际社会中,总是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的质疑,误解我们的和平外交理念,更有甚者误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式的霸权,然而我国仅仅是想做促进国际社会和平的驱动者,并非意图做称霸之王。各种误解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文化的不同,西方国家并不能真切地感受我国的“以和为贵”的意识,我们需要文化的深入交流进而达成共同意识,产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鸣。

1.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形成共同意识

从古至今,中国人始终崇尚融合与包容,对外来文明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以宽广的胸怀推动交流,实现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各国及不同文明树立起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相处理念,并最终实现文明交融与进步。回顾历史,我国的文化相比于西方文化的传播还是稍晚一些,但在如今信息化时代,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更为方便快捷,我们应积极打开文化之窗,采取多种多样的展现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各国人民能够切身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化的交流与共识,使得世界人民认识到我国的和平意识以及真正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

2.共同意识促进合作,参与全球治理

文化的交流是为了全世界能够互相发展并且达成共识进而共同合作。这其中不单包括经济方面,在政治、生态、安全、就业等多方面都可能会造成全球化影响。例如恐怖主义、冲突与战争、核武器的生产和扩散等全球性安全问题,包括金融危机、贫富差距等国际经济问题,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环境生态问题等。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发展,同时也紧密联系整个世界。在全球治理中,“大国垄断”治理的局面并不符合发展的现实需求,只有世界各国真正的共同参与到治理中来,才能使各国都享受到治理带来的红利与成果。国际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共同治理,合作治理。每个国家都是全球问题的治理者,共同承担解决全球问题的责任。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验不断证明,只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融入国际经济发展大环境,才能自我突破与超越。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实际上并不符合全世界的发展目标,也不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是打破“霸权大国”的垄断经济秩序,进而构建新式秩序。作为世界大国及地区强国,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伟大构想指引,加快建设、积极发展,率先引领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从而促进全世界国家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

[2]张铁强.金融霸权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4

[3]王阁.用“一带一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7,(06).

(作者简介:郑兰,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