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到底何时在中国广泛使用的

2019-04-19 01:35强文
祖国 2019年5期
关键词:简帛蔡伦

摘要:本文从西汉已经出现真正意义纸说起,以造纸技术的逐步改进发展为线索,以大量史料和近年来不断出土的汉晋实物为依据,从书籍、书信、书法以及诏书、章奏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证明了:西晋时期,纸在中国最终得到了广泛使用,解开了东汉蔡伦造纸术发明以后、西晋以前,还有许多人使用简帛的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纸   广泛使用   蔡伦   简帛   西晋

经常有一些关于三国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中出现这样的镜头:关羽挑灯夜读《春秋》,而这部《春秋》是竹简制成的。已经有细心的观众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批评编剧、导演缺乏历史常识:东汉已经有了造纸术,造出了价格低廉的纸,怎么到了三国时代还看竹简?

可是关羽看竹简也是有依据的,因为在河南许昌灞陵桥景区有一雕像,雕塑是一摊开的汉代竹简,名《关羽辞曹丞相书》,此雕像依照历史上关羽呈曹操书原本绘制。所以编剧和导演由此推测当时大部分人仍使用竹簡。

那么,到底中国什么时候有纸,为什么蔡伦之后却没有立即普遍用纸,到了什么时候才广泛使用的?这中间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这是历史文献中最早的关于造纸术的记载。所以有相当一段时间,人们都以为是东汉宦官蔡伦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了纸。而纸开始广泛应用的时间,则笼统的概括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但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出土了大量地下实物,证明了西汉初年,就已经有了纸。

我们知道,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后来在龟甲兽骨上刻辞,叫做“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刻字,叫做“金文”或“钟鼎文”。再后来,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简”、“木简”,较宽厚的竹木片叫做“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绢帛上面。另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唐朝时发现的著名的“石鼓文”。在东汉以前的文献中提到的“纸”,一般是指丝绵纸,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植物纤维纸有所不同,所以《蔡伦传》中说:“其用缣帛者谓之纸。” 用缣帛写字的都叫做“纸”。在西汉(前202年-前8年)时期,就有用这种纸包药的记载,《汉书·外戚传》中说赵合德派人给一个宫女送去包着毒药的“赫蹄”,“赫蹄”上还写有字。应劭在《风俗通》中说:“赫蹄,薄小纸也。”这就是丝绵纸。

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古纸。经过反复科学检验,发现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制成的,也就是说,这是真正的“植物纤维纸”,和我们今天的纸的概念相同。除灞桥纸外,还有放马滩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旱滩坡纸,这些西汉古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地图或文字,说明已用于书写。西汉是麻纸的萌芽阶段,产量不大,产地不广,质量也很差,不足以代替帛简。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旧布、渔网等价格低廉的材料,造出了低成本的纸,而且质量也比较高,特别是蔡伦扩大了造纸的原料,为以后广用各种植物纤维造纸提供了条件。

东汉后期已较多地用纸书写文字,当时官府习惯用纸书写文告,库存颇多,有专人负责。《后汉书·百官志》载:少府守宫令“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尚书令有丞“假署印绥及纸笔墨诸材用库藏”。可见,宫廷内有专门掌管纸墨的官吏。

东汉末年,造纸术更有提高,出现了名纸,“左伯纸”就是其中之一。《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六记录:“左伯字子邑,东莱人,特工八分,名与毛弘等列,小异于邯郸淳。已擅名汉末,又甚能作纸。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而子邑尤得其妙。” 南朝竟陵王萧子良给王僧虔写信时称赞“子邑之纸,研妙辉光”。东汉末年的史学家蔡邕则“每每作书,非左伯纸不妄下笔”,可见“左伯纸”声誉之高。

到了三国时候(220年-280年),造纸区域向江南扩散,浙东有了造纸业,主要生产楮纸和藤纸。吴末晋初,陆机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里指出江南人捣楮桑皮以为纸,叫谷皮纸。但是汉末三国这段时间,纸只是作为新型材料刚刚崛起,竹简、缣帛和纸张并用,纸还不足以完全取代帛和简。而且那时纸的产量也不多,也不利于保存,印刷术又没有发明,有纸书也大多是手抄下来自己收藏的,社会上还是竹简较多,比如东汉人延笃“欲写传本,无纸,乃借本诵之”(《太平御览》卷六百一十六引《先贤传》)。1996年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长沙市走马楼的古井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大批简牍,文字内容里面出现了建安、黄武、黄龙和嘉禾四个年号,后三个属于孙吴年号,建安属于东汉献帝年号。所以,当时竹简也还在大量使用,这么看来,处于东汉末年的关羽看竹简也是合理的。

纸张没有立即代替简帛,还有些其他的原因。竹简因为已经使用了几百年,一些知识分子不能立即适应和习惯用纸,《后汉书》卷三十九记载“周磐临终(121年),命编二尺四寸简,写《尧典》一篇,并刀笔各一以置棺前,示不忘圣道。”这时蔡伦改进造纸术都已经过去16年了,曾做过官员的周磐却命放简和刀笔在棺前,而不是放纸笔,可见竹简的影响深远。

由于纸的价格没有缣帛贵,用纸也没有用帛高贵、郑重,所谓“素贵纸贱”,是东汉以来就有的风尚。《北堂书钞》卷一〇四引崔瑗《与葛元甫书》就说:“今遗送《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可见东汉末年富贵之家基本都是用素(帛)的,贫寒之士才用纸;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引胡冲《吴历》也说:“帝(魏文帝)以素书所著《典论》及诗赋饷孙权,又以纸写一通与张昭。”送给孙权的是素写的,送给大臣张昭的是纸写的,也说明用素比用纸有身份。就像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用绢帛绘画一样。

到了西晋(265年-316年),这些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晋代纸的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已造出大量洁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纸,越来越多的人们就不再使用昂贵的缣帛和笨重的简牍来书写了,而是逐步习惯于用纸,以致最后使纸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书写材料,慢慢地淘汰了简牍,并把缣帛排挤到附庸地位。

晋朝利用桑树皮、藤皮造纸。晋时,剡县的造纸业非常兴盛,是全国藤纸制作中心。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载:“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纸,故即名纸为剡藤。”剡藤纸质地精良,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被官方规定为文书专用纸。但由于藤生长缓慢,所以藤纸也很贵,麻纸还是占主要地位,西晋文学家陆机和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都用麻纸书写。后来剡县地区由于滥伐古藤,藤条越来越少,剡藤纸逐渐衰落,明朝成化、弘治年间的《嵊县志》(剡县后改名为嵊县)中说:“今莫有传技术者”。这种纸中珍品终于绝迹,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西晋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普遍用纸,无论是典籍还是出土实物都证明了这一点。《晋书》卷五十九《楚隐王玮传》记:“玮(楚王司马玮)临死,出其怀中青纸诏。”《晋书》卷五十九《赵王伦传》:“伦(赵王司马伦)之诏令,秀(孙秀)辄改革,有所与夺,自书青纸为诏。” 晋代重视青纸,写诏、抄书常用青纸。不过,晋代同时也用黄纸写诏、抄书。《晋书》卷六十一《苟晞传》中载西晋怀帝下密诏给青州刺史苟晞,令他出兵除掉擅权的东海王司马越,这密诏最后说:“道涩,故练写副,手笔示意。”意思是因为路途遥远不安全,另用白绸缎写了诏书副本。那么,密诏正本是用什么书写的?苟晞在接读诏书以后上表:“奉被手诏,委臣征讨,喻以桓文,纸练兼备,伏读跪叹,五情惶怛。” “纸练兼备”,用“练”写副本,可知诏书正本是纸写的。《晋书》卷六十二《刘琨传》载刘琨在给晋愍帝的上疏中有这样的话:“奉诏,臣俯寻圣旨,伏纸饮泪。” “伏纸饮泪”也说明诏书是纸诏,所以西晋的诏书一般情况下用纸。

西晋的章奏也已经用纸,《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记愍怀太子“启事十余纸”,《晋书》卷四十二《王浑传》记晋惠帝在元会上对郡国计吏“授以纸笔,尽意陈闻”等,可知西晋的章奏已经不用简牍而通行用纸。

《晉书》卷九十二《左思传》记载:西晋左思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后,“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九家旧晋书辑本》《陈寿传》中还有:“陈寿卒,(晋惠帝)诏河南尹华澹下洛阳令张泓遣吏赍纸笔,就寿门下写取《三国志》。”此时无论是皇室还是一般的豪贵之家,都已经习惯用纸来抄写而不用缣帛了。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东吴名将陆逊之孙陆机写的《平复帖》,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就是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的。

西晋在诏书、章奏、书法、书籍和书信等方面都已经普遍使用了纸,只有用于官员任免的诏书和策封三公、王侯的策书,还坚持用简。陆机在《谢平原内史表》中说:“陪臣陆机言,今月九日魏郡太守遣兼丞张含赍板诏书、印绶,假臣为平原内史”(《文选》卷三十七)。这里的“板诏书”即用简牍书写的诏书,这种情况也持续了一段时间,所以史书上关于官员的任免有“板绶”、“板免”等说法。策封王侯也用简,《后汉书》卷一注“汉制度曰:‘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策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称帝、封王都用策,当时只用简写,所以称“策”,魏以后也称“册”。

东晋(317年-420年)纸的产量和质量又迅速提高:由于晋发明了染纸新技术,即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呈天然黄色,所以又叫黄麻纸,而黄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所以纸张更加利于保存。产量更是高的惊人,《太平御览》卷六〇五引《语林》:“王右军(王羲之)为会稽,谢公(谢安)乞牋纸,库中唯有九万枚,悉与之。” 王羲之任会稽内史,一次就送给谢安9万张纸,足见纸的产量之高。东晋的桓玄依靠北府兵的支持掌握朝廷大权后,在公元403年逼晋安帝退位,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楚,随即下令停用简牍而代之以黄纸:“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太平御览》卷六〇五引《桓玄伪事》)。明令规定用纸作为正式书写材料。本来这条“禁简令”是一条极好的以纸代简的分界线,可惜的是,桓玄称帝后,企图剪除北府兵将领,引起北府兵的反抗,被刘裕赶出建康,逃往江陵,不久被杀。所以他的“禁简令”世上无人理睬,成了一纸空文。

西晋从全社会来看,使用简牍的范围已经非常有限,对社会生活没有多大的影响,使用书写材料最多的书籍、书信、书法以及诏书、章奏等都已经完成了以纸代简的历史使命,极少数情况下才用简,不过这就象今天已经是计算机时代却还有人用算盘,造纸业高度发达还有人用绢帛绘画一样,只是体现了一种传统和古典的气息,不能以偏概全地说西晋还处在简牍时代。

所以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的纸张,西汉就已经出现,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造纸原料,东汉三国时期,是竹简和纸并用的时代,而到了西晋时期,中国就已经几乎完全进入了纸的时代。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M].卷七十八 宦官列传 第六十八.

[2]班固.汉书[M].卷九十七下 外戚传 第六十七下.

[3]应劭.风俗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李昉.太平御览[M].卷六〇五.卷六百一十六.

[5]李昉.太平广记[M].卷第二百六 书一.

[6]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M].1791.

[7]虞世南.北堂书钞[M].卷一〇四.

[8]陈寿.三国志[M].卷二 魏书 二 文帝纪 第二.

[9]张华.博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嵊县志》[M].

[11]房玄龄等.晋书[M].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12]王隐.九家旧晋书辑本[M].

[13]萧统.昭明文选[M].卷三十七 表上.

[14]陆机.谢平原内史表[M].

[15]魏征等.隋书[M].卷九志第四礼仪四.

(作者简介:强文,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中级经济师,工作单位:江苏紫金农商银行镇江分行。)

猜你喜欢
简帛蔡伦
《20世纪以来出土简帛文献美学思想研究》评介
简帛文献中的“吕遂”相关问题初探
图书馆馆藏载体形态的变迁及其影响
简帛学的学科分支新论
否定副词“弗”的主观化语用特征——以简帛文献中的用法为例证
马王堆汉墓简帛首度全面公布
蔡伦井之谜
蔡伦竹海杯蒋川09赛季首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