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怀

2019-04-19 03:44宋朝
财经 2019年8期
关键词:邵氏嘉禾李小龙

宋朝

2018年11月2日,有“香港电影教父”之称的邹文怀去世,享年91岁。去世前一年,邹文怀近50年的好友、电视制作人蔡和平在一次聚会上见过他,“看起来还好,就是有点虚弱。我有点伤感——正是这个人把李小龙推向了世界。”在蔡和平眼中,邹是位讲话柔和、脚踏实地的绅士,集儒雅与激情于一身。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称为香港电影业的黄金期,邹文怀是这段历史的重要创造者和参与者,他出品与投资的影片超过600部,与此同时,他也是李小龙、成龙、许氏兄弟及导演吴宇森的伯乐。对于港片爱好者来说,邹文怀创立的嘉禾是整整一代人的记忆。

不是为艺术,是为爱

邹文怀看电影的习惯上中学时即养成。他大学就读于当时有“中国哈佛”之称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周末在电影院度过,有时甚至一天看两三部。人到晚年,他最喜欢的影片仍是这三部:朱利安·杜维威尔导演的《翠堤春晓》(1938年)、迈克尔·柯蒂兹导演的《卡萨布兰卡》(1942年)和比利·怀德导演的《控方证人》(1957年)——都来自他青年时代的观影经历。

他和《翠堤春晓》的缘分一度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那年米高梅新任主席来香港,邀邹文怀叙谈,对方问他最喜欢的米高梅电影是哪部。邹如实相告,是《翠堤春晓》,只是很可惜,市面上好像买不到这部片子的录像带。对方却一脸迷惑,与助手交头接耳一番。“很明显,在场的人根本没听说过它。”他后来回忆。几个月后,邹文怀收到米高梅主席的感谢信,以及一盒《翠堤春晓》录像带。某种程度上,本片得以重新被发掘,与这位“香港电影教父”有很大关系。

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父亲在邹文怀年少时,通过朋友的关系,给他请了一位师父,武术家林世荣。“我六岁就学了双剑切桥。”他后来接受采访时说。这段经历甚至影响了他后来对功夫片的看法。“早期的动作片,演员对打斗了解很少,我们只好用各种摄影花招去掩盖。但是观众能看出真假。要是有个真正的功夫高手出现,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李小龙能造成轰动。”1973年,作为《精武门》的制片人,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

习武之余,他还喜欢读武侠小说,并尝试写过。这些经验对他日后投身电影的最大影响,用邹文怀自己的话说,是“明白欣赏者与创作者之间的联系,拍电影只是自然延伸……我做电影不是为了艺术,是为爱。我喜欢听别人讲故事,也喜欢讲给别人听”。尽管进邵氏电影公司之前,他压根没想过进电影圈,但是“讲故事”的冲动很早就有。

1949年,邹文怀毕业回到出生地香港。学新闻出身的他先后在英文报纸《标准虎报》《纽约时报》和《美国之音》工作。1958年,在报人吴嘉棠(邹的老上司,同样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引荐下,邹文怀出任邵氏宣传主管。在此后的13年时间里,作为“邵逸夫最为倚重的心腹人物”,他参与了“香港影坛邵氏一统天下”的全程:邹文怀很快由宣传主任晋升为制片主任,离开前的1970年,他已经是这家公司的行政总裁,是名副其实的决策层人物。

由宣传到制片的跨越,源于邹文怀一次有名的抱怨。进公司不久,他就向邵逸夫请辞过,起因是流水线式的拍片方式让他反感。“我说,片子拍得太烂了,这份工作我可能干不了。”1983年,他在接受《亚洲周刊》采访时亲口承认。考虑到邵逸夫曾单枪匹马开创了香港电影业,这样的抱怨出自一个刚入行不久的年轻人之口,放在当年确实有点冒险。

嘉禾时代

1970年,邹文怀拉拢“午膳俱乐部”的同事何冠昌、梁风等人(这些人在邵氏期间常在一起用午餐,彼此间志同道合),创立嘉禾娱乐事业集团有限公司。“嘉禾”是导演胡金铨想出来的,在此之前,邹文怀曾就新公司的名字与同事认真讨论过。和邵氏家长制的管理方式有所区别,嘉禾采用的是“股份分红制”。正如《百年传奇邵逸夫大传》中写的那样,在嘉禾,“凡是占有股份的,都是公司老板,公司是大家的公司,而不再是为老板打工”。电影学者大卫·波德威尔则这样比较邵氏与嘉禾的不同:邵氏的经营方式是中央集权,邹文怀则把权力下放给一组经理。

嘉禾成立后,它与邵氏的对立和竞争日趋白热化,直到李小龙加盟,邹文怀这才占据上风。实际上,邀李小龙来香港拍片的想法,最早出自邵氏公司。早在1966年,凭借ABC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青蜂侠》,李小龙在美国已经崭露头角。只是李小龙提出的要求——包括电影的最低预算和修改剧本的权利——邵氏无法接受,以致不了了之。这让嘉禾看到了机会。接下来,邹文怀通过打电话和派嘉禾代表登门拜访等方式,与李小龙接洽……“我们只是签了一页意向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想必众所周知。”他后来说。1995年,他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坦言,当年围绕李小龙的争夺,两家公司有过一番激战。邹文怀在香港某档电视综艺节目中看到这位未来的功夫片巨星,当即决定签下他,“他就这样透过屏幕看着你,存在感太强了,非常有力量。”双方一口气签下三部片约,结果每一部都打破香港票房纪录。

李小龙主演的《龙争虎斗》紧随其后。这部电影1973年上映,是首部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华纳兄弟)制作的中国功夫片,邹文怀是制片人之一:投资50万美元,最终获得4000万美元票房。遗憾的是,影片在香港首映前六天,李小龙不幸去世,年仅32岁——这对香港影坛造成的直接影响是,有六年时间,他留下的空缺等待年轻的功夫演员去填补。1979年,邹文怀终于签下武师出身的成龙。

李小龙去世后,许氏兄弟(许冠文、许冠杰和许冠英)执导的情景喜剧片使嘉禾的业绩得以重新提振。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旗下功夫明星成龙日渐国际化,邹文怀主导的嘉禾继续享受属于自己的成功,也是最后一波成功。1994年,它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紧接着,1997年至1998年的金融风暴如期而至。这对香港影业造成的打击堪称灾难,邹文怀的嘉禾同样被波及,加上长期搭档何冠昌的离世,这家公司跌至谷底。彼时有影评人发出“香港影业已完蛋”的感叹。2003年,嘉禾投资拍摄了最后一部电影。四年后,邹文怀将控股权出售给橙天娱乐,开始淡出电影投资领域。

世界级眼光

邹文怀投拍的首部李小龙电影《唐山大兄》(1971年),成本只有区区5万美元,上映后大获成功,被誉为电影史上最棒的一次投资。从工业成本利润率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加上次年嘉禾出品的《精武门》,双双超过好莱坞的成功典范《音乐之声》。不过,嘉禾进军美国电影市场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邹文怀曾把《唐山大兄》的拷贝寄给两家美国主流电影公司,此后便音信全无,又过了六个月,它才被一家小型电影发行公司接受,在纽约小规模上映。

这位嘉禾的创始人有着世界眼光,在他看来,既然电影要卖到各个国家,演员就不能局限于亚洲人,所以好莱坞明星也在他的视野范围。至于电影情节,邹文怀坚持两点,那就是尽可能简单和有教益。某種程度上,他的道德观是老派的:善恶分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从这点来说,嘉禾制作的电影更接近好莱坞早期影片。1973年,嘉禾有两部电影在美国上映。作为嘉禾的总裁,邹文怀也在纽约短暂停留。那些日子,他最大的欣慰是在当地媒体上看到自己投拍的电影,《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位列最卖座前二。

就像2000年成龙在接受《综艺》杂志采访时说的那样,是邹先生给了他追求梦想的机会,没有嘉禾就没有后来的成龙。邹文怀对这位李小龙接班人的打造,从一开始便在按部就班地进行,方向自始至终是国际化。成龙与嘉禾签约前一年,已经凭借《醉拳》尝过在香港影坛走红的滋味;签约后,他拍了大量广受欢迎的动作喜剧片,逐渐成为亚洲巨星。为了将成龙推荐给西方观众,邹文怀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1980年,嘉禾与华纳兄弟合拍了电影《杀手壕》,这是成龙主演的首部英语片,可惜并不成功;1981年,他又出现在邹文怀担任执行制片的《炮弹飞车》中——身为香港演员的成龙,此次最大收获,是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好莱坞体系下明星的等级分明。直到《红番区》于1996年在美国上映,嘉禾和成龙才真正打开局面:本片收获3240万美元票房,是迄今为止在美国上映的最成功港片。

和当年签下李小龙一样,邹文怀决定投资1990年的英语片《忍者神龟》,也是出于某种“直觉”。这部电影中没有一个功夫明星,只有四只为纽约市除暴安良、真人大小的海龟,它的拍摄文案被好莱坞果断拒绝后,辗转来到邹文怀手中——首先吸引他的,是电影的名字。他后来用“非常怪”“非常特别”和“非常有趣”来形容这部片子给他的印象。他的“直觉”背后,其实有非常理性的考虑:虽然《忍者神龟》最初只是一部给儿童看的动画片,却有一批死忠粉丝,最重要的是,时代已经不同,“你必须非常有个性,才能成功”。邹文怀批准放行的条件只有一个,投资不能超过500万美元。本片最终带来的全球票房高达2亿美元。

(作者为影评人)

猜你喜欢
邵氏嘉禾李小龙
夜猫子的舞台
李小龙:传统文化的守护人
一只白蝴蝶
一只白蝴蝶
邵氏组方配伍突三针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观察
邵氏“五针法”联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
灌水取球
很帅气!小学生模仿李小龙秀健美发达肌肉
迷你李小龙的奇幻游记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