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探讨与实践

2019-04-19 12:08杨毅
科教导刊 2019年9期

杨毅

摘 要 本文从开展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现状,文献检索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几方面对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文献检索” 教学探讨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3.046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course from the aspect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ffering literature retriev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cours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Key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Document Retrieval;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1 “文献检索”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学生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是社会的主旋律。政府号召青年群体科研创新、自主创业,并不断出台支持政策;企业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开展各类文献检索大赛,配合政府、高校等组织共同培养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实施者,在深刻认识到自身问题的前提下,也在努力寻求改革之法。高校作为“政产学”合作环节链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政府与企业信息的接收者,也是政府与企业需求的执行者。高校的任务不只局限于传播学科前沿领域的知识,更要不断探索培养文献检索型人才的方法与途径。高校在进行科研创新与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将实际成果运用在企业的产品与技术创新中,并提升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与意识。高校与政府面对面沟通,及时反馈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便于政府提供更多符合高校建设进程的扶持政策。

2 “文献检索”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 传统教学模式落后

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基本以“传承型、标准件型”为主要目标,而教学基本形成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格局,对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限制极大。在此环境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于注重标准化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课堂教学仍以灌输为主,缺少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实际教学环节过少,学生无法真正接触企事业单位。传统模式下管理专业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难以得到培养。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信息素质教育目前处于初级阶段,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对于高校来说,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应当谨慎设置课程。高校管理专业课程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适合架构完善的企业,但对于一个创业初期的企业来说显然不适合,应當调整相应的课程模块。此外,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较多,各学科存在重复交叉现象,知识体系碎片化,理论学习占据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压缩了校外实践的时间,需要简化课程,精炼课程。

2.3 师资力量不匹配

管理专业的理论性及实践性极强,对于教师的个人能力要求极高。但目前高校对于教师能力的考核局限于学历高低及学术能力,忽视了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工作经验。同时,囿于教师录取制度和人事安排制度,高校难以引进企业管理型人才或者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在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时,实践环节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工作难以开展。

2.4 文献检索项目逐渐增多

除传统的“大挑”、“小挑”外,近年来,各类国家级、省级文献检索比赛越来越多,包括火热的“汇新杯”新兴科技+互联网创新大赛、“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I创杯”互联网文献检索大赛、全球社会企业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文献检索大赛等,这类比赛既提升高校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又增长其见识,并激励未参赛学生主动参与。

2.5 政府、社会对文献检索型人才培养的关注度提升

由于新时代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近年来我国呈现出文献检索热潮。可以看到的是,政府引进一流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行业联盟合力建设创新平台,并优先给予资金支持;同时打造创业孵化平台,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新型孵化模式;构建综合服务平台,简化国土资源、环保、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服务程序,为文献检索提供便利。社会对文献检索型人才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利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完善,加速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建设。

3 “文献检索”课教学探讨与实践

3.1 人才培养横向合作

3.1.1 与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

校校联合培养模式将带动我校的教学质量改革,提升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内知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反复验证更适合中国的教育背景,由于其资源优势、经验优势,在文献检索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领先于我校。通过校校联合的方式,我校借鉴先进经验,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实现人才培养方面质的飞跃,大大缩短与国内知名高校间人才培养的差距。校校联合培养的方式对于普通高校以及知名高校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1)联合非全日制管理专业课程班相较于脱产的全日制教育,非脱产、半脱产管理专业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其学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职场人脉资源等。通过联合非脱产教育课程班,全日制学生有机会接触知名人士,开阔眼界,拓宽社交网络,为之后的文献检索铺路。

(2)联合全日制管理专业院校我校通过联合其他高校进行培养,构建起全新的学习小组,形成动态的评分体系,从单一导师制或双导师制转变为多导师制。管理专业学生既能接触全新的专业理论知识、授课方式,又能充分利用导师资源。

3.1.2 与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

相较于国内高校,国外高校在文献检索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起步更早且程度更深,已经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能够学习到先进的培养模式。同时,大学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中外联合培养模式是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必经之路,也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及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献检索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提高学生入学门槛,授予毕业生双学位成为中外联合培养的特色之一,此举既提升学生质量又能推动联合培养模式的创新。

3.2 高校内部子系统发挥协同作用

提升管理专业学生文献检索能力仅依靠高校与政企的纵向合作和高校同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横向合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重视起高校自身内部的改革。高校树立起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培养的意识,将多元渗透、分流培养、教师队伍多样化、构建校内文献检索平台穿插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通过融合与渗透,实现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而达到提升管理专业学生文献检索能力的目的。

3.2.1 多元渗透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基于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理论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参与度是为了突出学生在当前知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甚至是知识的创造者。以学生为中心,把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景仿真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融入到课程中,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实现校内外导师与学生的多方互动,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思维。

(2)基于文献检索需求的专业课程设置非学位课的选修课增加文献检索类课程,用理论知识奠定基础。不同于本科阶段开设的文献检索课程,学生的文献检索课程模块应当兼顾理论与实际,满足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共性需求。从个人能力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一对一”的教学辅导。

(3)研究重心偏向于文献检索型项目当前研究生项目研究的重心呈现出向创新型项目倾斜的趋势,符合企业需求与社会需求,同时也符合管理专业研究生发展规划。为培养符合文献检索型人才需求的研究生,导师应当将研究生的研究重心逐渐向创新型、创业型项目偏移,与研究项目带动文献检索思维的培养。

(4)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兼顾个人及团队能力管理专业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包含人格的塑造、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以及执行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包括心理与身体素质、个性特质、应变能力和意志力;学习能力则注重问题发现的能力、信息获取的能力、模仿能力、知识更新的能力等;思维能力则注重发散性思维能力、收束性思维能力、灵感思维能力等;而执行力的培养则强调资源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公关沟通能力、策划控制能力。团队能力的培养包括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奉献精神。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益于学生适应艰苦的文献检索环境,充分发挥其个人能力。多元渗透不是“多元”独立发挥作用,而是各元之间要发挥其协同效应,综合考虑多个维度相互融合与相互渗透,不只是两元渗透,更要做到三元渗透甚至是四元渗透,使得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与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系统,最大程度的提升人才培养效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从而在学科建设方面产生“1+1>2”的效应。

3.2.2 分流培养、打造通用型创新人才

分流培养模式是鼓励学生自主确定学习方向、研究方向、实习方向、就业方向的一种尝试,更加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此种模式既兼顾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又兼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最大程度的给予学生学业规划的自由,体现出人性化教育。借助分流培养模式,学生既可以选择学术研究方向,从学术方面实现创新研究;又可以选择实践方向,将学习重心从学术转向创业实践,培养创业意识及能力。分流模式打破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弱化导师对学生未来学业、就业的影响,进而强化学生的自主选择,从而培养出通用型人才。

3.2.3 丰富教师队伍多样性

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以学术型人才为主,实践型人才为辅。为进一步推动管理专业学生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起实践型人才的引进。高校应当引导政府官员、职业经理人进入教师队伍,成为高校学生的校内外导師。同时,政府官员、职业经理人以其丰富的管理经验、人脉资源助力学生的科研、创业。

3.2.4 校内文献检索平台的打造

近年来类似KAB(KnowAboutBusiness)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广泛推广。多地高校逐步建立起“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为其学生文献检索提供了土壤。我校应当借鉴其他院校成熟的平台建设经验,打造出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交流学习平台,从而带动校内文献检索氛围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蓝永.浅谈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改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30).

[2] 张向阳,陈敏,张凌.医学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思考[J].中国病案,2011(05).

[3] 郑原.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5).

[4] 王玲.简论文献检索网络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与特点[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