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019-04-19 12:08王金槐
科教导刊 2019年9期

王金槐

摘 要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和解决的课题。本文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自己公开课“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的实践,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应该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的观点,为一线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学习金字塔 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释疑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3.065

Abstract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a topic t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think about and solve. Based on the learning pyramid theory and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my open course "How to Know the Region - Take South Afric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of learning, and the initiative of learning is returned to students; teachers are the dominant part of learning, and should create conditions for students' learning, so as to provide first-line teaching.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eachers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 studying Pyramid; students' cooperation and exploration; teachers ask to explain doubts

12月份是学校七年级教学开放周,我执教了七上历史与社会《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一课。本课是第三单元最后一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家住平原、与山为邻、草原人家、干旱的宝地等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之后的一堂探究课,旨在总结区域学习的方法,并用这一方法去认识未知区域。考虑到这一学习目标,我在思考教学设计时一改往常的思路,教师不讲或少讲,而让学生自己学、自己來讲。在整体教学设计时,我先让学生从前面所学的区域特色中总结区域学习的方法——先看位置和范围,然后了解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最后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在了解学习方法后,分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合作探究南非的位置、自然条件、人文特色和经济发展。课堂上让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效果出乎意料,学生们学习主动性很高,就连平时不太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合作探究之中,大多数学习小组晚上在家自发上网查阅资料,并完成PPT或书面发言材料。展示过程中,同学们大胆自信,观点明确,分析问题有自己的思考,真难想象这些分析是学生自己所学所悟,课堂中,有笑声、有掌声也有质疑声,同学们眼神专注了,跃跃欲试想要发言的同学也来越多了……课后,我就本课教学情况对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93.1%,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喜欢和非常喜欢的占89.6%(见表1)。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也有类似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多少完全不同,呈金字塔形分布。其中,通过听讲学习方式可以保留5%;通过阅读学习方式可以保留10%;通过视听学习方式可以保留20%;通过示范学习方式可以保留30%;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方式可以保留50%;通过实践学习可以保留75%;通过教别人或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见图1)。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做到“三少三多”——教师少讲(单一灌输知识)、少动(简单展示PPT等)、少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不越俎代庖);学生多讲(通过表达,感悟对知识的理解)、多动(通过讨论、问答,主动学习)、多体验(通过实践、举一反三,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和学习情境,以问题为导向,任务来驱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倡导的学习理论,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遵循的一条教育原则。

2 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应该为学生学习创设条件

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教师并不是旁观者,而应该做组织者和引导者。

2.1 教师要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针对本课学习内容,笔者创设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提供探究的材料,指导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展示,意义建构。这一教学设计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起点,符合知识的学习规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氛围宽松,学生可以自主查阅资料,完成了学习任务有学习的成功感,而且同伴之间的互助学习,层级相同,易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也带来了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2.2 教师要适时为学生答疑解难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对知识及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度思考,已经开始了主动学习,问题的提出说明他有明确的学习动机,而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他融会贯通理解所学知识,增强对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也不一定马上给予解答,最好的方式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同伴来解答,同伴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更贴切学生自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确实解决不了,教师再适当点拨,搭建知识梯架,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尝试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豁然开朗,顿悟而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答疑解惑时要力争“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三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通过学习自己能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

2.3 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提供方法

学习的意义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有了学习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举一反三,逐类旁通,活学活用。针对学生零散的知识体悟,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学科的学习思想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出知识学习的规律和学科学习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效。笔者在引导学生对知识总结时,在黑板上适时绘画了本课知识学习的思维导图,让学生一目了然,明白学习是有方法的,知识是有规律的,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在掌握了区域学习方法以后,无论是个体自主学习,还是小组合作探究,最终都能落实到知识点上,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脉络框架,使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互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功效。课后,与听课同事进行了交流,他们认为,思维导图的有机应用适合文科知识的学习,无论对新知学习,还是旧知巩固,都能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刚强.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课堂巡视策略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6).

[2] 唐春萍.关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以初中思想品德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

[3] 李广冰.“学习金字塔”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5(7).

[4] 章青.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优化课堂教学行为[J].生物学教学,20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