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养

2019-04-19 04:40刘玉芝曹斌
新课程·上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培养

刘玉芝 曹斌

摘 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及性格等非智力心理因素,会影响学生智力水平的发挥。通过培养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可提高其学习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关键词:培养;非智力心理因素;智力发展

一、非智力心理因素简述

一般来说,凡是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都被称之为非智力心理因素。比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及性格等,它们在学生身上表现为学习态度,不介入实际学习过程,而是以动机作用影响着学习活动的进行。

二、培养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众多统计资料和调查表明,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水平及教学效率的提高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是我国现阶段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标中提到:“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通过具体的学科教学加以落实。因此,各门学科都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具体的教育目标可分为三个方面:基础知识方面、基本技能方面、非智力心理因素方面(亦可以称之为思想情感方面)。从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及国外许多国家来看,他们都很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如:学生丰富的情感、百折不回的意志、多样的兴趣等。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具备清晰的知识结构,及一定的智力水平外,还要使学生具有乐观、进取等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力量,這样才能促使学生具有更加开拓、创新、进取的精神和动力。

2.培养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仅从智力因素本身研究是不够的,应深入到尚未充分开发,并蕴藏着极大潜能的非智力心理因素领域。非智力心理因素虽不能改变人的智力水平,但却决定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美国心理学家曾对800名男性,进行了三十多年追踪研究表明,成就最大和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是在于是否有自信心、进取心,有坚持性、不屈不挠、不自卑等良好的意志及性格品质。

现在也有一句名言叫做“性格决定命运”。对超常儿童的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大都具有旺盛的学习兴趣、较强的进取心、坚强的意志等。另外,非智力心理因素,在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智力,和他能取得的成就影响方面,也有普遍意义。

本人曾做过一个调查研究,将本人所在学校的,一个年级的全体同学,按智力因素分为:智力较高组、智力中等组、及智力较低组,然后再将每一个组的学生,按非智力因素优劣分为两个小组。通过几次考试成绩的分析发现,在智力水平不同的三组中,成绩优秀者、非智力心理因素优秀者的人数,要高于非智力心理因素不良者,尤其是智力较高组差异特别明显。

无论学生的智力水平高低,对其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养都很重要。好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良,并非由于智力原因,若改善他们的非智力心理因素中的不良品质,就能促使他们固有的智力优势得以发挥,从而提高其学业水平。

三、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养

1.激发动机,引起兴趣

例如:开展小学语文课文学习时,可引入多媒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精彩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科学课程,则可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通过做实验、自己探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能促进其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养。

2.灵活准确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各种非智力因素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但是彼此又互相区别,培养不同的非智力心理因素,需要的外部条件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用讲述、谈话、讨论、直观教学、发现法等。讲述法,可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讨论法,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等。总之,为了使学生各个非智力因素能和谐发展,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3.热爱学生,循循善诱

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养,强调的是熏陶与感化,所以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能进行循循善诱。而且,非智力心理因素,有很强的个体差异,需要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良好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促使其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发展,同时带动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取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眼、课前阅读、准备实验材料、讨论、观察、思考……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促使其非智力心理因素及智力水平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非智力心理因素是与智力因素融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知识、智力与非智力心理因素是不可分割的。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会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和智力的成熟而有所发展,但是,它们并不总是和谐地齐头并进的,它们各自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是不完全相同。因此,如果教育者任其发展,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他们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非常小的。例如,一个头脑灵活、智力敏锐的学生,却缺乏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性格;一个知识丰富能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学生,却兴趣贫乏,感情冷漠,这些都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任何一方因素的缺失或不完整,都会影响到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每一步骤,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来促进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融.教育心理学[M].台北:台湾新文京出版公司,2003.

[2]陈永琴,李华彪.略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J].中华文化论坛,2015.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培养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