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9-04-20 02:34陈新民金霞
关键词:历史教学文学作品

陈新民 金霞

摘 要:历史叙述与文学作品既有关联也有差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提倡运用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帮助学生纠正一些错误的历史认识,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关键词:文学作品;历史教学;历史认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内容的理解,教师经常会运用一些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这是十分必要的。

文学作品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好助手。学生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是许多历史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究其原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喜爱,是来自于历史细节的生动描述,以及与历史人物产生的共鸣,这不是仅仅靠阅读概要式的历史教科书所能得到的。而历史文学作品的运用,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文学家的细致与敏锐,引导我们用心灵去触摸已逝去的过往,所谓的历史事件在一个个重新活过来的血肉之躯身上,被重新认知、理解與感受。”[1]

文学作品可以提供学生理解历史的新视角。文学作品尽管具有很大虚构的成分,但并不影响其在学生理解历史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功能。有学者指出:“只要文学作品描摹的内容符合当时人们真实生活的逻辑和情理,表达了特定社会的运行规则和人们的追求和信仰,即使客观意义上并不存在的事件和人物在社会学意义上依然是真实有效的。”[2]可见,阅读一些历史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从虚构的人物中看到时代的真实面貌,从而为学生打开一片学习历史的新视野。

但是,文学作品往往是虚构的,其描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时与本体的历史相差甚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巧用文学作品为历史教学服务,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以金霞老师的一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唐朝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中的一个教学片段为例进行探讨。

一、教学片段

师:关于玄奘西行取经,同学们马上想到的文学作品是什么?

生(齐声):《西游记》!

师:你们觉得西游记里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吗?

生:玄奘西行取经这个事情是真实存在的,但《西游记》里那些妖怪、神仙的情节肯定是虚构的。

师:对,《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它取材于玄奘取经故事,素材来源于《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史书。由此看出“唐僧”是有真实人物的。那同学们认为《西游记》里的“唐僧”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很慈悲善良。看到孙悟空打死人就很愤怒,甚至因为这把孙悟空给赶走了。

师:嗯,“唐僧”是个出家人,出家人应以慈悲为怀。

生:我觉得“唐僧”太胆小了。

生(很多附和):是的,是的。

师:你们从哪儿看出他很胆小?

生:一遇到困难,他就喊“悟空,救我!”

生:我觉得他总是一副战战兢兢、软弱怕事的样子。

生:是的,一路上他不但没解决过什么实际问题,反而因为他的胆小谨慎经常坏事。

师:同学们对“唐僧”的印象是胆小怕事。那么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是不是这样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两段材料,并比较一下。

材料一:《西游记》中的“唐僧”

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是由唐太宗亲自任命去西天取经的。临行前,唐太宗亲自将通关文牒交给“唐僧”,还与他结拜为兄弟,对他非常支持。玄奘不仅在路上收服了四大弟子——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还带了观音的三宝——锦幅袈裟、九环锡杖、三个金箍,以及御赐的金钵等。

材料二:真实的玄奘西行

初唐时期,边界不稳,国人不允许出境。贞观元年,玄奘几次三番申请“过所”(即通行证),以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他决心寻找机会西行。根据当时规定,私度边关比私度内地关隘惩罚更重。贞观三年,长安遭遇大灾,政府允许百姓自寻出路,玄奘借机混入灾民中偷渡出关。玄奘起初只有一人。到达凉州这个地方,当地一个叫慧威的和尚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护送他西行,但行至瓜州(今甘肃省瓜州县东)两人就回去了。玄奘在瓜州买到一匹马,但苦于无人相引。此时胡人石磐陀请玄奘为他受戒,并自愿当玄奘的向导。但他走到中途就一去不复返了。玄奘又剩下了孤身一人。

师:材料二取自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同时也参考了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内容。同学们读了这两则材料后,对玄奘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玄奘很了不起,因为他不是皇帝派去的,而是在国家不允许出境的情况下偷渡出去的,那是要被杀头的,多危险啊。

生:当时那么困难,玄奘还一直坚持要去西天取经,他还是很坚定的。

生:我觉得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么长的路,他几乎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走到的,如果没有坚定的毅力和决心是做不到的。

师:那么玄奘是否还是刚才你们口口声声说的那个胆小怕事的“唐僧”呢?肯定不是。相反,他勇敢而坚定。如此看来,小说《西游记》中的描述和真实的玄奘西行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教学反思

金霞老师在上课之后进行了如下反思。之所以选择《唐朝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一课作为文史结合的教学范例,是因为这节课涉及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玄奘。最早的玄奘形象来源于《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部史书,前者主要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政治、地理、风俗、民情等,后者则倾向于展现玄奘个人的游历过程。这两部书籍相对客观地记载了玄奘孤游西域的艰险历程与沿途见闻,其间的种种传奇经历,为之后玄奘取经的故事被文学性书写埋下了伏笔。宋元时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天取经》以及《西游记平话》等说唱文学重新诠释和塑造了玄奘形象,尽管进行了大量的通俗化的加工和处理,玄奘的圣僧形象并未因此冲淡。吴承恩的百回本《西游记》在此基础上对取经故事进行了重新梳理,以更加浪漫奇幻的艺术形式,将玄奘的形象由圣僧入世为凡夫俗子,其西行取经的中心地位也被更具有理想主义的超凡英雄孙悟空所取代。于是,《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形象被彻底颠覆——缺少得道高僧的睿智、豁达、富有远见,反而被刻画为慈悲、软弱、胆怯的化身。历史真实与文学形象之间的反差,为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与历史作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素材。

尽管有的学生也知道历史上的玄奘与西游记的“唐僧”是有差别的,但是知道的并不多,玄奘的形象还是很模糊的,而“唐僧”的形象是比较熟悉的。所以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进行两者的比较,达到澄清模糊认识、认识真实玄奘的目的。

三、教学评价

金霞老师这节课的最大亮点,就是通过《西游记》和《大唐西域记》中的材料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了历史叙述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和联系,这也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文学作品往往是虚构的,但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也是以一定的历史原型为基础。而历史知识原则上要求必须建立在历史证据的基础上的想象、推理和判断,不能天马行空随意想象。因此,历史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告诉学生客观的历史史实,纠正历史认识上的一些谬误。另外,结合《西游记》进行教学,也是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的。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学生在学习唐朝的历史之前,《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是学生最熟悉的,而这一形象正是学生了解真实玄奘的基础。

四、教学建议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学作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3]虽然是一个容易理解的教学思想,但是在教学中却常常被教师所忽视。特别是历史教学更为如此。由于学生进行系统的历史学习是从初中开始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从语文课和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获得了大量的相关历史知识。据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这一学情,适时联系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文学作品。例如,讲三国的历史,可以联系《三国演义》;讲宋朝的历史,可以联系《水浒传》《岳飞传》;讲中国现代史,让学生联系《红岩》《青春之歌》;讲“德国统一”一课,可以联系都德的《最后一课》;讲“二战”的历史,可以联系《安妮日记》《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当然,在运用这些作品时,教师还需要知道学生对这些作品有多少了解,了解到什么程度,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要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历史认识。文学作品往往是虚构的,但历史课要告诉学生客观的历史事实,这是历史教师的重要责任。对此,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 “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在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反馈中,一般学生也会认识到,这些情节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当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知道,这些情节尽管是虚构的,但有的情节也是有一定史实背景的。例如,“草船借箭”的故事,在《三国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迴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4]

可见,“草船借箭”的故事也不是完全杜撰出来的,也是有其历史原型的。不过主人公应该是孙权,而不是诸葛亮。这样进行讲解,学生也就易于明白文学作品与历史叙述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同时也会纠正一些错误的历史认识。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巧用一些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还有助于发挥跨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加强文史结合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历史教学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唐远华.运用史料发展神入能力的教学活动设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J].清华历史教学,2007(18):82.

[2]张伟兵.文学作为史料:探究社会的另一种途径[J].华中师大学报(社科版),2007(1):88.

[3]D. P.奥苏伯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佘星南,宋鈞,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扉页.

[4]陈寿.三国志·吴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19.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