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VC视角下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制造业联动互促政策思考

2019-04-20 11:03张昕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制造业

张昕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产业间、产业内国际分工模式逐渐为全球价值链(GVC)下的碎片化分工模式所取代。作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剂以及生产环节的重要中间投入,生产性服务的作用愈呈关键。本文从GVC跨国产业关联视角出发,在明晰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和制造业发展规律与特征的基础上,把握二者内在关联,重点围绕“产业”和“开放”两个维度,提出推动二者联动互促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贸易 制造业 联动互促 跨国产业融合

从全球贸易发展趋势来看,货物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效用愈加受限,服务贸易尤其是生产性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然而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对服务贸易整体逆差造成了显著的负影响;其竞争力低下、细分行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也十分突出。同时,制造业发展仍难以摆脱对传统资源和劳动力的依赖,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因此应对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究跨国产业关联下生产性服务贸易与本国制造业的联动互促便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制造业发展特征

(一)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特征

1规模扩张、增长显著。从贸易规模来看,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以下简称UNCTAD)BPM6数据显示,2005-2017年,中国生产性服务出口额扩大285倍,增至186831亿美元;进口额增加145156亿美元,于2017年达峰值206591亿美元。从贸易增速来看,2006-2017年,中国生产性服务进、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1172%和1381%,远高于美、英、德生产性服务进、出口增速。

2贸易逆差持续。从总体看,2005-2017年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持续逆差(见图1),2013年逆差达峰值46093亿美元,其虽于2017年降至19760亿美元,但仍旧巨大。从细分行业看,货物相关服务、建筑服务以及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顺差明显,但被运输服务贸易巨大的逆差所抵消。2013年、2014年和2017年运输服务贸易逆差额均超500亿美元,其成为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总逆差持续扩大的主要症结。其他商业服务贸易于2010年转为顺差;知识产权使用费和保险服务贸易持续逆差。2005-2015年金融服务贸易逆差持续;在服务业扩大开放背景下,把握开放和风险管控间的平衡是当前金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3国际竞争力水平较低。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RCA指数值长期处于[08,125)区间内,保持中度显示性比较优势;

2010年起,该指数值保持在“1”以上。与之所反映的情形不同,2005-2017年,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TC指数值始终为负,竞争劣势显著,2017年其TC指数值为-005,加之净出口额常年为负,因此综合RCA指数、TC指数、贸易收支情况可知,中国生产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持续低下,与美、英、德差距显著(具体见表1)。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特征

1制成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长期以来,中国初级品出口额占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不足10%,制成品进出口规模在中国产品贸易总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5-2017年间,除受2009年金融危机及2015-2016年全球经济疲软的消极影响外,其余各年中国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中国制成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高达21825亿美元和1409771亿美元,同比增长率分别高居811%和1526%。

2制成品进出口技术升级。(1)出口方面:①资源型和低技术制成品出口份额虽有所下降,但仍占有较高比重;中等技术制成品出口占比上升。②高技术制成品出口规模扩张,由1995年的19350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峰值753840亿美元,但出口动能仍待加强。(2)进口方面:①资源型制成品进口的规模与占比均整体上扬。②低技术和中等技术制成品进口份额下滑。③高技术制成品进口潜力巨大,2015-2017年其进口年均占比高达4243%。2017年,无论出口还是进口,高技术制成品均为占比最高的产品类别(见图2、图3);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JP]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产品贸易逐步呈“优进优出”、“质量并举”的特点。

3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提升。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显示,中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由1999年的7595逐年升至2015年的8351,现已具有中等竞争力。中国制造业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研发与技改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均显著提升。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及医药制造业较强的质量竞争优势逐渐显现。但其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点,即东部地区高端制造业发展迅猛,而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则仍处于中低端水平。

二、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制造业联动机制

(一)跨国产业关联

随着制造业工业化、信息化、自动化、服务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单纯依靠传统的工业生产难以实现现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充分发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以服務链接为重要融合剂,协调整个价值链、供应链、生产链,进而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的产业联动实为当今制造业发展的主流。GVC背景下,生产呈碎片化展开,国际服务链接(Service Link,SL)将位于不同区位的分散化生产区块(Production Blocks,PB)连接起来,[ZW(]Jones R W,Kierzkowski Henryk The Role of Services in Prod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in R W Jones and A Krueger (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M]. Oxford, UK: Blackwell,1988 一国制造业与国际生产性服务要素存在必然的关联。

(二)联动过程

生产性服务多具有知识、技术和高素质人力资本密集的特征,从供给角度看,进口的高质量生产性服务通过溢出效应,对国内制造业的成本降低、产出增加和产业升级均产生积极影响。从需求角度看,随着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国内制造业发展对国际先进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对生产性服务进口产生一定后向拉动效应。

制造业服务化作为一条重要的中间路径,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出口连结起来。制造业内部服务化下,企业自行开展与制成品呈互补或替代的研发、设计、金融租赁等生产性服务。制造业外部服务化下,随着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生产性服务项目逐渐从制造业内部分离而出。不论由制造业企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企业来供给服务,随着生产性服务规模、质量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其出口逐步扩张,国内生产性服务要素嵌入至全球价值链中。[JP]

(三)融合模式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一定条件下融合互促。GVC下,对一国而言,国际生产性服务要素与本国制造业也可实现跨国产业融合。李美云(2006)根据服务部门和非服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将服务业跨产业融合的模式分为互补型、结合型和替代型三种。[ZW(]李美云 论服务业的跨产业渗透与融合[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10). 与之类似,杨仁发、刘纯彬(2011)将二者的融合分为:互补型(价值链区段互补、融合,继而产生兼具二者特征的新产品);延伸型(制造业价值链向上、下游延伸,引致生产性服务需求);替代型(二者价值链经分解与重组,产生替代原有产品和服务的新型融合产品)。[ZW(]杨仁发,刘纯彬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升级[J]. 改革,2011(01).

(四)联动阻力

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制造业联动的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层面:基础设施网络、产业间信用共享和沟通对接机制短期内难以满足二者联动发展的需要。开放有限,跨国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进入壁垒为二者联动形成阻碍。2中观层面:资金联通、人才流动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不足。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但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后向拉动力未引起广泛关注。3微观层面:短期内制造业企业对生产性服务可能为其带来潜在经济收益存在疑虑。即便企业认识到服务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但提供服务超出其竞争力范围。制造业企业的服务策略和组织架构有待完善。[ZW(]Oliva R,Kallenberg R Manag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oducts to serv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2003,14(2). 鉴于此,可重点从“产业融合”和“服务业扩大开放”两个维度,加强生产性服务贸易与本国制造业联动互促,推动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转型,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并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

三、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制造业联动互促政策建议

(一)产业政策

1加固产业基础,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电信、道路交通等相关基础设施水平,为本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国际生产性服务要素在国内的使用提供便利。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引导资金重点流向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知识、技术高度密集的领域。优化产业布局,设立生产性服务业综合产业园,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进驻园区,以知识溢出效应辐射带动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打通园区内外部相关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渠道。

2加强产业联动,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加强生产性服务贸易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经济的有效结合,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产学研政”合作,在增加研发投入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科研成果在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转化效率。依托制造业提供的硬件基础设施,引进高质量的国际生产性服务,构建竞争性、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有效降低生产性服务外包风险。延伸产业链,调整制造业部门内部架构,鼓励企业自主提供R&D、设计等利于塑造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并将其内化为产品的价值增值部分,增加产品中的服务含量,强化制造业企业内部服务部门和与之相关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出口能力。

(二)开放政策

1拓宽开放渠道,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力度。为外商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高效的营商环境和可预期的政策环境[ZW(]Hodge J,Nordas H Liberalization of 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The Impact on Developing Countries[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69(1). 。除涉及国家安全和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之外,积极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生产性服务业外资管理模式,减少外资股比限制。扩大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领域开放,激发市场竞争活力;适度放宽金融领域外资准入条件,创新开启资本项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国际交流,与国际人才资质认证标准接轨。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向技术先进的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国内技术水平。

2强化安全意识,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效果。随着互联网、物联网设备及软件服务被使用的愈加廣泛,软件漏洞窃取信息、黑客毁坏系统的风险逐步增加,因此需注意加强监管,构建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搭建产业信息和外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管理制度;引导资本流向,避让失信企业,降低投资风险。加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指引和国别指引,降低海外投资系统性风险。充分考虑开放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重点关注金融、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领域的开放安全问题,开展压力测试。针对开放政策,开展第三方机构总结性评估与必要性评估工作,增强政策的连贯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倾听市场声音,重视企业诉求,使政策实现“落地”。

参考文献:

[1]梅冬州,崔小勇制造业比重、生产的垂直专业化与金融危机[J].经济研究,2017,52(02).

[2]安筱鹏制造业服务化路线图:机理、模式与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杨仁发,刘纯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升级[J].改革,2011(01).

[4]顾乃华,夏杰长对外贸易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经济效应——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0(05).

[5]裴长洪,彭磊中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李美云论服务业的跨产业渗透与融合[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10).

[7]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08).

[8]Oliva R,Kallenberg RManag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oducts to serv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2003,14(02).

[9]Hodge J,Nordas HLiberalization of 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The Impact on Developing Countries[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69(01).[ZK)]

[10]Jones R W,Kierzkowski HenrykThe Role of Services in Prod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in R W Jones and A Krueger(ed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M].Oxford,UK:Blackwell,1988

猜你喜欢
制造业
2019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排行榜
房地产业与制造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7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排行榜
多分一点爱给制造业吧
2016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50强排行榜
2016上海制造业企业100强排行榜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