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三观”不正,迟早出问题

2019-04-22 06:17邱敦红
环球时报 2019-04-22
关键词:权力观政绩观政绩

邱敦红

一名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最终取决于是不是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如果“三观”不正,迟早会出问题。能够包装一时,包装不了一世。

第一,对人民要敬畏,对百姓要关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面前,在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面前,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渺小的。只有骨子里对人民有敬畏感,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只有摆正自己与群众的关系,才能真正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盼。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阶层差距、部门和行业收入差距依然不小,这说明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对上级领导不能搞“官本位”。封建主义流行“学而优则仕”的以官为本,资本主义鼓励以钱为本,而社会主义则应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以民为本。一名领导干部如果把做官、保官、升官作为人生追求,为谋求个人升迁挖空心思请客送礼、拉关系找靠山,甚至弄虚作假、行贿受贿,就丧失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官本位”的要害是权力欲,是个人主义,其信条是“有权不使,过期作废”“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得罪一万人,就怕得罪一个人”等。如果容忍这种现象存在,就是最大的政治腐败。

第三,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当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意识到权力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约束。领导干部职位越高,责任越大,越应该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数事实证明,权力是一把既能使人高尚、也能使人毁灭的“双刃剑”。领导干部理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人民的要求。那些把权力变成商品的官员,最终是要走向人民的反面的。

第四,政绩和败绩有时只有一步之差。现实中我们常感受到这样一种奇怪现象,就是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套发展和改革的好思路、好政策,但很多事情往往是热乎劲

一过,一切还是老样子,以至出现“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的怪圈。究其原因,与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不正确有关。什么叫政绩?政绩是能及时解决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是善于解决谋发展、搞改革、惠民生、保稳定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功成不必在我”、能为后任打下良好基础的实绩和口碑。政绩应该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业绩,是经得起群众、实践、历史检验的功绩,而不是出于私利、只做给上级看,其结果是劳民伤财的“败绩”。

我们党是靠求真务实、埋头苦干起家和发展壮大的,新时代也只能靠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成就伟业。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是求真还是“造假”,是务实还是“漂浮”,归根结底是由其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决定的,是由其党性修养和政治品质决定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党以至一个人,要想取得进步和发展,只能靠扎扎实实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耽于幻想或投机取巧是不行的。我们今天从事的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完成如此艰巨伟大的事业,来不得半点虚华和浮躁。否则,任何宏伟目标和漂亮口号都是空谈。

领导干部是否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关键在一级带一级,要害在层层抓落实。要把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贯彻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上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现在,从上到下缺少的不是发展思路、宏伟目标和口号提法,而是缺少一件一件、一项一项去狠抓落实的风气和氛围。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必须要求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真正从会议、文件、讲话中摆脱出来,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发展、改革、民生、稳定等重大问题上,在全党形成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浓厚氛围,使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作者是北京学者)

猜你喜欢
权力观政绩观政绩
让政绩考核跟着民声走
浅谈人性假设与权力观
浅谈领导干部如何严于用权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简述权力观对现实的影响
“政绩”何以成“政债”?
政绩看“观”不看“官”
假政绩也是一种腐败
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领导干部政绩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