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母亲”前后的自嘲表达

2019-04-22 00:00
环球慈善 2019年2期
关键词:心态个体情绪

不知从何时起,一个女性群体成了网帖和朋友圈的高频词。据《半月谈》报道,这个群体普遍为80后、90后年轻女性,小孩子正处于学龄期。育儿,是她们的心头大事:成绩,是她们的情绪晴雨表。她们往往标榜自己“十项全能”,却又常常心怀“百般烦恼”。她们来自不一样的家庭、从事不一样的职业、有着不一样的容貌和爱好,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年母亲”。

“中年母亲”是个典型的互联网语汇。在它之前,“葛优躺”“24岁进入中年危机”“保温杯里泡枸杞”以及“养青蛙的老母亲”等都曾流行一时。从媒介视角来看,这是当前互联网上方兴未艾的一种青年亚文化,“自嘲”是其区别于一般青年文化的典型风格。明明是青年,正值意气风发的大好年华,为什么要“自嘲”呢?“自嘲文化”在某些时候,是化解社会压力和情绪焦虑的一种形式。在传统乡土社会,个体生存轨迹相对可以预期,但在现代社会转型进程中,个体生存出现极大不确定性,家庭、婚姻、事业等各方面的压力都不同以往,许多人倍感焦虑。因此,自嘲作为一种对抗压力的趣味,其要旨就在于消解压力。无疑,“中年母亲”便是出于自嘲的心态。

具体来看,“中年母亲”的自嘲,可指向凡方面的压力:一是经济压力。不少人感叹的“六个钱袋”,是说结婚买房买车就要耗尽两代人的积蓄。此外,赡养老人、抚育小孩、人情社交等,方方面面都不轻松。二是家庭压力。传统家庭结构是“四代同堂”式的,父母可以帮忙带看小孩,许多女性也专职做家庭主妇。但在个体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的当下,女性同样承担起了“养家”角色,一旦生儿育女,在事业和家庭间容易出现协调不顺的问题。三是教育压力。有人说,义务教育阶段一个母亲的基本配置,是至少身兼做小报、解数学题、英语六级甚至专八等多种技能。此前有新闻报道,有人辅导作业结果气到了住院,也有人专心陪读结果收获教师资格证,指向的便是“起跑线”压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18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相比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少了200万。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随着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生育意愿下降是正常现象,这里面成因复杂,但是“不敢生”“养不起”,或许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中年母亲”作为一种带有集体意味的“自嘲文化”,其后所附着的真实压力与焦虑情绪,对我们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考验。如针对经济压力,应该继续落实好“房住不炒”“租贿同权”等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针对家庭压力,不久前上线的“个税APP”就很有启发性,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以家庭为征税单位,减少后顾之忧:针对教育压力,应该不断探索新型教育模式,让一个家庭能正确地认识教育、平衡教育。

“自嘲文化”是青年群体宣泄消极情绪的一种渠道。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压力,一味抱怨是不可取的。既然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就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奋起而为之,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另外,我们也要窥见和透视“自嘲文化”背后的集体表达,以此针对性地改善社会治理,疏导负面情绪,涵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本刊整理自《南方日報》

猜你喜欢
心态个体情绪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做谦逊的人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还是“看掐架”心态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情绪认同
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