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

2019-04-23 01:04徐晴
青年文学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苏轼

徐晴

摘  要:苏轼的《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一词借由彭城夜宿燕子楼对盼盼的追忆来展开对坚守个人操守和命运无常的思考,在时间空间的多重转换中得出“人生如梦”的结论而依旧旷达乐观选择做好这个梦。

关键词:苏轼;《永遇乐》;黄楼时期;人生如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0-01

“黄楼高十丈,下建五丈旗。楚山以为城,泅水以为池。”。熙宁十年黄河决口,直逼徐州。苏轼“以身帅之,与城存亡”,增筑城东门楼御洪,取黄土胜水意命之黄楼。六年前,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离京,折戟沉沙;后三年通判杭州不得实权,“当世志”不得施展;转知徐州,又称黄楼时期,年当四十,四十不惑。二十岁出仕即名满京师的苏轼曾经志得意满,大有抱负,可惜造化弄人,先后遭遇母丧、父丧、妻丧,数次直面生死。加之仕途不顺已尝官场险恶,历经锤炼思想逐渐成熟。文才旷世乃至让欧阳修自愧“老夫当避路,让出一头地”的苏轼,羽翼愈丰,直欲振翅升仙。他向宇宙发问:何为人生?人生为何?何处是归途?如佛家谒云:四大皆空。醒悟过来,人生如梦,旧欢新怨,何曾梦觉?苏轼在这首《永遇乐·明月如霜》以情入景,探理幽微,本文欲试作分析。

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燕子楼是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为其爱妾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盼盼善歌舞,雅多丰态。白居易曾赠诗曰:“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极言其美。张氏死后,盼盼感念恩情,独守空楼十余年未嫁,后人称颂其苦志守节。苏轼在徐州夜宿燕子楼时,遥怀盼盼,作成此词。

上阙开篇惊艳。“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短短数字勾画出何等清妙禅意的境界!形容月光皎洁清冷用“霜”本不少见,譬如家喻户晓的《静夜思》中即有“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然而用在句首,颇有破空而出之势,气魄不凡;风无色无形,如何描摹?谓如水温柔,恰得其妙,更让画面流动起来。“清景无限”,点出“我”的视角,一方面将镜头拉到“无限”。随后镜头拉回,描画近景“曲港跳鱼,圆荷泻露”。静夜时分,鱼儿跳动,水波粼粼,珠滚圆荷,又滴落水中,安静可爱。不料下句“寂寞无人见”,情绪陡变,景色虽好,无心赏玩。“跳鱼”、“泻露”何等轻微细小都能听见,月色清寒,而夜半无眠,是何人寂寞?是“我”吗?还是当时的“盼盼”?寂寞为何?作者没有回答,而是宕开一笔,继续写景。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三更之鼓悠长深远,而一叶落地的声音竟又如金石落地,使人心惊。是谁有这般心事?呼应上文。在这栋燕子楼里,跨越时空的两个身影此时重合了。一个是痛失所爱,孤苦伶仃的痴情女子;一个是屡遭贬谪的失意诗人。两个心有坚守却被造化戏弄的人,心灵相通,惺惺相惜。一腔愁闷无人可诉,好在遥怀盼盼可谓知己。这时却“黯然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惊醒了,佳人芳踪难寻,知己得而复失,怅然孤寂。“梦云”用宋玉《高唐赋》典,言梦醒时佳人芳踪难寻,“夜茫茫”把镜头再次拉远,拉开的更是两个互相安慰的知己,复归形单影只。“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行遍小园而不可得,焦急如麻,无可奈何。上阙终了怅惘之情达到顶点。

下阙境界升华,写自己對人生的思考。第一句“天涯倦客”,丧母丧父丧妻,政治上不得意,漂泊伶仃,怎能不倦!“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倦客欲归,岂有归途?“望断”极言渴求之切,呼应上阙遍寻不着盼盼的怅惘。而这两次追寻,是诗人内心最深处的追求嘛?并不然。之所以梦到美姬盼盼所写不是红粉艳情之词,之所以“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正是忠君爱国的节操,可现实事与愿违,怎能不生人生无常之慨。借盼盼之事抒己伤怀。“人去楼空”,世事无常。执着也是无果。纵使盼盼情深,守节十余年,清冷非常,最终亦不过烟消云散。而执着仕途,难道不是一样吗?既是如此,教人万念俱灰,生趣了无,不如遁入空门,无牵无挂。行文至此已是歌剧中主角临死哀婉悲切的最高音,情感已极,难以再续。此三句是东坡的名句,历来为人称道。可这毕竟是苏轼。“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全文再一次升华,升华到哲理,升华到永恒: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这下了不得,实在大手笔。时间空间全部贯通,古往今来,仕途情爱都是幻梦,最终都归于空寂。世间的纷争怨怼,恩怨纠缠,纷乱不休,只觉可怜。这时诗人的角度已经从画面中跳脱出来,以悲悯的视角注视世事,始觉一丝解脱。写到这里总算舟行岸头,写无可写了吧,并不。“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再一次把诗人放回画面中,而同时而保留在画面外作为观察者。在另一个时空,后人感怀我又何尝不是像我感怀盼盼一样呢?这又增加了一重未来时空,更把个人愁绪放到宇宙恒久的背景下参考,发觉人世无常历来如此,个人悲苦不过宇宙一瞬,而谁又不悲苦?则又有何悲哀?是何等心肠才能看破世间炎凉而再次拥抱它?苏轼的这一回到画面中具有回到仕途,回到俗世的象征意义,更显他的豁达境界之高。仿佛涅槃重生,在灰尘俱寂之后,烈焰重生,更加火热灿烂。正是这样的苏轼看破了人生如梦而选择将它做成一个好梦。

参考文献:

[1]李雯.试论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的三重主题[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7.

[2]钟华.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永遇乐》赏析[J].青春岁月,2016.

[3]胡宗锋.英美文学精要问答及作品赏析[M].西安出版社,2001.

[4]徐利华.古今如梦 何曾梦觉——读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J].名作欣赏,2011.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轼“以禅入诗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的店铺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苏轼的官场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