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在战场修文物的人

2019-04-23 05:24佚名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叙利亚人古迹阿萨德

佚名

2015年5月,IS在叙利亚的战火,烧到一个叫巴尔米拉的古城。

政府军败退那天,82岁的哈立德·阿萨德,正与他的同事们一起,争分夺秒将古城内的文物转移至安全地带。

当最后一批文物装车后,阿萨德终于松了一口气。但年事已高的他,没来得及逃离战场,不幸被捕。

IS用尽各种方式,逼迫他说出文物下落,但这位博物馆馆长,无论受到什么酷刑,都没有吐露一个字。IS没有那么多耐心,也想给全世界一个震慑。8月,在古城罗马广场,他们当着众人的面,砍下了阿萨德的头颅,并将他的尸体悬挂示众。噩耗传来,举世震惊。这位叙利亚考古学泰斗,倒在了血泊之中,用生命庇佑了他最爱的土地。

但是,IS没有停止愤怒,他们气急败坏地炸毁了古城,炮弹扬起的沙尘里,这座人类文明的瑰宝,褪去了曾经的光芒。

巴尔米拉,位于大马士革东北方向,是一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它是古丝绸之路的转折点,被称为“沙漠里的新娘”。

六平方公里的遗迹上,连绵着立柱、墓穴、神殿,还有雄伟的巴尔夏明神庙。

它们是叙利亚人的骄傲,但也给叙利亚人带来了灾难。因为IS的猎物,正是这里的珍贵文物。推崇原教旨主义的极端分子,破坏起古迹来也丝毫不手软。黑市走私,倒卖小型文物,是筹集军费的重要来源,哪怕为此滥杀无辜。

但在战火肆虐的叙利亚,被摧毁的何止是巴尔米拉。第二大城市阿勒颇,一半以上的古城被摧毁,150多座历史建筑受损,还有布斯拉古城,大马士革……

随着政府军逐步收复失地,文物管理局局长马曼,肩负起阿萨德的使命,带领麾下的工作人员,开始了浩大的古迹修復工作。

满目疮痍的叙利亚,要回到内战之前的模样,就像等待和平一样困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紧急保护叙利亚文化遗产”项目,呼吁更多国家参与到这个工程中来。

仅巴尔米拉古城的修复,就集合了多国专家。进入古城前,俄罗斯专家做了排雷工作。法国发挥三维扫描技术优势,依据“原物归位”法,尽可能地使用原物碎片,恢复古迹原貌。而修复的重要依据,来自瑞士考古学家的黑白照片,一份50年前的考古资料。波兰提供了文物修复经验,用于“拉特女神之狮”雕像修复。40年前,雕像由波兰人发现。日本举办了系列培训课程,帮助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并提供大量修复设备。捷克则提供了大量石料。这场叙利亚文物保卫战,成了另一场“国际战争”。

值得庆幸的是,巴尔米拉没有被完全毁灭,罗马剧院和广场还在,全部工程将在2019年完成。

但并不是每一座古迹,都有“重生”的机会。阿勒颇城堡前,一座19世纪的古建筑,被彻底毁坏,不复存在,而这里是十字军的遗迹。杜拉欧罗普斯古城,被称为“沙漠中的庞贝”,有现存最古老的教堂遗址,几乎全被摧毁。别说外逃他乡的叙利亚人,任何一个现代文明人,站在如此遗迹之上,都会心痛不已。

这还不是全部困难。修复面临庞大的资金缺口,叙利亚政府压力重重;更大的挑战是赢得和平,只要战争还在继续,损失就会越来越大,修复会越来越难,也意味着危险随时降临。修复文物的每一天,这里工作的人们都是向死而生。在阿萨德遇害之后,又有四名同事被极端分子杀害。但马曼和其他人仍在坚持: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会、何时会因保护文物遭遇不幸,但我们是考古学家,在为全人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并非为了叙利亚政府或反对派的利益。

曾经,古丝绸之路,给叙利亚带来了繁华。几千年的遗迹随处可见,这里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但只需几个小时的破坏,文明便轰然倒塌,我们甚至来不及和它告别。

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文明》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可以花很久的时间来讨论什么是文明,什么不是。但当文明的对立面将其全部的粗暴与残忍、狭隘与毁灭欲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便知道了文明为何物。从文明将丧失的震惊中,从人类整体被摧残的事实中,我们知道了文明的含义。

而今,丝绸之路再次开启,人类文明也将继续谱写。但我们是否敢说,比起几千年前,我们文明了许多?

战争,没有一天从世界上消失,文物的破坏、拆除、忽视,也以非战争形式围绕在我们身边。人类以创造艺术而自称文明,这是温饱之外的精神需求,让我们审视人与世界的关系。它如此重要,以至于有些人,愿意舍弃生命去保护,也让有些人拼命在毁灭中“修复”它。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原载《海外星云》

猜你喜欢
叙利亚人古迹阿萨德
古迹“开发”之忧
雪上加霜
十年过后,叙利亚人的生活发生了无可估量的改变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京都古迹
恐怖分子的自杀谜案
探秘吴哥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