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县域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2019-04-24 01:29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编辑王雯慧
中国农村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创新型县域浙江省

文/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编辑/王雯慧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县域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贡献了超过50%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之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

县域创新发展成绩亮眼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一翼。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走出了一条以县域经济为主导,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的发展之路,县域模式助力浙江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浙江省8个国家级高新区和31个省级高新区,以仅占全省2‰的土地,创造了全省1/4的工业增加值、1/3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集聚了全省1/3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和1/10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杭州滨江高新区创新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17年,创建培育了首批17个高新技术特色小镇和30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018年,省市县三级已启动建设131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其中省级48家。

〉浙江安吉

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累计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50898家,高新技术企业11959家,涌现出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创新型大企业。

2018年8月,科技部印发了《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指引》,正式启动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的创建工作,首批启动建设50个左右创新型县(市),到2025年建设100个左右创新型县(市),逐步构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浙江省科技厅推荐的长兴县、新昌县、安吉县、慈溪市、乐清市5个县(市),经科技部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环节,获批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

多措并举 全方位推进县域创新

影响县域创新实力的因素包括人才、技术、资本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等。早在国家“两创”战略提出之前,浙江就已经提出要打造创新型省份,这为浙江经济在信息经济浪潮中的乘势而上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浙江省取得的骄人成绩离不开政府的战略指导和多种政策措施,全方面推进县域创新。

落实创新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制度。1996年,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实行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将科技进步情况纳入地方党政领导政绩考核之中,坚持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不动摇,把增加财政科技投入、鼓励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199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要求,从而使这项工作成为一项法定工作。2012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指标体系、组织方式和激励约束机制。

强化创新政策引领,推进县域创新深入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2018年上半年,根据浙江省政府要求,浙江省科技厅牵头起草了《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6项实施举措,并拉出责任清单,细化部门职责分工,全力推动县域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点,激发市县创新动力和活力。2016年,省委、省政府在杭州市、嘉兴市、新昌县、滨江区、余杭区、长兴县等地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努力突破制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科技金融、发展要素等体制机制障碍。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导则》,确定一批重点突破的专项改革试点清单,目前全面创新改革成效明显。

坚持省市县协同,合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浙江坚持把省市县联动作为科技工作重要方法,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共同支持,建立了一整套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一是建设一批重点企业研究院。聚焦“做强产业链、补齐短板”目标,开展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重大技术专项实施、青年科学家培养的“三位一体”产业技术创新试点。二是开展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三是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重点布局与县域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特色鲜明的科技合作创新平台,支持高校院所以智力投入、技术转移、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促进优质资源的有序流动与互利共享,逐步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协同发展的县域产学研创新联盟。

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的下步计划

下一步,将认真按照科技部创新型县(市)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机制、新做法,争取为我国县域创新发展探索浙江模式。

高标准建设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按照科技部《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指导》要求,指导浙江省首批创新型县(市)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细化具体任务,适时组织召开创建工作启动会,统一思想,提高标准,把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员,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完善党政领导科技目标责任制考核,以科技创新能力监测和评价为抓手,强化“创新投入、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指标体系建设;在建设期内,每年在中央引导地方资金中安排一定科技经费,支持浙江省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

不断完善推进县域创新发展政策。县(市)党政主要领导要把政策落实作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抓手,提高站位,明确定位,加大投入。要根据浙江科技新政50条,超常规实施科技新政“一强三高新十联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数字政务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定出台适合浙江省首批创新型县(市)发展的创新政策,强化各类配套政策,构建各具特色的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释放县域创新创业活力。

推动创新要素在县域集聚。支持与引导浙江省首批全国创新型县(市)加强产学研合作,按照浙江科技新政总体要求,集聚国内外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创新资源,发挥企业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政策、研发平台、项目、人才、园区、产业化一体化部署,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支持县域通过科技园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企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集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合作、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在县域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培育县域新经济增长点。

加快县域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经济产业发展为目标,支持浙江省首批全国创新型县(市)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按照各地民营经济发达的特点和优势,做强一批“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企业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瞄准数字经济、生命健康、高端制造三大主攻方向,推进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绿色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探索“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产业转化模式。积极争取以创新型县(市)为申报主体的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

狠抓科技创新为民惠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浙江大花园建设”为工作指引,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支持县域实施科技惠民、26县项目、科技特派员项目、成果转化项目等,提高科技支撑民生的能力;大力发展星创天地,深入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工作质量,助推乡村振兴。深化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的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快“科技大脑”建设;持续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5县(市)绿色、安全、可持续统筹协调发展。

切实加强对县域创新的指导。

实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范围广,需统筹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指导县域建立适应创新型县(市)发展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体系,科学谋划创新发展工作新格局;指导县域把科技与经济结合作为基层科技工作的着力点,推动县域科技工作从科技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指导县域紧密结合自身条件和经济要求,突出面上整体联动、点上区域特色,依靠科技创新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推动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导县域开展创新改革试验和创新能力监测,打造县域创新发展示范县,加快建成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的浙江样板。

猜你喜欢
创新型县域浙江省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