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中式风格居住区景观营造

2019-04-25 10:09张成秀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9年28期
关键词:造园中式风景园林

张成秀

山东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00

中国漫长的园林史是一部农耕文明下的缓慢变迁史,中国古典园林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孕育出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中国园林钟灵毓秀,历经历史的洗礼和沉淀,其艺术造诣和技艺成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中国园林自从创设之初就在“究天人之际”,探求天人关系、关注生命生活是其永恒的主题。但不可否认中国传统园林在功能上与当代人们的需求有所脱节。新中式风格开启我国景观设计向本土、向传统“回归”的征程,在景观领域脱颖而出,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这个“新生儿”的成长面临着各种问题,如何走出一条更成熟的道路值得探讨。

1.新中式园林风格的产生与发展

1.1 新中式园林风格概念界定

新中式园林风格,顾名思义,“新”是现代与创新,是时代的需求和设计手法的更新,需要借鉴现代的一些造园手法;中式,则是中国的传统造园精髓,是对传统造园思想合理内核的传承。“新中式”园林是运用现代造园理论与技术,融合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与新材料,创造适合当代人生活居住,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继承中国传统园林某些造园思想的空间场所。

1.2 新中式园林风格发展背景

由于20世纪初的内忧外患和建国之后的现实因素,我国园林发展出现停滞,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景观进入快速发展期,但融历史文脉、地域文化于一身的中式园林却未有效发展。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吴良镛先生主持设计的“菊儿胡同”可以作为新中式的早期探索。但真正意义上作为商品住宅的新中式的出现却是近三十年的事。改革开放带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中国传统文化也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赞誉。快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孕育出的新中式园林这一时代的产物。

对生态文明的日益关注让我国的风景园林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沉重的责任,2011年风景园林被正式列为一级学科之列。整个景观行业的良性发展使国人对景观的欣赏越来越理性,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理念,给中国景观注入全新的活力,也为设计师进行“新中式”景观的探索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1.3 新中式园林风格特征

(1)借鉴传统的造园手法

新中式景观设计采用框景、障景、借景、对景、漏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来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如运用现代简洁的景墙窗框框景加大景深,利用景观廊架开辟赏景透视线把远景借入到园内的视野中来,采用现代简洁的漏墙丰富景观层次等。

(2)运用中国传统韵味的色彩

新中式园林风格将景观色彩定位为华夏文明的几种色彩,以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为主,营造新中式的景观空间。

(3)纳入中国传统的图案符号

新中式园林采用许多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诸如中国传统吉祥物:青龙、白虎、凤、蝙蝠等,五行:金、木、水、火、土,十二干支纪法,象征民族特色的图案:中国结、窗花、剪纸、生肖、祥云等,福、禄、寿等吉祥文字,中国传统的宝相植物:牡丹、荷花、石榴等。

(4)营造植物空间来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

新中式风格景观注重营造四时演变的时序景观和步移景异的空间景观,特点是简洁、明朗。植物多采用规则式种植方式,而在自然山水、起伏山坡及不对称的小型建筑附近,则采用自然式种植方式,注重植物空间立体结构的韵律感,以求得总体布局的协调。植物选择上,主要以乡土树种、传统绿化树种为主,树形上以枝杆修长、叶片飘逸、花小色淡的种类为主。

2 当今人们对居住区景观的诉求

2.1 居住理念的改变

在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园冶》中“三分匠人,七分主人”正是人们审美意趣融入到造园中,园主的喜好决定了园林的设计特点和主题。而今居住区服务对象改变为大众人群,设计需考虑不同的服务对象、人群数量、人的身份特点等因素。新住区环境下的传统居住理念发生改变,人们对住区景观也产生许多新诉求。

2.2 住区景观的新诉求

生态诉求,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传统的简单“绿化”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环境景观的需求。面对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人们渴望自然、健康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需求。

舒适性的诉求,居住区内的居民活动需求包括环境景观的观赏性、景观的宜人尺度等方面内容,最直接的表现是光照与遮荫、小环境气候塑造、安全感需求,也就是对舒适性的诉求。

交往性诉求,同其他人自由交流、分工合作,是保证个人自我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一个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保持凝聚力、得以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带给人巨大的心理压力,“家”不仅仅是生理上休憩的场所更是人们精神的港湾,居住小区需要提供广泛交流的公共空间。

2.3 对传统文化的诉求

当“欧陆风”和“西洋风”流行的时候,人们对精神的归属和情感的延续未曾改变,大家开始怀念中国古时的深深庭院、古砖青瓦,还有居住其中的天伦之乐。因此,居民要求现代居住环境能汲取文化意向,复兴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和生活价值观。

3.新中式园林风格的居住区景观现状

3.1 新中式园林风格居住区的成功实践

(1)源于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

新中式景观的造园思想源自古典园林,直接表现在对古典园林景观布局与造园手法的再现:集“儒、释、道”于一体,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形成的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园思想;主从与重点、空间的对比、虚与实、旷与奥等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2)运用现代园林的技术方法

新中式景观在探寻现代景观的审美、构图布局、材料选择和文化诉求的基础上营造具有中国情节的现代景观。其通过解构重组、简化、衍化的方式对古典园林传统文化、造景手法、景观要素的提炼,对现代设计语言与现代艺术创造手法的融入值得推崇。新中式园林风格在借鉴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了传统空间意境的现代再现,让使用者和景观空间真正地达到情景交融。

3.2 新中式园林风格居住区景观现存问题

尽管新中式住宅日趋成熟,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更加熟练,但其理论体系与设计手法均不尽完善,在发展道路上表露出诸多问题。

(1)思想包袱,缺乏与时俱进的突破

中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使现代中国园林面临新的现实问题和责任,中国居住区景观需要放下小农园林的思想包袱,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居住区景观应该在居住社区总体规划基础上,整合现有专业,与自然保护地规划、城乡整体景观和生态规划等方面相统筹,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这些小流域位于重要的地表水源地。然而部分河道及支沟沿岸民俗旅游活动集中,分散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日渐明显,水土流失依然存在,水土资源受到威胁。

(2)过分炒作,缺乏摈弃浮躁的沉思

新中式设计的民族性的特征需建立在对民族精神把握的基础之上。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部分设计师追求仿古做旧,不能正确领悟新中式的内涵,完全忽视现代元素的重要性。部分商业团体狂热炒作,玩弄概念,运用点儿颜色、符号等就进行无限放大。华丽辞藻的背后是“生产线上的速成产品”和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缺少真正用心的景观。

(3)虚有其表,缺乏意境和文化内涵

传统园林中,不同的材料或装饰表达不同的含义,如铺装的图案、门窗的雕花等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象征意义,“福禄寿”、“吉祥如意”等是人们心里的美好愿景。新中式园林景观在这些层面上却是虚有其表,仅为景观效果的饱满,并不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更有甚者, 进行大量元素的堆砌,造成过渡装饰。

(4)生硬模仿,缺乏对现代环境分析

造园需因地制宜,切勿盲目地模仿。植物配置之精巧在于遵循画理诗情,并赋花木以人情。新中式景观中的植物冠以“国色”,使植物的选择受限,单纯的植物点缀或线条式种植迎合简约之风,却也丧失了植物本应具备的功能。

4 新中式园林风格居住区景观发展探索

新中式住宅景观不断呈现更多的设计可能性,但未来到底应该往哪走、如何走是当代中国园林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4.1 博采众长,不可固步自封

追求传统园林文化不是复古,不是对文化符号或是图形的一种堆砌,而应该是汲取文化内核。新中式应不断地以现代设计理念去审视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元素,让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产生碰撞,大胆借鉴世界上先进的造园理论和技艺,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传统元素注入时尚的理念,也会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4.2 与时俱进,不可停滞不前

中式住宅受到人们的追捧,不等同于本土意识和人文精神已经回归。新中式应成为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境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对中国当代文化深入探讨基础上的当代设计。我们应当考虑如何将中式庭院建造理念应用到高密度住宅项目和缓解生态危机中去,脱离传统私家庭园陈旧的气息是可行之道。

4.3 强化理论,不可轻视研究

自古以来,中国轻视风景园林基础理论研究,面对当今和未来发展,中国风景园林缺少可应用的成熟理论构架。风景园林一跃成为一级学科之后暴露出研究方法和理论发展不足的问题,风景园林设计实践成果向设计理论转化困难。在风景园林宏观层面,刘滨宜的“三元论”、成玉宁的“耦合论”等理论体系的探索开创了局面,但针对居住区形成的理论体系匮乏。

4.4 重视实践,不可凭空臆想

住区景观是为住区居民所设计建造,能否满足他们在功能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是关键。设计之初,可以借鉴西方的设计方法,提出理论假设和参考方案后,引入居民评价甚至是居民直接参与对方案的修改,形成对方案的反思并最终改进方案再将其落地。设计之后,引入使用后评价(POE)方法进行评价,寻找设计的不足之处,发现设计师与公众审美的差异,以民为本的总结经验,优化设计。

4.5 规范监管,不可扭曲设计

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政策以及对房地产的管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住区的设计被裹挟。真正对建造环境了解最充分、分析最透彻的群体却不是房地产商和政府的官员,而是我们的设计师,所以应当放松对具体设计的要求,提供更为宽松的设计环境,使新中式园林的设计更加开放。

4.6 中国风度,不可走向模式

中国人内心深处认同天人和谐,对家的认可、对生命和生活关注应是新中式园林的核心命题和优势,这是真正的中国风度。我们提倡文人式的清雅格调,在城市繁华之中保留一份内省和宁静,中式住宅需要承担这一责任。但所要发扬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写意精神,倡导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或说生存美学,不是元素的堆砌,更不应该成为一种模式。

结语

无论是建筑还是园林,都需要回归和创新,方可诞生大美。对于未来的居住区设计者需要重新解读中式民居的精粹,对于未来的风景园林人,需要重新挖掘中国风景园林的优秀传统,找回因为轻视、误解和遗忘而失去的中国园林价值观,寻找当代的风景园林。我们的园林之路不应该和历史相悖,暗涌着更多思考和能量的中国园林走一条源于中国,而又富有时代特色的园林之路,中国园林必能重现往日辉煌,在世界园林中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造园中式风景园林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壹 造园·纳瑞集祥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