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78)

2019-04-25 07:28
北广人物 2019年10期
关键词:陶然亭语序道题

【第七十八辑】78 「倒装句」您肯定说过

您可能看出来了,这个标题就是“倒装句”。口袋的口儿朝上,您顺着口儿往里装东西不得了吗,干吗非要倒过来“装”呢?哎,这就是北京话的特色。

北京人说话喜欢“后找补”。如:早晨出门上班,碰上了遛早儿回來的邻居李大爷,您主动打招呼:“早呀您。上哪儿遛弯儿去了李大爷?”李大爷也回您一句:“奔陶然亭溜达了一圈儿我。这是上班儿呀大侄子?得,慢走吧爷儿们!”

您看这一对话,用的都是“倒装句”。正确的语法规则,主语要放在前边,即:“李大爷,您早呀!上哪儿遛弯儿去了?”李大爷的回答也应该是:“我奔陶然亭溜达了一圈儿。大侄子这是上班儿去呀?”

现代汉语的语法,“主、谓、宾”“定、状、补”应该在什么位置,是有一定之规的。但北京人说话似乎不讲语法,很多口语是不规范的,语序的倒置,即“主谓宾”,弄成了“宾谓主”,这种“倒装旬”便是典型的例子。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北京人说话就喜欢这样,您有脾气吗?

据我了解,这种说话口语“倒装句”的地方并不多。为什么北京人说话会有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周全,面面俱到造成的。

其实,见面打招呼这种日常用语,主语是完全可以省略的,早晨出门上班,在胡同里,见到张二叔、李大嫂,—般情况您只要点一下头,说声“您好”或“早上好”就可以了。

这种问候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按老北京的规矩,这种打招呼。叫“点首之礼”,即点个头儿就算这厢有礼了。

不过,按老礼儿,对老街坊,尤其是岁数大的人,见了面,先得叫人儿,即所谓“道尊称儿”:“呦,二叔,”“呦,大嫂,”然后再说:“吃了吗您?”“您早晨遛弯儿去了?”礼数再大一点儿,光相互问好还不行,还要问双方的老人好:“挺好吧,大爷、大妈?”

因为早晨上班时间匆忙,两个平辈人见面,直接打个招呼就行,不必再呼其名。但是晚辈碰上长辈就不然了,光问好,不称呼一下,那就显得没礼貌,失敬了。

可是在路上走得急,通常的习惯是先问好,问过之后,又想起该叫一声,一来二去的,语序就倒置了:“吃了吗,大妈?”“您早班儿呀,张二叔。”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情况。大多数原因,还是说话的习惯问题。如:

“出息了小刘,拿了个大奖我听说。”

“上他那儿去吧我们。”

“演戏还行,可演杂技就不灵了他。”

“把这些东西都拿走嘿老李。”

“能不能让我说两句主持人!”

“这小子谁?”

“两个馒头够吃了我。”

这类“倒装句”都是北京人在口语中经常用的,细分析起来有些属于“病语”,但北京人却拿这“病”不当病,因为已经习惯了。

记得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次语文考试,其中就有—道题:写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主语、谓语、定语。

据一位当年高考的阅卷老师说:许多考生都在这道题上丟了分。我琢磨着要是北京考生答,大概不会丢分,因为这种典型的“倒装句”,是北京人的拿手好戏呀!

其实,“倒装句”在人们平常的口语里,也时不时的使用。“倒装句”的作用是强调一句话里的重点。比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是《国际歌》里的一句话,它强调的是“奴隶们要起来”。而把“起来”这个动词放在前边,显得更加有战斗性。

同样的道理,北京话的“倒装句”,往往也能起到这种作用,比如“吃了吗您?”“吗呢您!”它强调的是“吃了吗?”和“干吗呢?”

猜你喜欢
陶然亭语序道题
误会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北京地铁4号线陶然亭站西南口遭淹
Q博士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