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2019-04-26 01:12祁春节
民主与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山地高质量农业

祁春节

在思路、科技、制度和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并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是实现现代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区域的县级行政区数约占全国的2/3,人口和耕地分别约占1/3与2/5,大多是“老、少、边、穷”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中,“产业兴旺”放在了第一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保障。如何才能做到产业兴旺呢?对于约占中国国土2/3以上、集中连片贫困人口数巨大的广大山区,现代山地农业亟待寻找到一条适宜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一、现代山地农业的资源禀赋特征

与工业生产不同,农业生产首先是一个生命过程。山地农业也是如此,农业生产伴随着动植物生长的过程,需要生产者花费时间来“守候”。农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条件(温度、水分、光照、养分等)是同等重要、必不可少的。同时,农业生产是自然生产和经济再生产有机统一过程,是一个含有制度因素的生产函数,生产者依托某种农业组织(如普通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将生产性投入如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之后,经过一定技术条件和制度安排的转化,产出农产品提供给市场。农业生产供给是由生产性投入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共同决定。农业生产的资源禀赋状况是决定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农业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决定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差异。

现代山地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可分为生态禀赋特征和要素禀赋特征两个方面。

生态禀赋特征主要表现在区位条件、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人类活动及其影响等方面。对于山地农业而言,区位条件受到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两方面的影响,山地相对闭塞的环境,不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得生产保守性极强,生产水平普遍不高。并且在局部范围内,由于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能以不同方式满足低标准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因而自然经济的基础根深蒂固。山地交通运输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鮮活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在自然环境条件方面,山地农业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大、地貌破碎,气候有的拥有从亚热带到寒带的完整带谱,立体特征明显,有的“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同时,山地土壤一般较差,但是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显著、生态多样性优势突出,山地生态环境破碎后不易恢复。在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山地农业人口压力不大,一般以农村人口为主,山区教育科技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不高,工业化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产业布局少,以农业为主,并且交通、水利等农业基地设施建设滞后,应对极端异常天气引发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在人类活动及其影响方面,山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城镇分布较少,污染物排放较少,环境质量状况优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各民族不同的生计方式结合,产生了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

要素禀赋特征主要表现在土地要素、劳动要素、资本及资金要素、技术要素和制度要素等方面。山地农业在土地要素方面表现为空间分布零散,垂直带性分异明显,并且不同类型的农业相互间杂;具有地块多、面积小,山地多、平地少,宜林宜牧地多、农耕面积狭小,旱地多、水田少,低质土多、优质土少的特征。在劳动要素方面,人力资本的短缺是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障碍,一些地方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导致农业从业实际劳动力的短缺,农耕生产、家庭养殖所需劳动力难以保证。并且农村劳动力以老幼妇孺为主,现有农业劳动力素质低,接受新技术、新成果、开发新产业的能力较弱,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和规模化生产。在资本及资金要素方面,山地农业开发存在比较大的短板。同时,山地农业存在“融资难、贷款难”、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业资金投入难度大、机会成本高等许多制度性、技术性、操作性问题。在技术要素方面,山地农业农技基础设施条件差,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匮乏,信息相对闭塞,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低,耕作方式主要是以肩挑背扛等重体力劳动为主,农用机械利用率低,并且农业新技术推广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的缺乏都是山地农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制度要素方面,山地农业自然经济的基础根深蒂固,山区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的机制尚未建立,尚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合作组织,流通渠道不畅,产销不能有效对接,并且农村资产资源有待盘活。

通过对山地农业生态禀赋和要素禀赋两方面的特征分析,能够清晰了解到山地农业与平原地区农业相比在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劣势,但纵观国内外比较成功的山地农业发展模式,都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掘好山地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将现代山地农业带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现代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高质量发展是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的新表述。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认为,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力求做到“六个高”,即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国际竞争力高以及农民收入高。

进入新时代,山地农业受资源环境条件约束、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等的影响,其农业要素禀赋结构发生新的变化,进一步导致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一方面引起要素技术替代选择,进而引致技术进步,即农业生产力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引起激励结构和预期收益的变化,进而会带来经营方式的创新,即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而这两方面的变化及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农业生产供给系统中。

农业生产者(供给)是有内在的“组织一结构一功能”的有机系统。应该同时从三个维度来理解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系统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制度安排下,人类利用农业生产要素在农业的广度(功能性)、深度(组织性)、构度(结构性)三个维度上的“合力”来推进山地农业的全面发展。只有从广度、深度和构度三个维度理解现代山地农业,才能克服“盲人摸象”式的对现代山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的误解,才会打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农业发展决策局限,才能真正破解高质量发展之“谜”。

事实上.任何一项农业生产供给活动都是在一定时间点上、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制度安排下,人们利用土地、资本、劳动等农业生产要素在农业的功能性、组织性、结构性等三个维度上的“合力”。这就为制订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个不同层面现代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现代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思路创新

推动现代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根本的、首要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思路。现代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要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从过去拼资源、拼环境和主要追求产量,转变到追求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农业发展轨道上;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抓好顶层设计,具体有以下五大思路:

第一,广度、深度、构度“三维”同步推进。山地农业供给侧改革不仅仅是结构性改革,同时也是功能性改革、组织性改革。只有从三个维度共同进行改革,才能将“合力”聚焦在农业生产即供给系统上。在广度上,以绿色环保高品质为核心,由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让“生态、绿色、环保”成为发展的底线;同时,围绕市场多元化、消费个性化需求,开发多功能性、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并且,无公害绿色有机是山地特色农产品的必备品质,我们要注重发展“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在深度上,总体上小农分散经营的格局未变,坚持“合作化”,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推广“农户+合作社+行业协会+公司”等模式,建立“农协/产业协会+合作社”合作制农业供给体系。在构度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选准产业、选对品种。引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着力把产业布局调优、规模调大、产业调强,培育低热河谷产业带、缓坡温凉产业带、高山冷凉产业带等立体生态经济产业带。

第二,品种、品质、品牌“三品”优化提升。“三品”优化提升,即优选新品种,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培育品牌,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提升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潜力,使产业供给体系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山区农业不能靠“规模”在竞争中取胜,应选择在“精致”上做文章,以“精品、优质、特色、高端”为出发点,从“以量求生存”转为“以质求发展”。确保“从农田到餐桌”的绿色与安全,发挥山地特色农业多赢的“绿色红利”,打造中国山地精品农业。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发展理念,防止同质化竞争,使每个乡村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較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或“拳头产品”。

第三,推进一产、二产、三产“三产”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和农村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发展,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更好满足社会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开发乡村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产品;同时,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培育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第四,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三家”紧密结合。主管领导与政府部门以锲而不舍的韧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届接着一届抓,一张蓝图绘到底,强化优势特色产业服务不懈怠,主抓市场营销不动摇;同时,考虑筹集资金在大型知名媒体作广告宣传,积极参加国内外各项大型农产品展示展览活动,提升特色产品的美誉度、市场占有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需要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有效与市场对接,尽量使得农产品产销均衡,最终达到利润最大化。一流科学家、专家、各级技术力量始终坚持科技为先,依托农业大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校的技术优势,聘请国内一流专家组成产业专家顾问团,实时把脉产业发展,建立一支覆盖产区的技术推广服务队伍,为山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五,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村“三变”改革。《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种植传统农业价值低微的荒山、荒坡等村集体资产,成为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经营主体竞相争夺的“香饽饽”,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成为推进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与条件。通过确权,让产权明晰、百姓放心,才能更好地推动改革,这也是外来资本愿意进入山区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

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不完全是结构调整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如果不提高生产工艺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的竞争力上不去的话,农产品就不会有市场,重点应该在于提高山地农业的科技含量。以先进且适用为原则,构建山地特色农业技术体系,大力储备与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县级特色产业要有“科技带头人”,乡镇要有“科技明白人”。同时,山区特色农业种子科技创新以及新品种的研发、山地农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和机械化、山地农业保鲜、贮藏、安全检测等科技问题的解决,以及山地农特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等科技创新,都是促进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制度创新

健康的经济来自良好的体制机制(制度),破解制度困境,需要制度创新。要创新山地农业的生产经营组织体系,重点应该在于提高农业的制度质量。不同于平原的山地农业,更需要制度创新来支持和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山地耕地流转制度创新是破解山地耕地破碎化,使得山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关键。纵观国内外,设法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升山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是山区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要考虑推广“合作社+行业协会+公司+农户”等模式,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鼓励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

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合力,科学利用山地农业稀缺资源和有效配置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山地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商业模式创新

要打造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首先,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方面,培育“农家乐”“休闲农业”“文化农庄”等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智慧乡村游。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中医药农业”逐步成为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新热门。创新“互联网+电商”、农旅融合、观光农场、休闲旅游型、文化传承型等新业态,高效推进“山货出山”,也是培育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其次,在打造新载体新模式方面,利用美丽乡村、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载体,建设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推进农业、林业、水利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同时,突出山地资源特色,采取“旅游+”“生态+”等模式,以“六次产业”为引领,通过精品加工模式、生鲜电商模式、高端定制模式等的合理运用,增强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区域农业品牌,打造中国自己的山地精品农业。

与市场需求匹配

市场需求引导农业产业结构配置与调整方向,“安全、优质、特色、健康、营养”的农产品是消费者永远的追求,这是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经济动力。可从四个方面来提高农业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第一,发现与培养企业家。生产要素、技术、人才、市场需要企业家整合,山地农业要想长足发展,也需要企业家探索一条独特的商业发展道路。第二,积极引入新农民。新农民是农村以外的农民,包括大学生、科技人员、工商企业主、农民工等,他们下乡创业或返乡创业,从事体验农业、互联网农业、农产品加工、物流、营销、电商等。第三,建立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在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上加大投入,多动脑筋,下“真功夫”,开展种苗育供、农机作业、统防统治、仓储销售等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第四,建立和完善山地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立“农协/产业协会+合作社”合作制农业供给体系,树立统一品牌理念,打造统一品牌,选准目标市场,自主建立面向全国特色农产品市场的营销体系。

责任编辑:马莉莎

猜你喜欢
山地高质量农业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浅析山地别墅的景观设计及施工特点
农业科学